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政”,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的相当部分是在讲如何“为政”;而“为政以德”,又是他为政思想的核心。在贯彻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时候,认真研究孔子的为政观,对于我们各级领导者在执政或行政工作中继承发扬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为政以德的重要性 孔子十分强调“为政以德”。 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以下凡引此书,只注篇名)。  相似文献   

2.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始终是摆在首位的,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见《论语·为政》,下引《论语》只注篇名)。纵观孔子道德教育的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道德信念的培养,道德情感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培养。《论语》中记载的孔子的言语行事,反映出了孔子在这三个方面的思想方法。一、关于道德信念的培养道德信念就是人们对于道德理想的坚信和对履行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培养人的道德信念,是孔子道德教育的基石。在道德信念的培养方面,孔子的思想方法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志于仁”。“仁”是孔…  相似文献   

3.
孔子认为"为政在人",提倡"为政以德",主张以伦理道德的方式解决"礼坏乐崩"的社会现实,提出了一系列的为政思想和主张。孔子德治思想的创设和建构,是对周初"敬德保民"等政治思想观念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知天命",既是对周初"以德配天"的政治化天命观的转化和超越,也是其德治思想的价值根源。孔子把天人关系的重心从"天道"转向"人道",影响中国政治思想数千年,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自《论语》讲"无为而治",历代儒家学者对此做出了不同的诠释。汉唐儒家以"任官得其人"言"无为而治",又讲"德者无为"。与此不同,朱熹以"恭己""德盛而民化"言"无为而治",同时又与《论语》"为政以德"结合起来,讲"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并将孔子讲"无为"与老子讲"无为"区别开来,从而对《论语》讲"无为"做了系统的论述。清儒更多地汲取朱熹的解读,同时又结合汉唐儒家的"任官得其人"。因此,今人对于孔子"无为而治"的解读,不能只是以汉唐儒家的解读为圭臬,而应当对前人的各种解读做出综合的考察,尤其要研究朱熹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由四川省孔子研究会和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人民政府主办的“儒家德治思想暨孔庙保护与利用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1年 9月 4— 5日在犍为县举行。来自四川、云南学术界、文博界的专家和实际工作者 4 0余人出席会议。为繁荣学术 ,促进孔庙保护与发展 ,特将与会者研讨的问题择其要者 ,分述如次 :关于儒家德治思想关于儒家德治思想的起源。多数与会者认为发端于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孔子明确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主张。他说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有的学者提…  相似文献   

6.
《论语·泰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句,因省略主语,关于其主旨历来众说纷纭。其中以何晏的"修身立德说"、朱熹的"为学次第说"影响最大。但前说有偷换主语进行解释之嫌,后说则与先秦礼制不符。结合先秦礼乐思想及孔子的为政理想,可推知孔子所言应是"为政之次序",即"因诗观风,依俗制礼,国治乐隆"。  相似文献   

7.
上博简《仲弓》篇是久佚的记载孔子"为政"思想的重要篇章之一,它使人们对于孔子政治思想可以有更一步的了解。孔子将"老老慈幼,先有司,举贤才,改过举罪"看得十分重要,认为这些是"政之始也",可见在他的"为政"思想中,选拔和管理官员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上博三《仲弓》篇和《论语·子路》篇的相关内容可以对读,这为理解孔子政治思想提供了极好的材料,也为《论语》的释读和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8,(8):22-27
在宋明理学中,《大学》受到推崇,许多理学家都对之作诠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朱熹和王阳明。对于《大学》的"三纲领",朱熹以明德为本,新民为末,明明德之后"推己及人","止于至善"是"事物当然之极"。他认为,"明明德"与"亲民"是有先后的两件事情,是有先有后的不同修养功夫。王阳明则认为,"明明德"和"亲民"是同一事情的不同方面,"明明德"就是恢复人所有的仁心,"亲民"即把此仁心施之于百姓和万物,而"止于至善"是明德、亲民的"极则"。对于《大学》中的"格物"与"诚意"的先后问题,朱熹认为,先"穷理"而后"意诚"。王阳明则认为,应以"诚意"为先,"格物"只是"诚意"的工夫。他们对《大学》的理解,存在着内在关系之不同,各自对《大学》作的诠释,都不乏创新之处。应该说,王学是在朱学的基础上,进行了扬弃,对朱学保持其相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论语》作为承载中华民族智慧的经典著作,集中体现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德法观念。《论语》德法观念的本质意涵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为政以德的德治观点,二是无诉是求的法治观念,三是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新时代借鉴《论语》德法理念的合理思想,服务于新时代社会治理格局的构建,必须实现"为政以德"到"德法兼用","无诉是求"到"以法为本"的转化,融通"道德自律"和"法律他律",打造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现代化格局。  相似文献   

10.
<正> 孔子“孝”的思想,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在中国伦理道德的发展中,也有极大影响,了解清楚这个问题,不仅对研究孔子和中国伦理学说史有帮助,而且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愿就此谈点看法。孔子崇尚道德教化,提倡仁政德治,在一般情况下,是反对暴力强权的。他一再强调要“为政以德”(《论语·为政》,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为国以礼”(《先进》),十分看重道德教化的价值和作用,认为只要把好的道德提倡起来,国家和社会自然会治理好。  相似文献   

11.
由于孔子主张“爱人”《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于是,学术界有人认为孔子主张“爱人”,肯定尊重人的价值,因而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在孔子那里已经有了,孔子的思想也是一种人道主义,甚至有人认为孔子的人道主义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人道主义思想具有同样伟大的意义。这些观点抹杀了孔子儒家思想的历史属性,混淆了孔子儒家关于人的思想与人道主义的区别。“人道主义”一词从拉丁文humanist…  相似文献   

12.
《理论界》2016,(8)
《论语》"曾点气象"章是孔子的弟子们畅谈为政志向的一场对话,与当时的政治现实和时代主题紧密相关。曾点之志与孔子"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相合,在于他能够体察并效法天德来治理天下,为人伦政治秩序提供绝对依据。通过倡导为政以德、以身作则、选贤任能等做法对"无为而治"理念作出具体安排,使得每个人都可以亲身参与到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进程中来,消解了霸权对人的奴役,人人自适而乐得其所。  相似文献   

13.
王恩来 《理论界》2009,(12):112-113
《论语》首篇首章,是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门弟子如此编排,虽未必如今人著书立说,欲以此开宗明义,但显然也不是随意的。孔子在其晚年的自我总结中就这样言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面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立志于学习,是孔子人生进境的起点,也是孔子的生活常态和人生之乐。  相似文献   

14.
《论语》的“信”字和《中国古代文学》课的《论语》教学有密切关系。教学大纲对《论语》教学明确要求有两个方面:一是理解孔子的思想及伟大的人格;二是掌握《论语》语录体的特点。在《论语》教学中,应以孔子“诚信”教育思想为教学核心,通过对《论语》“信”的剖析解读,从“信”中领会孔子的思想,从“信”中看孔子的伟大人格,从而完成教学大纲对《论语》教学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儒家思想,发端于春秋末年的孔子,而后逐渐形成一个学派,在中国历史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重读《论语》,原本没有想到从经济这个角度研究孔子,因为孔子自己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然而,掩卷静思,有一个意外的发现,事实并非《论语·子罕》所说:“子罕言利。”一部上万余字的《论语》,粗粗算来,其中,“言利”之处多达70余处,字里行间亦可揣摩到孔子的经济思想。这些思想虽不成体系,但从中对孔子的分配观、…  相似文献   

16.
孔子曾经是一位力行改革、政绩斐然的行政管理者。(韩非子·内储说大微》载:“仲尼为政于鲁,道不拾遗。”(荀子·儒效》记:孔子任司寇期间,“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公慎氏出其妻,慎溃氏逾境而徙,鲁之粥牛马者不豫贾。”是说当时骗人的羊贩老实了,骂街的泼妇被休了,骄横的流氓搬家了,市侩们也不敢哄抬物价了,其管理才干由此可见一斑。孔子一生热心于参政议政,他在游说列国期间,每“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论语·学而》,下引此书,只注篇名)。在见闻与实践中,他总结与阐发了不少有关行政管理的思想和主张,至今仍不乏启迪。 孔子的行政管理思想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实施“仁政礼治”。此乃孔子人本主义思想在行政管理上的具体体现。《吕氏春秋·不仁篇》曰:“孔子贵仁”.《论语》中“仁”字凡109见。孔子“仁政礼治”的行政管理思想,一是要求管理者“为政以德”,做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张》),“恭、宽、信、敏、惠”(《阳货》),“泛爱众,而亲仁”(《学  相似文献   

17.
《论语》的文本形式构成无疑是影响读者对孔子思想作整体性理解的重要因素之一。《论语》文本篇幅之所以如此之少,原因与儒学内部的分化及儒学意识形态化有关;以《论语》为书名是孔子后学对"圣人之言"的价值推崇;"问答"作为《论语》文本的体裁选择是为了通过语境重构来保持文本的开放性,让读者主动参与到对孔子思想的创造性理解;缺乏情景语境的"子曰"式叙事反映了孔子后学对孔子思想进行系统性建构的努力;有子和曾子继承和发挥了孔子"赞述"阐释学传统并从四个方面来构建起《论语》的文本逻辑联系。  相似文献   

18.
《论语》"子奚不为政"章的正确断句是: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或人"对于"为政"的理解是传统意义上的执政者的政治实践,孔子对"为政"的阐释是对其教化事业的政治定性。在孔子看来,将"孝悌之道"传递给执政者,是他政治实践的另一方式。孔子认为素位为教即素位为政,这一理念蕴藏着他所开创的儒家在教化事业与政治实践上的深刻联系。儒家智识分子所拥有的"道统"既相对独立于"政统",又对"政统"具有引导性。  相似文献   

19.
孔子思想的合理内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日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孔子的思想核心成了人们研究的重点。过去不少学人都认为“仁”或者“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认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中庸”,而“仁”和“礼”只不过是实现“中庸”的手段罢了。孔子主张:“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要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为了实现这一崇高的理想,孔子最早提出了“中庸”这个范畴。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  相似文献   

20.
崔海东 《理论界》2010,(11):132-135
《论语·述而》篇"天生德于予"章中之"德",旧注多解为"道德、秉性",笔者解为天命之责任。《为政》篇"道之以政"章中,"政"字旧注多解为法令,笔者释为武力、暴力。"为政以德"章中之"德",旧注多解为君主之道德,笔者解为明民之德,"众星"旧注解为"下属,民众",笔者解为"礼乐刑罚"。《里仁》篇"君子怀刑"章中,"刑"字旧注多解为"法度",笔者解为"典范"。"苟志于仁"章中,"志"字旧注多解为"志向",笔者解为动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