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区域经济的划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合理的区域经济的划分将有助于地区的发展,而不合理的经济区域划分则阻碍地区经济发展。对于新疆而言,一个科学合理的经济区域划分,将为新疆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区域的合理划分是基础和关键。而合理划分的前提是对各城市功能的准确定位。因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针对性和差异性。不同的区域划分会产生不同的对策,它涉及并影响到区域收入差异、增长率差异、区际经济联系等方方面面的研究和测定。辽宁十四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在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主体功能区划分,更进一步说明区域划分与功能定位的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辽宁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对辽宁十四个城市的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提出了辽宁新的经济区划的设想、原则、目标、对策。  相似文献   

3.
从政策连贯性的角度可以将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以研究区域经济的人均收入水平趋同与经济增长率趋同方法为基础,对2000~2008年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做出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十一五”规划后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一定协调性,今后的努力方向是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和扩大开放程度。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保险业也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但保险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本文以《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报告》确立的“八大经济区域”为划分依据,利用全距和变异系数,从区域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三个方面分析了八大经济区域保险业发展的差异性。总体而言,2003—2008年我国区域保险的差异性在不断扩大,但差异程度并没有异常变化;2009年以后其差异性趋于平稳。因此,应加强对保险业落后地区的政策支持,保险企业应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确立不同的目标市场,开发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险种。    相似文献   

5.
试论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的结构变革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发展所处阶段是确定一国经济发展战略 ,采取何种竞争行为的基本前提。本文在评述经济发展阶段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不同的阶段划分的共同标准———结构变革划分标准。以贸易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组织结构、资本结构、制度结构等为特征的变革或变迁是经济发展阶段由简单向复杂 ,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6.
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奠定了我国农村经济区域东、中、西部三大地域的划分.这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存在着三个具有明显差异的梯度.这种差距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具有积极效应的,同时对这三个经济区域应实行不同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7.
人口、产业和城市集聚在区域经济中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集聚是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集聚机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和城市集聚实现。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城市集聚三个过程在区域的经济发展中的内容、速度、规模、周期不同,但又交织在一起,不能绝对分割。三者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分别起主要作用,但又互为基础、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8.
河南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河南108个县(市)为研究单元,利用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将河南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划分为3大经济区域。通过经济计量方法定量分析了不同经济区域各产业发展与农民收入之间关系,结合各经济区域分布现状格局以及社会经济总体状况之间存在的差异,提出了河南新农村建设应遵循分类规划、分区发展、差异目标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我国面对全球化战略发展所采用的重要策略,为民族边贸口岸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口岸经济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和保障,由于民族八省区的口岸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条件差异较大,文章根据口岸体系特征、口岸经济发展模式将民族地区口岸经济发展划分为四类区域,尝试从"一带一路"建设对不同类型区域的口岸经济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进行探讨,并对民族地区口岸经济发展潜力和前景进行了预判,指出民族地区内陆沿边口岸经济受到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0.
碳减排路径是指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碳排放。在进行碳排放区域划分时,要综合考虑碳排放、能源、人口、经济等因素。本文结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碳排放特点,区分生产和生活两大部门,选取与碳排放量直接相关的四大相对指标,基于1995—2010年省级数据,构建多指标面板数据的聚类分析方法,将30个省市划分为能源重型化、能源较重型化、高能源强度和较高能源强度四个碳排放区域。结果表明,为了实现区域碳减排,各地区应制定"共同但有区别"的碳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深,产业竞争力已经成为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对产业竞争力内涵、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模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构建我国橡胶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多目标决策线性加权评价法对我国橡胶产业竞争力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给出提升我国橡胶产业竞争力的若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国经济结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增长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为依据,利用因子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包含多种结构指标的综合性经济结构指标体系,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引起这些结构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从而对我国经济结构的发展状态进行综合评价,探索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结构路径,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和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经济学家的关注.本文根据区域经济理论的演进历程,在两条研究主线框架中,系统梳理了区域经济理论四个历史阶段的代表性观点,总结并构建了其发展轨迹的内在逻辑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区域经济理论进行了研究评述,以期对我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使中国经济形成了转型且区域布局发生了变化,其中长江三角洲的区域特点和经济发展是中国转型区域的组成部分之一。为实现长江三角洲的区域立足世界贸易竞争和本区域发展,本文提出了需要有相配套的长江三角洲准区际统一资源环境保护法和区际可持续发展立法,完善中国国际私法的若干建议,目的为使该区域经济贸易具有持久发展的法律保障作为基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发展指数的编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亟须建立一套科学的测量指标体系与统计指数,度量和评价中国各地区的发展状况和态势。利用指数功效函数的改进模型编制的“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发展指数”(2006)对我国2004年和2005年31个省级行政区的中国发展指数进行了测算和排序,并对我国省级行政区进行了聚类分析,发现了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区域结构性特点。中国发展指数测量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科学评价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及其地区差异,制定地区发展的宏观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武汉物流发展的现状及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对武汉物流发展的区域经济优势和区域发展优势进行了区域经济学分析,借鉴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政府物流发展模式,针对武汉物流发展问题和困境,提出了发展武汉物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论西部特色经济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运用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在探讨西部特色经济的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特色资源为基础、以特色产品为核心、以特色产业为龙头、以特色技术为依托的西部特色经济体系的内容,以及构建这一体系的基本思路,对于全面提高西部地区的国民收入,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对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是判断高等教育发展适应性的重要方面。该文通过对新疆高等教育和全国高等教育的相关指标分析,认为新疆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偏小、速度较慢,不适应新疆区域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社会保险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长期以来都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在分析社会保险和经济发展互动机制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模型,通过建立社会保险和经济发展子系统的评价指标,利用2006—2017年间的数据,对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如下,中国社会保险和经济发展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失调发展转变为低度协调,由颉颃阶段向良性耦合转变。具体来看,社会保险综合评价指标值从2006年的0.101提高到2017年的0.728,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值从2006年的0.074增加到2017年的0.257,尤其是2010年后,中国经济发展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和增长动能转换,更为注重经济质量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增长,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增长趋势在第二阶段显著高于第一阶段。以上发现为不断深化中国社会保险体系并促进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升,以城市网络为依托的多中心经济发展新模式日益凸显.为此,文章结合城市经济和环境经济理论,通过计算城市规模分布的位序指数以及变换的首位度指数来测度各省份的多中心空间结构,并运用工具变量估计探讨了区域多中心发展模式对中国城市雾霾污染的动态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多中心空间结构对中国城市雾霾污染的影响呈现显著的倒U型特征,在区分城市规模和冬季供暖情况之后,此结论依然稳健.同时,测算结果显示,目前我国仅有少数省份处于雾霾污染随着多中心水平的提升而下降的阶段,多数省份的雾霾污染则随着区域内多中心水平的提高而加剧.最后,中介效应分析表明,市场一体化和要素流动是多中心空间发展模式影响城市雾霾污染的重要途径,且前二者与多中心空间结构能够对降低雾霾污染产生显著的正向协同作用.文章的研究结论为从雾霾治理视角思考中国未来区域空间发展模式提供了一定的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