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五族共和”思想蕴含着“中华及其‘各族’”的观念,呈现出“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二重面相”。由五族共和的二重面相引发了民国初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两条进路,即合国内诸族为一人的“民族融合进路”与国内各族当一视同仁的“各族平等结合进路”。同时,“两条构建进路”在民国初创阶段相互交织、相互依存。之后,国共两党的路线分殊及其民族观念、国家观念的分歧在客观上导致了相互依存的两条构建进路的分离。而五族共和开启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两条进路的互动依存,以及两条进路分野之后的结果及影响,对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启示:一是要辩证的看待国族整合与民族平等的关系,意即整合中实现着平等,平等中孕育着整合;二是应在“各族平等结合进路”延续下来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路径(民族团结政策机制等)之外,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国家民族机制、国民化机制等;三是要从国家现代化的高度来认识中国崛起阶段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从国家认同的视角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涵。 相似文献
2.
民族意识对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重大影响。近二十多年来,民族意识研究在我国逐渐成为民族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民族意识进行界定。现有研究以思辨为主,较少有实证研究。未来可以进行更多的实证研究,研究中既要关注本民族群体的意识,也要关注中华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首先选择了分的思维,深受西方排他性民族主义的影响,以他为首的革命党人起初希望在中国建立排满的汉族国家;辛亥革命后,中国面临分裂的危机,孙中山单一民族建国的理想向现实妥协,提出带有和的色彩的民族统一、五族一家,不分种族的思想理路,进而最终选择了合的思维,中华民族的概念成为主导,实现了民族国家理想和多民族现实矛盾的调和,为中国式民族国家的建构找到了自己的发展之路。从单一民族国家到多民族国家构建的思想变化也反映了中国人在与西方人交往过程中的模式转变,以及从西方化到中国化的历程。必须明确的是:在本土化过程中,既要善于吸收并借鉴西方的历史经验,但绝不能照搬,否则,就会铸成大错。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辛亥革命爆发之后,民族关系的主要特征、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中华民族观念都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可以说,辛亥革命对中国民族关系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6.
建立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但是民族主义主张的单一民族建国理论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传统有根本冲突。为解决这一矛盾,中国早期民族主义者对源自西方的民族主义进行了改造。从最初的"排满"到提出各民族互不侵犯、平等生存;从提倡以汉族为主导的民族同化到设想国内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融合为统一的中华民族。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在民族建国理论上完成了从汉族国家经由五族共和再到中华民族国家的嬗变。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内涵之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国开始步入现代民族国家的行列,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中华民族这一国家民族概念。围绕这一概念,中国的仁人志士、社会各界进行了种族、五族共和、汉族中心、宗族等民族主义的论说,都在试图阐释中华民族的内涵。但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为中华民族赋予了科学、准确的内涵,实践了中华民族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自决,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走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8.
9.
10.
日学界所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大都是以汉族政治社会思想和活动为主,忽视了西藏等边疆民族主义.清末,英国侵略西藏地方产生了西藏激进民族主义.这是中华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民国时期,五族共和的中华民族主义理论成为应对西藏激进民族主义的较佳选择,展现了民族主义建构民族国家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随着亡国灭种危机的不断加深,在国内外的多重压力之下,为谋自救而觉醒的民族意识迅速成为最有效的社会动员资源.近代民族意识的产生与发展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民族意识和观念的影响,二者往往内在关联、颉颃消长、交织重叠在一起,决定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中国近代的不同精英个体及社会群体对中国传统民族意识有着不同汲取,从而对民族意识有着不同的认知及表达.他们的内在体认和外在表征勾勒出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的嬗变轨迹.中国近代民族意识旨归于孙中山之"三民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章太炎在《中华民国解》中对杨度在《金铁主义说》中所使用的“中华民族”观念的批评,反映了以孙中山、章太炎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梁启超、杨度为代表的立宪派在“民族建国”理论上的重大分歧。分歧之一,是对“文化”和“血缘”在民族形成中之作用的认识不同;分歧之二,对“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又称“国民主义”)的认识不同。而分歧的根源,是两种不同的“民族建国”主张,即:即立宪派主张建立包括满族在内的多民族的君主立宪国家,而革命派则主张建立单一汉民族的民主共和国家,两派为此发生激烈争论。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民主共和国家最终成为革命派和立宪派以及其他反清王朝力量的基本共识。 相似文献
13.
略论南京临时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及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行了一系列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措施,比如宣布实行"五族共和";制定并公布清帝退位后的优待条件,包括待遇满蒙回藏各属条件;规定前清"贱民"一律享有公权和私权,批准成立"回教联合会"、"中华民族大同会"等.与此同时,南京临时政府还提出设立蒙藏经理局为蒙藏中央行政机关、改革土司行政、经营蒙藏等设想.这些政策、措施和设想大多为后来袁世凯北京政府所遵循,并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4.
15.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之建构——以“五族共和”为中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是中国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之建构的重要阶段,其基本情态就是"五族共和"。它是一个历史建构过程,包括思想文化领域与政治实践领域的双重认同与整合,同时也表明了中国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建构过程中的重要历史转折。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五族共和"在理论认识和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严重的现实困境和诸多问题,中国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之建构仍然面临严重的危机和挑战。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从民族心理学视角出发,阐释汉匈民族意识的形成与变迁。先秦至秦汉时期,是汉匈民族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汉匈分别在生态—经济方式、政权体系、思想文化等方面形成不同的体系,并随着双方战争、互市、和亲等交往的深入促成了汉匈民族意识的最终形成。民族意识形成之后并非一成不变,尤其是在西汉后期开始,匈奴的经济方式、政治实体性质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并受到汉文化的深层次影响,民族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当然,汉民族意识也在这一时期随着民族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发生了变迁。 相似文献
17.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黑龙江世居少数民族和其他民族一样,都有过年的习俗,他们有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习俗和贺年礼节。由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的民族的贺年 相似文献
18.
论民族意识与国家、国民意识的关系──兼论国家凝聚力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民族意识按其属性和范畴可分为多国籍民族意识和同国籍民族意识,两者存在明显的区别。多国籍民族意识不受国别限制,是一个不具备政治属性的、宽泛的民族学概念;同国籍民族意识有较强的凝聚力,有一定的政治属性。同国籍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国民意识的关系是一种不同层次的意识类型的关系。在多民族的中国,各民族应该首先树立牢固的国家、国民意识。国家、国民意识状况直接影响着国家凝聚力的强弱,国家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我国应进一步通过普及教育、立法等途径加强公民的国家、国民意识。 相似文献
19.
张艳华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4,2(5)
赤峰市喀喇沁旗曾经在蒙古族教育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现在,全旗的蒙古族学校教育成了普通教育的翻版.这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思考.本文就如何保持喀喇沁地区蒙古族学校教育的民族性,如何振兴蒙古族学校教育,提出几点建议:蒙古族学校教育要发展,就必须传承蒙古族文化,坚持蒙古语文的学习,并且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同时,必须有党的政策支持,差异性的学校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及多元文化社会氛围的营造.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