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萨特尔(1905——)是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著名作家、政论家。1925年至1929年在大学求学期间,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有所了解。后来,他到柏林研究德国现代哲学,受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影响,开始形成无神论存在主义思想。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是《存在与虚无》(1943)、主要论文集有《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5)、《什么是文学》(1947),1960年出版了《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他的著名剧本有《苍蝇》(1942)、1945年开始写作长篇小说《自由之路》,已出齐四卷,1946之主编《现代》杂志,常常发表自己的哲学观点和政治观点。  相似文献   

2.
一、马塞尔宗教存在主义的特点存在主义根据它对宗教的态度可以分为无神论的存在主义与有神论的存在主义即宗教存在主义;其共同点是主要的,即都以非理性主义及现象学为其哲学体系与方法论的基础,而差别则是次要的。法国的加布里尔·马塞尔(1889—1972),是宗教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萨特尔并列为现代最著名的存在主义的哲学家。由于他在“探求”、存在主义的所谓“真正的”宗教哲学方向上所作的“贡献”,其哲学被誉为对这一“探求”的完全实现,说它达到了“真正基督教”世界观的顶峰。西方现代哲学评论家费士在题为  相似文献   

3.
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萨特在发表《辩证理性批判》时,其哲学思想确有新的发展和变化。但是,萨特并没有放弃其在《存在与虚无》中所提出的“人”的问题的基本观点,他一心想用存在主义的“人学”观“补充”和“革新”马克思主义,企图用存在主义的个人自由理论来“医治”马克思主义的“弊病”;用以“个人实践”为基础的“人学辩证法”代替唯物辩证法;用“历史人学”代替历史唯物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问题的解决,仍然植根于它的现象学的本体论,因此并未超出唯心主义的窠臼。  相似文献   

4.
存在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一样,对现代技术把人当作物对待的不断增长的趋势颇有异议。把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结合起来的努力,在让-保罗-萨特的著作中得到最好的体现。在萨特的存在主义宣言《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中,他宣称: “人仅仅是存在。这不是说人只是他自己所设想的东西,而是说,是他意欲变成的东西,而且是他已经存在以后自己所设想的东西,是他投  相似文献   

5.
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文中,萨特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对“痛苦”、“听任”和“绝望”这三个词进行了解释。《人都是要死的》以文学的形式体现了这三个词的存在主义含义。运用“痛苦”、“听任”和“绝望”这三个词语,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解读雷蒙·福斯卡这一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6.
萨特的“人学辩证法”张康之二战以后,萨特转向马克思主义,树起了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中存在着“人学空场”,因而,他企图构建起所谓“人学辩证法”的思想体系,用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然而,由于萨特是基于存在主...  相似文献   

7.
萨特以自己的存在主义哲学为立论基础,建立了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他将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在存在主义的视角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解读,目的是为了超越马克思主义。对萨特存在主义中的马克思主义观我们要合理评价,因为这种理论既不是马克思主义,也不是资产阶级思想,但有其一定的合理意义。  相似文献   

8.
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第二性》是一部重要的女性主义哲学著作。但是,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书中的“他者”概念进行分析、探讨和研究,追问其历史溯源,揭示了“他者”概念和内在性、被动性、相异性、否定性以及恶之间的关系,从而明晰其哲学内涵,并以之反思其存在主义的女权理论,揭示其理论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9.
三木清(1939——1945)是三十年代前后,在日本思想界具有相当影响的哲学家之一。正如住谷一彦在《三木清集》解说里所指出的,他之所以闻名全国,主要是由于他从事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唯物史观的一系列研究。他的文章曾吸引过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三木生于兵库县辑保郡辑西村的一个半农半商家庭,于1914年到京都就学于第一高等学校,1917年该校毕业后又转入京大文学系哲学科,于1922年留学德国,主要跟海德格尔学习存在主义。1925年回国不久,他在杂志上接连发表《人学的马克思形态》(1927、5)、《马克思主义和唯物论》(1927、7)、《唯物史观和现代意识》(1928年、4)、《社会科学的予备概念》(1929、4)以及《社会科学和意识形态》(1931、7)等一系列论文。这就是他的所谓“唯物史观时期”。  相似文献   

10.
法国人在黑格尔逝世一个世纪之后接受黑格尔, 这成了20世纪法国思想史上一个“决定性事件”; 而法国知识界几乎同时接受和发现黑格尔、青年马克思与存在主义, 这是法国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得以产生与兴盛一时的“活水源头”。其中科耶夫的“主奴辩证法”、伊波利特的“苦恼意识”以及国内学界罕有人知的阿希洛斯的“关于马克思的提纲”三个经典片断, 展示了他们对黑格尔与马克思的存在主义化解读是如何开启了从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探险之旅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应占什么地位?它的基本思想是什么?《手稿》中的“异化劳动”这一概念是否就等同于“人的本质异化”?它的思想是否还没有超出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从而应该归之于主观唯心主义?它的社会观是否就是空想的社会主义?从而《手稿》是否给了现代的人道主义、存在主义等思潮以理论根据?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性质的问题.搞清这些问题,无论是对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性质和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以及认清美学和文艺理论的指导思想,都是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本文拟就《手稿》中异化概念的内涵问题谈些看法,以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2.
“荒诞世界”中的三岔路──谈《苍蝇》中的人物、哲理和时代精神肖淑芬萨特的文学作品,几乎无一不渗透着他的存在主义哲理.然而,最能完整地表现他的哲学思想的当首推剧作《苍蝇》,它被称之为“存在主义哲学文学表现形式的最重要的代表作”。①仔细分析剧中的人物,我...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哲学家和美学家,从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出发,他在其美学思想代表作《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探讨了艺术作品的本源问题。他反对那种把艺术作品与艺术家互为本源的观点,为此他找到了一个第三者——艺术,并从艺术作品入手,通过对凡高的名画《农鞋》等进行分析,层层深入探讨了艺术史上的“艺术之谜”,即关于艺术的本质的问题,并最终得出结论——艺术的本质是真理在艺术作品中的自行置入。  相似文献   

14.
马赛尔与萨特都是法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但有一些观点却与萨特大相径庭。他针对萨特在《存在与虚无》、《恶心》等著作中所论述的“人的存在与自由”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的弊端。他指出:萨特把人的存在看作是偶然的、荒诞的、虚无的,是一种悲观的论调,会给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罩上一层阴影;萨特关于“他人就是地狱”的结论,是把人们带到痛苦和不安的处境;萨特提出“我是被判处自由的”绝对自由观,是“最离奇的谬误”,是“虚无”,现实中是不存在的。马塞尔对萨特的抨击,对于我们研究萨特及其存在主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萨特的《辩证理性批判》体现了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它试图用马克思主义来补充萨特的存在主义,以保卫“真正的马克思”来反对现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批判》之前发表的一篇文章《方法的探索》中,概述了萨特的这些观点。《批判》中所说的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一面重申了自由的实在和历史知识的必然局限,一面  相似文献   

16.
“巴黎手稿”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黎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引起世界普遍关注。马克思主义成为世界显学。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学”的产生、发展都与《手稿》密切相关;二、西方《手稿》研究的主要倾向有新黑格尔主义、存在主义、新托马斯主义、新弗洛伊德主义、结构主义等;三、今天我们研究《手稿》具有重要意义:理解原意掌握立场观点方法,在比较辨析中把握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审美文化建设、引导走向人的艺术化生存  相似文献   

17.
英国神学刊物《希伯特杂志》1964年8月号以“存在主义——来自四大洲的五篇文章”为题,发表了一个专辑,这里选择了其中四篇文章,供研究批判。这个专辑,虽以“存在主义”为题,实际上却是讨论了存在主义和宗教的关系。这几篇文章,尽管在某些论点上有所不同,但在宣扬“人生是痛苦”和宗教哲学这一点上是共同的。达斯·古普塔在“东方与西方的悲观主义”一文中大肆贩卖“受苦的人类只有在宗教中找到希望和解脱”这一反动观点;亚丁斯道尔在“存在主义是佛教吗?”一文中,竭力鼓吹佛教和存在主义在“苦的根源”和“苦的超脱”方面是非常相似的;布里斯在“禅宗、神秘主义和存在主义”一文中则叫嚷他既相信宗教又相信存在主义;西米特在“存在主义的真正基础”一文中,虽然不同意“把存在主义和宗教思想联系起来”,但他并不是反对宗教,而是在宣扬存在主义的同时也宣扬了宗教,说什么“我们的上帝存在感克服了我们的孤独”。所有这些都充分表明,这个刊物是要通过这一讨论,扩大宗教的影响。事实上,存在主义和宗教之间早就有了思想基础上的联系。有神论存在主义把宗教纳入它的哲学中;无神论存在主义虽然采取“悲观主义无神论”立场,但它宣扬“人生苦恼”、极端个人主义和非理性,最终也必然替信仰主义和神秘主义扫清道路。从这里介绍的几篇文章,就足以看出,他们探讨两者关系的目的是要使存在主义和宗教进一步勾结起来,用这些精神鸦片烟来毒害资本主义国家的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相似文献   

18.
亨利·列菲弗尔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政治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声称马克思主义被“教条化”、“官方化”了,提出既要“继续”,又要“超越”马克思主义;主张从马克思青年时期的著作中寻找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源泉,以便“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并加以“革新”。他对马克思主义作了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解释,并提出:“要按照两条主导线索来恢复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这两条线索就是异化理论和国家理论。”他把“异化”一词看成是“显影剂”和“催化剂”,提倡沿着“异化”这个概念的轨道去探索一切问题。在所有“异化”问题中,他认为政治上的异化是最严重的异化,是“在国家中和在国家帮助下”的异化,  相似文献   

19.
“总体性”概念是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文本中的关键词。卢卡奇首次针对第二国际的教条主义和庸俗的经济决定论提出,并以此来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自卢卡奇始,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就开始从总体性维度来理解和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前提和研究视域,并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本主义转向的先河。二战后,作为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萨特,提出了“总体化”概念。他基于存在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哲学诠释促使人本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总体性到总体化概念的演进,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同时,我们可以从这一理论发展的走向上,看到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化的逻辑宿命。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既强调了经济运动中的历史总体,也凸显了社会实践活动中具体的人。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试图通过“前进-逆退”等方法批判欧洲历史上教条论的马克思主义者,从而得出实践活动中具体的人的实在性和特殊性,借此回到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视角,将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萨特的方法虽然在实践活动中面临一些困难,但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具有一定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