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是饱含人民情怀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人民情怀对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执政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党的二十大报告蕴含着深厚的人民情怀,表达了对人民地位的尊重、对人民力量的推崇、对人民智慧的信赖、对人民生命的珍视、对人民福祉的关切、对人民评价的关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情怀的多维内涵。通过党的二十大报告看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有助于深化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及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党的二十大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不仅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集结号、冲锋号,而且对中国式现代化总体目标、战略安排、主要特征、价值取向、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阐释,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这一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赵金子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25-29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原则,坚持以自我革命推进社会革命,其百年辉煌正是在自我革命的内在统一中逐步实现的。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从其历史生成看,形成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新路探索的过程;从其理论向度看,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传承了中华民族反躬自省、守正创新的传统文化精髓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建思想;从其现实回应看,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有力回应了破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和“历史周期率”的现实之问。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历史生成、理论向度、现实回应三者融会贯通、有机统一,共同串联起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发展进程、客观规律和现实路径,沿着这种逻辑继续前行,势必续写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4.
洪波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13-20
作为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便自觉肩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在百年探索和实践中,形成了顺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观,并经历了从走向与立足世界、了解与融入世界、影响与改变世界、创序与引领世界的历史演进。在合规律和合目的的双重逻辑规导下,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观以其实践合理性、历史合理性、文化价值合理性实现了中国革命道路、中国建设道路的范式超越和以民族复兴为主线的时代转换。在新全球化时代的时空变迁中,中国共产党将用先进的现代性参与新世界的建构,展现百年大党的自信与担当。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医学院校的大思政课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是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需要,也是探索大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需要。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协同师资力量、解读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因此,需要通过打造“大师资”、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融入“大文化”等方式,实现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医学院校大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6.
齐卫平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1-9+181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党的二十大重大创新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以概念阐述、面相展示、根本遵循、价值含量为思想逻辑,形成完整的理论架构。党的二十大以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作出中国式现代化概念阐述,为理论体系构建奠定逻辑基础;以五大特色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面相展示,形成理论体系建构的重要内容;以九条本质要求揭示中国式现代化根本遵循,确立理论体系构建的重要原则;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表达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世界的价值含量,昭示理论体系构建的世界意义。完整的理论架构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系统的理论体系。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架构,对深刻领会和把握党的二十大理论创新成果的精神实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二十大精神已成为现阶段的行动纲领与精神指引。当代大学生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力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度挖掘二十大精神中理想信念教育的新内涵,将二十大精神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四个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融入其中,拓宽理想信念教育的渠道,依照因地制宜的思路从师资建设、高校思政课、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多方面入手,创新二十大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以中国共产党的法治思想为研究中心,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关于法治思想的历史演进:从"人民正义"、"民主法制"到"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9.
郑安阳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1):15-20
党的二十大高瞻远瞩,从战略全局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精辟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重要原则,尤其从生态角度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如何培养拔尖创新的人才,塑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是高校工作职责所在。北京科技大学聚焦立德树人,聚焦绿色发展,“五力共举”扎实推进绿色学校建设,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提供北科智慧与力量。 相似文献
10.
杨光荣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8(5):115-118
生物学的发展,由外在的形态分类逐步深入到内在的基因水平;相应地,历史比较语言学也由外在的形态构拟逐步发展到内在的基因探讨。并据此提出了“语言基因组计划”。作者在1995年所提出的藏缅语声调基因观点的基础上,给出了声调生成的基因表征。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精神与高校思政课在意识形态属性和铸魂育人功能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需把握好“融入什么”“为何融入”和“如何融入”的三重维度。从历史厚度、理论深度、情怀温度、政治高度、实践力度五个方面阐述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主要内容。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宏观上促进党和国家文化事业的永续发展,中观上推动高校思政课的提质增效,微观上有利于时代新人的大力培育,需把握好三方面的结合,一是结合教材,充盈教学内容,注重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二是结合专业,提升教学效果,注重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统一;三是结合实践,强化教学重点,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相似文献
12.
常亚楠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17-20+31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要旨为根本遵循,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础,提炼出所要融入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践方略,即通过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党组织发展,推进理论课程和社会实践体系创新,建设具有党的二十大精神特色的校园文化,打造网络育人新阵地,切实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年力量。 相似文献
13.
朱文琦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23,(1):1-10
因时因势挖掘时代性因素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和实效性,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发展壮大的基本经验。系统研究历史自信的深刻内涵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联,进而将历史自信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党长期执政目标的客观需要,也是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基本理论线索。历史自信贯通昨天、今天和明天,体现着对过往历史成就、当下历史现状的自知自省,内蕴着对未来历史发展的自觉自强。历史自信与世界观教育的融通性、与政治观教育的适应性、与人生观教育的契合性,是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根本表现。充分发挥历史自信的思想引领功能、价值导向功能、实践驱动功能,是实现历史自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把青年工作作为党的战略性工作来抓,开辟了当代青年工作发展的新境界,是推进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适应新时代中国青年特点和成长规律、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理解这一论断,要从青年工作对于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青年群众基础、关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全局、坚持立德树人和落实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等方面来破题。党和政府、共青团及其他人民团体、高等院校、青年自身要以青年工作为党的战略性工作、推进自身发展,鼓舞青年投身第二个百年目标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5.
陈卯轩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2(4):69-73
"法制"与"法治"有不同的历史给定的内涵;"法治"有不同于"法制"的价值特征、制度特征、形式特征和演变特征;走向"法治"是必然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6.
课程思政建设应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入心入脑,既是课程思政谋创新的必然要求,亦是时代新人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更是党和国家稳基业的重要举措。高校课程思政要高质量地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并做到“道理”讲清、“学理”讲透、“哲理”讲活,必须建强教师队伍“主力军”,重视教师专业知识与政治素养的提高和培养,提升教学的知识性与价值性;筑牢课程建设“主战场”,完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实践体系,提升教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守好课堂教学“主渠道”,进行课程思政内容创新和方法创新,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何玲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5(3):51-56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工作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培养思想品德好、知识能力强、民族认同深、综合素养高的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从应用型本科高校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工作的现状和问题出发,优化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工作协同育人体系,以期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8.
侯衍社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9(1):14-21
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第三个“历史决议”把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系统表述为“十个坚持”,具有突出特点和显著优势。“十个坚持”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有机经验系统,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过去成功的秘诀,昭示了未来前进的方向。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要团结带领人民主动走向未来,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至上相统一,坚持理论创新和开拓创新相统一,坚持独立自主、中国道路和胸怀天下相统一,坚持敢于斗争和统一战线相统一,坚持党的领导和自我革命相统一。 相似文献
19.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复杂的斗争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将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深刻诠释了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目前,学术界围绕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要义、生成逻辑、价值意义和实践进路等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研究,但存在着研究内容不够全面、研究方法创新性不足、研究视角比较单一等问题。为了开辟党的政治建设研究新阵地,今后应进一步凸显问题意识,丰富研究内容、创新研究方法、拓宽研究视野,积极回答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现实问题,持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相似文献
20.
冯志宏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11-17+2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对实现立德树人总目标、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要把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部署等融入其中。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必须树立正确育人理念、打造过硬政治素质、把握科学育人艺术,建强教师队伍“主力军”;抓好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筑牢课程建设“主战场”;进行课程思政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模式创新,守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