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领域的发展必然与时俱进。当教师拥抱技术的同时,技术又将对教师产生哪些深刻的影响,是否会因机器替代人类教师而令这项神圣的职业走向消亡?时下,受“奇点”论的影响,该问题出现逻辑相同但结论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悲观派”认为,人工智能的能力将全面超越人类,教师亦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乐观派”则认为,人工智能不外乎是一种技术,不会对教师职业产生实质影响。本文指出二者相关讨论的背后存有两大根本局限:其一,对人工智能和“奇点”的认识不够深刻;其二,分析逻辑存在严重漏洞,讨论的前提、支撑理论和证据选择皆有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奇点”引申出的四类重要的教育问题进行深层反思,并依据通用人工智能理论针对“悲观派”与“乐观派”关于教师及其未来予以回应。我们认为:“悲观派”和“乐观派”都是片面和偏激的。在未来,人类教师将面对机器教师的职业挑战,人类教师与机器教师将共同构成教师的两大主体,绝不是机器教师只以辅助教学的角色存在。教育作为一种“元职业”非但不会萎缩和消亡,反而会更加兴盛和蓬勃。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将从知识传承转向经验生长的引导,专用人工智能将教师从繁冗的事务性教学工作中抽离出来,通用人工智能则需要教师专注于学生个体化的经验建构从而回归教育本源。不同于机械或算法,经验空间的建构无法剥离环境而自动完成,因此,不论主体是人类还是类人机器,教师都永远不会缺席或“被”缺席。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应用于产品交互设计,改变了人与产品之间传统的交互方式,消费者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会不断构建、强化、表达自我,此过程存在复杂的作用机制并会对消费者的产品感知和评价产生影响。从用户角度出发,运用实验法探究了顾客对人工智能(AI)产品的感知价值(功能价值、享乐价值、社会价值)对顾客满意度产生的正向影响,同时验证了自我—人工智能联结在此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此外,验证了AI产品是否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会影响自我—人工智能联结的程度。具体而言,提供个性化服务会对自我—人工智能联结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感知价值与个性化服务的交互作用会对自我—人工智能联结产生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创新投入是否会影响以及怎样影响员工收入已成为国家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战略下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现实问题.基于2013—2018年87家人工智能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对人工智能创新投入怎样影响员工收入这一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人工智能创新投入对员工收入的影响效应呈现"U"型,当创新投入位于"U"型曲线左侧拐点时,人工智能创新投入会引发技能结构错配从而对员工收入产生抑制效应;当创新投入位于"U"型曲线右侧拐点时,人工智能创新投入会加速技能结构适配,对员工收入产生促进效应.(2)人工智能创新投入会通过开发产品价值、提高员工技能适配度影响员工收入.(3)人工智能创新投入对员工收入的影响在不同行业类型、不同治理水平以及不同企业类型呈现出差异性结果.因此,企业要完善支持长期创新投入的激励机制,提升员工技能结构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动态适配度,使员工分享到提升知识技能的工资溢价增长,为人力资本的可持续投入奠定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4.
平方 《人力资本》2010,(4):34-36
这个职业有什么危险的?因为它会对情绪情感产生影响,对婚姻家庭方面造成压力。有的从业者还会因自身存在性格缺陷,经历情感挣扎、工作理想的幻灭甚至导致身心的孤立……  相似文献   

5.
研究基于2009年—2020年我国31个省(市)的区域平衡面板数据,运用调节效应模型验证人工智能在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调节作用,并以人工智能作为门槛变量,研究不同人工智能水平下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异质性影响。同时,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SDM),探究人口老龄化和人工智能对产业结构升级所产生的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能够显著调节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负向影响;随着人工智能水平提升,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从制约逐渐转变为促进,且呈现出逐步增强的趋势;人口老龄化对本地产业结构升级会产生显著的抑制效果,而人工智能则在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产生明显的产业结构升级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6.
深度学习是人工智能研究中最前沿的领域。到底什么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与人类的学习在本质上相同吗?如果机器的确拥有学习能力,那么机器的学习能力会超过人类吗?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人工智能领域的内部问题,而是一系列更深层次的认识论问题。这种跨学科的关注与讨论不但对深化我们对人工智能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从科学上揭示神秘的人类学习能力同样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它的社会功能早被公认。但语言作为思维工具,到底有什么特点,还有待研究。我们说“语言是思维工具”,第一,这里的“语言”当然是指自然语言,而不是人工语言;第二,这里的“思维”,既指抽象思维,也指形象思维。从第一点思考下去,就会提出,自然语言如何转化为人工语言、人工语言如何转化为自然语言。机器翻译已经对这个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把第一点与第二点联系起来,就会提出,人工语言能否进行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这正是“人工智能”正在研究的课题。如果“人工智能”可以产生同真人一样的思维成果,那么就意味着人类可以用非生育手段制造人。加拿大巴  相似文献   

8.
从事社区教育工作几年来,五味杂陈,感慨万千。有人说我们的职业"很不幸",什么都要知道一点,什么都没有太多经验可循,太费心费力;有人说我们的职业"很幸福",唱唱跳跳、画画写写,各类人群都有交流,什么都不需要太  相似文献   

9.
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就业既具有创造效应,又具有替代效应。由于人工智能与机器具有相似性,所以从《资本论》机器大生产理论出发来理解人工智能的就业创造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资本论》机器大生产理论,机器在直接应用它的部门会排挤工人,但同时能够促使其他部门劳动的增加。人工智能的就业创造效应与此类似,并且其创造效应强弱由制度因素、经济禀赋及科技发展等因素决定。随着人工智能日益深刻地改变我国的就业市场,社会劳动力在不同部门间的流动将会增加。因此,需要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转换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人工智能的就业创造效应。  相似文献   

10.
《人力资源管理》2011,(7):12-13
<正>经济衰退会对组织里人力资源的职责产生什么影响呢?有关于此问题的猜测,但却没有充分的数据说明它将如何影响到人力资源专业人士的权力、战略角色与影响力。让我们先看两  相似文献   

11.
前沿文献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就业更替效应,却普遍忽视人工智能技术会如何影响就业质量,尤其缺乏从微观个体视角探讨就业稳定性问题及其背后成因。基于此,研究运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微观数据库,在多维度量化就业质量的基础上,检验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可能性影响,以及不同技能水平与不同家庭收入约束条件在背后所扮演的角色。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技术会显著降低劳动力的就业质量,稳健性检验和处理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仍然成立。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会通过劳动力职业更替与优化产业结构方式,降低劳动力的就业质量,而低技能水平和家庭收入劳动力的就业更易受到冲击。  相似文献   

12.
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兴技术革命正不断渗透我国劳动力市场,微观劳动力个体面临地区智能化技术冲击时的迁出决策是关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现实性问题。利用网络爬虫方法获取的城市层面人工智能专利数据,结合2014—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了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迁出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技术会显著提高劳动力迁出决策的概率。机制分析表明,人工智能技术会通过减少就业机会和降低工资收入水平两种传导路径引发劳动力迁出决策。进一步分析表明,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偏向引致中低技能、从事常规性职业、过往迁移时间较短、农业户口和非国有企业劳动力迁出。因此,政府应着力加强劳动力权益保护和再就业,积极开展劳动力职业培训,减少技术性失业诱发的劳动力外流。  相似文献   

13.
自2022年起,以ChatGPT和GPT-4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迅速发展,人工智能进入了“大模型”时代。作为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ChatGPT类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人的创造物,也引发了人的主体性的丧失、数据隐私泄露与算法偏见、责任主体冲击与道德地位的模糊等伦理问题,会威胁到人类的幸福生活。以ChatGPT类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的伦理问题为起点、以挖掘其产生的原因为依据,提出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体制和机制、优化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设计和培育正确的主体意识等规制路径。  相似文献   

14.
田恺民 《国际公关》2022,(23):44-46
人工智能技术在政策分析领域的应用给政策分析智能化带来了新的方向,人工智能在政策分析领域目前表现出智能化、电子化、中立化的趋势。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政策分析领域的优势很明显,如提升了政策分析的效率、持续优化的创新性、提高了政策分析的精准性。但是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如会使人们产生依赖性、后人工智能时代的伦理问题、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人工智能在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技术风险和伦理争议."机器换人"的忧虑成为社会各界乃至个人关注人工智能的焦点.经文献分析,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进步会通过对劳动力供需结构、组织商业环境、社会分工方式以及劳动者的工作场景和认知结构的影响,进而实现对劳动力、组织、职业、任务和技能的替代和革新.随着智能社会的到来,人工智能与人力资源之间应建立动态适配、融合互补、和谐共生的伙伴关系,实现技术进步与人类利益的共同繁荣.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正处于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的新旧动能转换期,增加就业机会、保护劳动权益、更新职业技能、设置技术伦理底线等政策措施,能够减轻人工智能替代人力资源带来的负效应,消解人工智能对人力资源领域带来的无益冲击.  相似文献   

16.
人工智能在文化产业市场中的应用主要影响到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模式与供给成本。当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投入要素加以使用时,便会在新的收入流的基础上产生某种制度变迁的激励。基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利益冲突发生以后,通过财产权制度来协调和解决该种利益冲突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但著作权并不是唯一可选的制度方案。基于解释论的立场,我们不能从现有法律规定得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属于智力成果的结论。基于消费者偏好与社会评价机制,有必要区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与自然人创作的作品。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并不表达人工智能的思想、情感,可被定性为纯粹的表达。从解释的主观性来说,不能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独创性判定视为纯客观的过程。相比较而言,通过邻接权来保护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可能是一种更优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7.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既丰富了国家治理的技术工具选择,也促使国家治理产生深刻的算法依赖。算法偏见的存在及其隐蔽性会引发国家治理公平难题,算法黑箱的存在使得不同主体都可以找到卸责理由从而会引发国家治理责任难题。人工智能企业拥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因而人工智能时代国家治理的算法依赖在某种意义上是国家对人工智能企业的技术依赖。应对算法依赖引发的国家治理难题既需要人工智能企业自律,也需要国家加强监管。建立硬覆盖算法备案说明制度、不定时算法抽检审查制度、开放式算法结果观测制度,是推进国家监管的关键行动举措。  相似文献   

18.
《国际公关》2016,(6):88-88
万博宣传发布的一项最新调研报告显示,全球大多数消费者认为未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会对社会带来更积极的影响(分别为45%和7%)。涉及个人生活时,大多数消费者认为人工智能会产生积极而非消极的影响(分别为52和7%)。  相似文献   

19.
人工智能是否能与人类一样具有刑法"主体性"地位无法在刑法理论内部找到答案,而需要以相关的认知科学为基础,否则就会陷入循环论证的困境。根据认知科学的五个层级理论,人工智能在神经层级、心理层级的低阶认知层面,仅是对人类认知的简单模拟;在作为高阶认知与低阶认知中间环节的语言层级认知层面,人工智能的人工语言与人类自然语言之间具有本质的区别;在思维层级、文化层级的高阶认知层面,当前的人工智能并没有显现出其具有思维或产生文化的能力。结合塞尔"中文房间模型"研判,人工智能并不具备刑法意义的"辨认能力"与"控制能力"。在辨认能力方面,人工智能传感器对客观世界的识别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认知进行形式模拟,但其并不能将识别到的信息与自身"行为"结合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得出该"行为"的社会意义;在控制能力方面,人工智能所展示出的"控制能力"实质上是一种执行算法的能力,其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人类控制,而非人工智能的"自我控制"。因此,在当下及可预见的未来,人工智能并不具有刑法"主体性",进而承担刑事责任,当前的刑法理论也不必对所谓的"强人工智能"过度反应。将"类人"的人工智能提升到人类同等高度,有损人之所以为人的尊严。将"删除数据、修改程序、永久销毁"等与刑罚异质的要素纳入刑法会让其有适用于人类的危险。故在当下及可预见的未来,人工智能对刑法理论的影响主要在于其导致传统社会风险加剧,刑法理论的应对模式仍应当在现有刑法理论体系内,结合风险刑法理论将其作为"犯罪对象"和"犯罪工具"对待。当人工智能作为犯罪对象时,其是以财物、作品等形式存在,在司法认定过程中要注意界分人工智能本身与人工智能的载体;当其作为犯罪工具时,会导致犯罪后果扩大,查证难度增大等结果。  相似文献   

20.
根据年龄来判断退休者的劳动潜力,不仅要考虑他们的健康状况和劳动能力,而且要研究老年人对待“退休”的态度,即他们对中断自己从事多年的劳动活动抱什么态度。对那些中断了自己职业劳动的老年人进行的大量观察表明,如果没有什么专门的准备就中止劳动活动,有时会对老年人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由于失去昔日的社会联系和文化交往,在许多情况下会造成精神抑郁,意气消沉。处于这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