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西文化交流当然包括“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两个方面,因为文化交流不可能是某种文化一厢情愿的单向输出,也不可能是某种文化全然被动的单向输入。得从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史看,由于近现代西方文明的崛起,“西学东渐”无疑是主潮。“西学东渐”之潮如果寻其历史轨迹,可以说大规模的有两次。第一次发生在国耻民忧的近代,第二次就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关于第一次“西学东渐”,学界已有论及,诸多问题已成共识。关于第二次“西学东渐”,相对而言,则由于种种原因,缺少有如第一次“西学东渐”的整体理性反观和文化视野。中…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大规模接触在历史上有两次:第一次是两汉、魏晋、隋唐时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便是宋明理学;第二次是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耶稣会士的东来。这次中西文化交流的意义在于:中国人第一次直接了解到水平已超过自己的外来文化。西学东渐产生的国际背景主要是由于早期欧洲殖民主义者的扩张,宗教改革及随之出现的耶稣会士东来。由于耶稣会士的活动,同时也由于当时特定的国内外的社会历史背景,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中西方科学文化的交流,这是一次中西方文化平等的交流,…  相似文献   

3.
中国油画由于早期异质文化源流的历史背景,在内在文化属性的认同方面经历了最初的“西洋画”到“民族化”再到“中国油画”的历史流程。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显露出来的自身文化身份意识对具体的艺术创作有着莫大的影响。以20世纪初西方现代艺术与非洲艺术之间的互动情态为参照,可以为当代中国油画中的文化身份问题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4.
现代解释学的“视域融合”理论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质和方法具有十分重 要的启发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视域融合是发生在异质文化互动中的。异质文化互动中的视域 融合使历史文本的作者与读者之间不仅存在着时间差距,而且存在着空间意义上的文化差距。对于实现这种 视域融合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必须在实践中把握视域融合过程的问题逻辑。只有深入把握中国社会发展过程 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才能真正通过视域融合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文化转型具有对中西文化传统的批判反省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建构两面性,这表明以现代的方式批判传统与以中国化的立场阐释西学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统一的过程,从而内在地规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传统文化的一面回眸、一面前瞻的双重思想品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价值选择上既接纳移植西学同时也重视对文化传统的当代重构,以诠释传统的方式接纳现代理念旨在为之探索更为方便快捷的思想通道,激活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内在对接的文化之根,为它中国式的当代拓展提供更加适宜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话语是近代中西文化对立、冲突、融汇的产物,它深刻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由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思想文化困惑,以及中国人民为改变西方"他者"形象而积极探求国家昌盛和民族振兴的艰难而又复杂的心路历程.在经历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和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之后,"中国特色"话语逐渐由思想文化领域转向政治视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成为当代中国最具核心价值的政治哲学话语.  相似文献   

7.
公元751年爆发的怛逻斯会战是唐朝与阿拔斯王朝间唯一的一次大规模冲突,也是东方的中国与中亚穆斯林间第一次大规模冲突。这次会战唐军失利,阿拔斯王朝确立了在中亚的统治,使许多中国的科学技术西传,同时,伊斯兰教也开始为中国人所知,有了明确记载。公元1141年的卡特万会战是西辽军队同以塞尔柱王朝为首的西域联军的冲突,也是中亚历史上继怛逻斯战役后,中国军队和中亚穆斯林的第二次大规模战役。这次会战使西辽确立了在中亚穆斯林世界的统治,声名威震亚欧,与恒逻斯会战相比,对中亚历史的发展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具有更为重大的影响,形成中世纪中华文化西传的第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8.
近代翻译对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从中国小说的近代发展历程线索和中外文化第二次大规模碰撞与融合,即近代西学翻译的背景来看,近代翻译对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影响表现在5个方面:汉语语言的通俗化、创作技巧的革新、功能的嬗变、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创作局面的繁荣。  相似文献   

9.
17至18世纪,基督教第一次大规模传入中国,由此导致了中国与西方文化的第一次正面接触。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接触跟当下的跨文化交流与对话,跟当下学界所探讨的热点问题,一脉相承。近代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当今跨文化对话的起点,当今的跨文化对话,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继续。明清间两种文化传统在交往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所面临的问题,在当今的文化交往中依然存在;所以,可以说,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基于此,仔细审察、反思这段历史,对于今天的跨文化传播,对于比较文化研究,都极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传教士与西方近代文化的输入与中国傍统文化的大崩溃结伴而来的是西方文化的大冲击。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这种中西文化的大撞击一方面使中国传统文化从主体文化的地位上崩溃下来,从而成为具有现代文化形态的中国新文化的一个重要文化源;另一方面,它也使西方文化在输入中国的过程中发生分离和裂变,从而成为觉醒的中国人在创造中国新文化时的又一个不可缺少的文化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前一个文化源是使中国新文化具有民族性的文化传统的承传者,而后一个文化源则是使中国新文化具有现代性的文化创造的窃火者。然而,无论是承传者还是窃火者,都不  相似文献   

11.
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局面,形成于中国晚清社会.与前两次大规模的中西文化交流活动不同的是,它不是在主动选择、自主交流与平等互换的基础上展开的,而是在帝国主义列强入侵这一形势下被动地、扭曲地进行的,因而具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特征.本文拟从文化势差的产生、侵略与反侵略以及文化“入超”三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予以廓清.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与交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类历史发展方向是走向共和共通的世界。在当今全球化过程中 ,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理性主义、超越主义、意志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谐主义、包容主义 ,应该彼此更好地组合 ,需要进一步沟通、了解和协力。而且 ,在世界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中国文化应该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融合的、创造新文明的角色 ,这是中西文化研究、中西文化相互理解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以来 ,面临着迫切的中国化问题 ,这与当时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密不可分 ,更有着深层的文化根源 ,由于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性 ,以及文化传播的复杂性 ,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重宗法人伦 ,西方文化重个体自由 ,这是中西文化根本差异所在。在向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过渡与发展的过程中 ,中国必须革新重宗法人伦而轻个体自由的传统文化 ,而重个体自由的西方文化及其西方文学为这种革新正可提供有益的借鉴。中国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学运动的历史证明了这种借鉴的必要性与巨大意义。 2 1世纪的中国仍要反封建 ,仍要继续文化革新 ,仍可从西方文学中获得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外来文化的输入古已有之,如汉代佛教的输入以及尔后佛经的翻译。正是中世纪印度文化的输入,才形成了魏晋之后中国哲学、文学的空前繁荣和光辉灿烂的新局面。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宏观地看问题,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与接触外来文化并能吸取精华,有重要的关系。西方文化的大量输入与中西文化交流、撞击、融合则始于近代,中  相似文献   

16.
晚清翻译是继汉唐佛典翻译之后异域文化的第二次大规模输入,将其定位为"译述"较为适宜.本文梳理了晚清译述风尚从形成到式微的过程,并从译者对佛典翻译的承继以及潜伏其后的文化心态等几个方面剖析了晚清译述风尚形成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7.
佛教的中国化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后,佛教经由与中国民族宗教道教的斗争与融合,对儒家思想由排斥到吸收,直至“儒佛一统”论的提出与确立,使自己在理论形态与实践形式上均获得了鲜明的中国化特征。这一历史过程不仅表明了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向中国本土文化主动靠拢所达到的成就,更表明了中国文化容纳吞吐异域异质文化的博大胸怀。  相似文献   

18.
中国武术对体育礼仪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武术礼仪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武术走向国际化过程中,其礼仪文化的演变与中国体育文化在现代体育礼仪的"西学东渐"过程中逐步实现中西文化的融合共存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九·一八”事变后,文化建设的主题重新突出,中西文化实现了一次成功的历史整合。这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救亡图存孕育着中西文化的融合,也是中西文化相碰相撞的历史性归宿,中国文化的变革由中西糅和走向中西文化的双向批判,并实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生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化再生的必要性在于它与现代社会的不适应性。再生的可能性有其内在根据和外在根据。内在根据是传统文化的开放性和自我批判、自我更新能力;外在根据是中国和世界的现在和未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中西文化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讨论中的一个焦点问题,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人学的具体分析对比中,可以发现,中西文化具有异质性和互补性,融和吸收西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再生的必要条件。在中国传统文化再生的方法和途径上,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辩证分析方法;从宏观着眼,推进中国文化的整体现代化,着重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文化研究中的国粹主义、中体西用、文化保守主义、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简单认同主义都是不正确的方法和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