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表象是由个体来完成的,其中渗透着个体的生命理解、情感宣泄以及生命意志,它的终极目的是个体生命真理感的表达。拥有相近生命真理感的不同个体构成了一个潜在的群体,文学是把这一潜在群体中的个体联结在一起形成显在群体的方式之一。个体生命真理感与群体生命真理感在文本中有四种不同的组合方式。作者和读者以自发的生命真理感自由地进行交流是文学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2.
群体的目标同个体的目标通常是不同的、不一致的。群体中个体之间的目标一般情况下也是不相同的。但群体是个体实班自己目标的基地,个体通过群体目标实现这个手段,实现自己的目标,当个体没有其他实现自己目标的手段可选时,就必须实现群体的目标,这时候的群体目标就  相似文献   

3.
论人类的个体与群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人类的认识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疑难问题和焦点问题。可以这样说,古往今来的哲人们都曾在这个问题上留下过自己的见解。然而,时至今日人们还在不休止地争论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已经不仅仅是个哲学性质的学术问题、认识问题,也是一个颇具实践性的社会政治问题。从深层讲,人们讨论社会主义问题,也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这个问题相关。可见,深入讨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依然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要想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搞清楚,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实际上,这需要深层次的哲学方法背景,  相似文献   

4.
就个体与群体而言,个体是通过某种特定的社会关系,进而从形式上加以维系而构成群体。个体之间建立在相互依赖基础上的合作,是实现群体社会职能的必要条件。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就群体的构成及其社会职能的实现这两方面来说,个体及个体间的合作对于群体有着重要意义。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这一角度来讲,当个体与群体的价值目标相一致时,个体价值的实现会因“群体的一致性”而得到最大化。但在现实社会中,个体与群体往往存在着“目标差异”,即二者的价值目标不相一致。这说明因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因而会对群体的价值产生负效应。所以研究群…  相似文献   

5.
论个体主体意识与社会主体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人们对主体意识的觉醒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为之兴奋。然而,若作进一步沉思,便可发现,“主体意识”这种提法过于笼统,它至少还可以进一步区分为个体主体意识与社会主体意识,而这两者对社会的作用是有所区别的。个体主体意识既有其积极的一面,又有其消极的一面。在实践中,如何发扬个体主体意识的积极面,防止其消极面,引导个体主体意识向社会主体意识升华,应当成为我们的注意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群体、个体与集体这样几个概念的纠缠使人困惑。毋庸置疑,作为反封建的文学现代化历史行程,它首先是在个性主义、人道主义觉醒中的历史呼唤,是对封建社会结构及其群体关系的审美反思和文化超越;然而当历史的过程与逻辑的过程相交错,在其深化、发展中出现新的矛盾趋向时,审美的困惑难以在理论上予以历史的解决。  相似文献   

7.
群体分化与文学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群体身份是影响作家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2 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中国社会出现了强烈的群体分化 ,其中既有文化间的鲜明对立 ,也有现实中的利益悬殊。这时期的文学创作也呈现出强烈的群体变异特征 ,它既体现在作家创作题材的选择和评判上 ,也体现在艺术审美风格方面。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考察人类的选择行为,应当区分个体和群体的理性和非理性选择,而界定理性或非理性选择,应当以主体是否进行理性思考和发挥认知为判断依据。文章在梗概比较主流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的选择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解析个体的风险态度,对个体选择行为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大数定律”解说了金融市场和非金融市场中的群体选择行为。  相似文献   

9.
<正> 迄今为止,人们很少谈到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更没有把个体与群体作为一对哲学范畴去研究。然而,个体与群体的确是哲学系统观一对极重要的范畴,值得我们认真地探索。一、个体与群体是事物存在的普遍现象个体与群体概念本来都只属于生物学范畴。如果我们要把个体与群体这两个概念作为哲学范畴,那么它们的含义就需要相应地扩展。个体应解释为:一类事物的单个存在。群体应解释为:同类事物个体的集合。个体与群体是世界上各类事物存在的普遍现象。先看自然界。自然界是由许多性质不同的物质存在组成的,概括起来讲,主要分为这几类物质形态:物理物质、化学物质、生命物质等。每一类物质,都是个体与群体的统一。物理物质的个体是基本粒子,如中子、质子、电子等;物理物质的群体,指的就是这些物理物质个体的集合形式,如宇宙弥漫物质,以及由基本粒子组成的星体等。化学物质的个体是原子和分子;化学物质的群体是由原子、分子组成的星体以及星体上的宏观物体。生命物质的个体是生物有机体,如单个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生命物质的群体是生物群落乃至生物圈。  相似文献   

10.
主体意识:介于个体与群体之间--中国新诗的两种人称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通过新诗两种人称(“我”和“我们”)的分析,考察新诗言说者的身份问题,以期描述新诗主体意识变换和迁移的情形,及其标识出的新诗两种诗学观念的抵牾。本文的基本观点是,“我”与“我们”这对人称范畴,标划了新诗观念冲突的基本模式,能够对新诗历史上的某些诗学难题作出解释,尽管它并不能涵盖新诗本身的所有问题,尽管从人称的实际观察来说,不必过分拘泥于表面的“我”与“我们”在诗中指示的方向,因为情形常常是,有些“我”指向的是“我们”,有些“我们”所指的则是“我”。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社会步入一个性别意识多元发展时期,文本因此呈现不同的性征。其中男性意识在文本中铺展成三个并行的方面:一、阳刚气质的暧昧内涵;二、男权中心的沦落;三、男性文化的失语。这三个方面共同勾勒了男性意识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陨落过程。  相似文献   

12.
人类的比较意识和性别意识,都有着古老悠久的历史,对人类文化的孕育和发展也都有着深远重大的影响。然而这两股在人类历史上绵长的"意识"之流,在20世纪迅速拓展的人文世界的时空中,却像长河流人大海,浪激波涌,海啸龙吟,以海洋般的博大弘深与磅礴气势,猛烈地冲击或消解着民族的壁垒、文化的隔膜、两性的鸿沟以及其他种种人为的阻碍,从而为人类拓展出愈益宽广的崭新的人文视野。与此相应,这两股"意识"之流的汇融和增势,也对人类认识自我、认识男女性际关系,特别是认识女性曾被压抑遮蔽的一切,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而在文学…  相似文献   

13.
文学传统与生态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传统文学中隐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识 ,大量作品表达了对于破坏环境、暴殄天物的行为的忧心 ,形成了以戒杀和爱物为主旨的生态伦理原则 ,体现了民胞物与的思想 ,而其梦寐以求的乌托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生态理想。文学传统中生态意识的现代转换在方法论上必须重视发掘、阐释、比较、组接四大要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张爱玲的经历认为其创作是潜藏于她内心的强烈的依附意识的表露 ,以及依附无着后所表现出的特立独行、奋争不止的个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正> 人是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历史主体,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人又可分为个体和群体,即个体主体与群体主体。以往的主体研究对个体与群体往往缺乏区分与联系,因此难以从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的角度来审视人的活动,这是一种哲学研究方法的缺陷。认真研究认识与实践活动中个体主体与群体主体的辩证关系,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一、个体主体与群体主体  相似文献   

16.
17.
道德意识的个体发生机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的观点出发 ,探讨了个体道德意识的发生机制。作者充分肯定了皮亚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生认知理论的贡献 ,同时指出发生认识论对道德发生机制的研究只限于主客体交互作用是不够的 ,还应当借助于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进一步揭示道德发生的社会机制。作者深入分析了建立在交往实践基础上的互主体关系的性质以及交往过程中的角色扮演过程 ,指出主体间角色扮演在道德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还依据交往的三种类型与交往范围的变化 ,探讨了个体道德判断结构的转换机制。  相似文献   

18.
论企业管理中的群体本位与个体本位王思义东南亚金融危机,引发了一些西方学者对亚洲的发展模式提出了质疑,而且认为危机的风暴已冲垮了“亚洲价值”。所谓亚洲价值,是指强调勤劳节俭、反对奢侈浪费,重视群体和民生等等。亚洲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确实出现了某些不健康的现...  相似文献   

19.
文学创作离不开生活,离不生活的环境以及作者的情趣、意向,这是文学创作的规律之一,是谁都不可否定的。然而,近年来国内文学创作中却出现了些偏离文学创作规律的现象。而我省作者何发昌并没有被这些现象所迷惑,在他的短篇小说集《绿橄榄》中,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这位近年来活跃在云南武警部队的作者,对边地生活深刻的体验。作者的小说集在造境造事时,目光较为深刻,把边地独特的环境,芸芸众生的心理动态,凡人琐事,以一种清鲜的文字跃然纸上,因而具有了生命力。 《绿橄榄》集中的人物有少数民族干部、战士及边地的老百姓,边地的风流奇人。这些人物有的是作者的战友,有的是作者的生长地彝族,拉祜族聚居的哀牢山区的朋友、邻居。作者在塑造这些人物,把他们搬上纸上的时候,始终没有忘记这些人是生活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云南的边远地区。在这个地区有漫长的国境线,有众多的少数民族,有特别且特殊的自然环境,有复杂和带有传奇色彩的人和事等等。但,作者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并没有停留在局部状况的摹写上,而是把笔端伸向了生活的深刻之处,真切、自然、和谐地把边地的人和事溶到了艺术的天地里,挖掘出边地固有的特色。这种注重写边地的人,写人与自然环境的特定关系的创作态度,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观的,它把作  相似文献   

20.
荒诞文学不是一种歌颂性砭文学,而是一种具有彻底的否定精神和强烈的批判意识的批判性文学;它不是简单肤浅地针砭时局,而是在大彻大悟的基础上,以复杂、深刻、荒诞的文学形式从根本上对现存的西方文明价值体系进行否定和批判。因此,尽管它有着极大的不足和局限,却体现了深刻的社会意义,不失为一种严肃文学。我们可以从下列几方面来探讨荒诞文学的批判意识与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