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余群 《民族论坛》2008,(11):46-47
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领袖,他提出了"无一字无来历"、"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等有名的文艺理论,但后人在使用他的"夺胎换骨"时,往往把它说成了"脱胎换骨"。事实上,"夺胎换骨"和"脱胎换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黄庭坚的文学主张是"夺胎换骨",而不是"脱胎换骨"。  相似文献   

2.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载体之一,汉字蕴含并传达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了解时代文化的"活化石"。本文通过汉字中"男"女"的失衡现象梳理,分析汉字所体现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3.
郑亮 《民族研究》2020,(2):1-16+141
针对恐怖组织"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的研究,除了其组织活动、形成的危害以外,针对其意识形态演变的分析将有助于深入和全面地掌握其动态,以服务于反恐和"去极端化"工作。对"东伊运"意识形态的变迁的分析需要置于历史、现实和地缘政治的大背景中,聚焦于"东伊运"意识形态的泛突厥主义、泛伊斯兰主义理论基础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圣战"活动。当前,"东伊运"受到"基地"组织的深刻影响,已经从一个民族分裂组织转变为一个民族分裂和全球"圣战"兼具的跨国恐怖组织。但是,对于民族分裂和全球"圣战"的双重追求也制造了该组织意识形态的内在矛盾。综合来看,反恐怖主义工作必须消除恐怖主义的意识形态根源,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极端化"的土壤。  相似文献   

4.
"多余人"和"新人"形象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的传统形象。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是公认的第一个"多余人",而屠格涅夫笔下的英沙罗夫和叶琳娜被视为"新人"诞生的标志。《罗亭》是屠格涅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主人公传统上一直被看成是"多余人"的又一典型,然而有些学者也提出反对意见。通过罗亭与其他"多余人"的对比,以及罗亭与"新人"之间某些内在联系的分析,可以看出罗亭性格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他是"多余人"向"新人"过渡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经堂语是一种宗教场所的特殊用语。指的是明清时期,经师们用当时的汉语("蒙式汉语")翻译阿拉伯语或波斯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汉语变体。其面貌特征、性质、形成过程与历史上的"汉儿言语",今天的临夏话、西宁话等西北民族地区接触方言十分相近。我们的研究初步表明:经堂语的译文风格与元、明时期直译体译文风格接近,存在元白话里的"格"标记成分:如方位名词"上"是"位格""宾格"等标记形式,介词"打(达)"是离格标记形式等现象,属于蒙古语等语言的"格"范畴。我们认为这是蒙古语在经堂语里的干扰特征。  相似文献   

6.
三种“唱法”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国声乐舞台上,有了“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之分,这三种“唱法”又被每两年一度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予以首肯,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这些年来不断有人对此提法提出异议或是修正。我这里不准备对此进行深  相似文献   

7.
在全面深入推进美育的时代背景下,音乐教育实践改革迫切需要向更高阶段发展,找出音乐教育发展所遗留的关键性问题,提出全面、深入的解决方案,成为我们当下全面推进美育实践迫在眉睫的任务。本文立足于音乐教育实践中音乐本质之“音心对映”规律的存在与确立,针对当下初中音乐课堂中“音”“心”对映受阻问题的分析,着眼于实现“真”“善”“美”融合,提出将器乐演奏课、合唱课、音乐文化艺术之大综合课相整合,构建前后衔接、内外贯穿、循序渐进的系统化音乐课程设置以推动初中音乐美育教育之高阶段发展  相似文献   

8.
"两制并存"与"一国两制"涵义不尽相同。把"暂时维持现状不变"的现实断定为西藏实践过"一国两制"的政策,此种观点值得商榷。所谓"一国两制"政策在西藏招致失败或终止更是子虚乌有,和平解放后,西藏社会政治制度也并非"原封未动",同解放前相比,尤其是同"十七条协议"的有关条文相比,西藏的社会制度或社会性质已经部分地发生了质变。而达赖集团所谓的"一国两制",其实质和要害则是"两国两制"。  相似文献   

9.
北方市镇与“商域宗族”——兼论“圈层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族是汉人社会研究的核心论题。本文以清季民国北方商镇杨柳青为个案,提出商域宗族论说,认为商号是市镇的空间与记忆符号、基本组织形式,商绅是市镇宗族的类型与核心圈层,宗族及其延伸组织不仅为农人且为商人所有,宗族作为商人天然的内层信任机构具有商营功能。它扩大了宗族类型研究,由此引发出圈层格局对差序格局的补充。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以"胡焕庸线"为切入点,基于1990、2000、2010年三次人口普查资料以及相关的统计年鉴资料,以人口视角全面动态地描述分析了"胡焕庸线"以西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陕西、甘肃、宁夏七省区的人口总体特征、人口转变阶段、人口结构特征以及人口社会经济状况,特别是比较了各省区不同民族在上述特征方面的异同。从总体上看,属于"胡焕庸线"以西的这七个省区,在人口现状、民族分布、社会经济发展上同全国相比都有显著不同,而各省区内部也是差异明显。从"全国一盘棋"的格局出发,充分认识七省区的人口、民族、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及不平衡的现状,结合各省区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不同定位,大力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缩小差距,减少不平衡,努力改变长期以来"胡焕庸线"以西以东之间的"叠加差异"格局。  相似文献   

11.
杨哲 《中国民族博览》2023,(19):235-237
在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和“博物馆+”是新时代社会进步、推动博物馆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其他社会资源协同文博相互整合资源的方式,是博物馆实现文化赋能,和对传统工作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博物馆+”的内涵特征是理念和方法的统一、是各领域同文博发展的双赢过程。文章先探究跨界融合下文博大信息量整个传播的意义以及可行性,最后依据该项工作的着力点提出跨界融合下文博大信息量整合传播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市管县体制下,县级政府经济管理权限小,财政分配主要倾斜于市,县级财力弱,但事权(责任)却很大.为了克服这些弊端,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改善、扩大基层公共服务,发挥县市发展潜力,调动县市积极性,促进县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国推行了“强县扩权”、财政“省直管县”改革,但这项改革在少数民族地区,却遭遇了与民族区域自治体制(主要是自治州)的冲突,有削弱自治州自治权之嫌;从“市管县”与“省管县”两种体制的优劣比较来说,二者也是各有利弊,后者并没有明显的优势.怎样避免“强县扩权”、“省直管县”改革与现行民族区域自治体制“撞车”,使二者“兼容”?如何在“两难困境”中作出正确抉择?我们认为,应尽快修改、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创新自治地方形式;细化自治地方自治权,增强可操作性;重新调整、划分省、州、县三级权力,逐级放权.  相似文献   

13.
桂林龙脊梯田的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是自然景观与乡愁旅游资源的综合体,承载着景区的历史记忆,是延续和传承龙脊梯田景区乡愁文化的重要表征。留住乡愁文化对于传承当地的历史文化、重塑乡愁记忆和树立乡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村民作为龙脊梯田景区乡愁旅游感知的内部视野,与作为外部视角的政府、游客和媒体有着不一样的建构策略,在深描各行动者如何"留住"与"重塑"乡愁的基础上,提出活化社会记忆、激发集体记忆、凝聚情感记忆和赋能媒介记忆的乡愁旅游发展路径,旨在强化乡愁旅游主体地位、增强乡愁文化认同、搭建乡愁情感纽带和创新乡愁文化感知。  相似文献   

14.
“到”字可以独立成词,也可以同其他语素组合成词或者短语。在“到”组合的短语中,到+体词性词(短语)+其他VP,在结构上存在说法不一致的歧义现象。本文从语义特征分析法角度、运用比较分析,揭示“到”“上”从静态到动态语义的变化,发现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语用趋同、变异的特征,从而看到“到”的动词性功能的结构规律,使“到”“上”的语法研究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15.
COVID-19疫情暴发以来,乡人在地理上对村庄进行了"扎裤腿",同时将家户和人口"织网子",由此构建了村落防护共同体,以之应对病毒传播或人群被感染的可能性。这一村落命运共同体是由中国政府设计,通过层层行政动员方式,由村落政权组织实施,全体村民自觉自愿参与而形成的。它建立在传统村落社区的基础上,既是一个地缘意义的共同体,与村庄的行政地理边界完全吻合,也是一个乡土人际关系的共同体,与家庭亲属关系、邻里关系、伦理情感等传统纽带有密切关联。"扎裤腿"和"织网子"是其明显的建造技术与策略,它具有排外性和临时性特征。当疫情过去,这个共同体很可能会自动回落到原来乡村社区状态,不会对村落结构产生多大文化影响,但若干年后会存留一定集体记忆。就预防措施而言,国家应该恢复"赤脚医生"建制,做到每村一医,逐户逐人进行筛查,而不仅是对村庄实行简单的行政堵留或排外,而且可以应对未来暴发的各种流行病。同时建议,在疫情过去之后启动"健康乡村"建设项目,与"美丽乡村"建设并行推动,以提高我国广大农民的身体素质和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16.
白英 《民族论坛》2013,(12):52-54
儿时的梦境中常有妖鬼的图像,此番去山西文化之乡——寿阳看傩舞,让我找回了那梦中的惑影。傩舞,出现在文字中,老人的传说中……但如今却是要去见识它的全部精髓和奥秘,一种宗教的虔诚在我的心底升腾起来。傩舞那诡秘的脸谱,飘舞的旗幡,神圣的鼓号,是怎样的一幅图画?怎样的一个场景?怎样的一个难以揭开的谜?  相似文献   

17.
今本《说文解字》以"囱"、"窻"为重文,其中"窻"篆备受争议:认为它是后人所增,应当删去;又认为这是许慎原书所有。文章指出原本《说文解字》无"窻"篆,且今本《说文解字》对"囱"篆的释义有所遗漏。  相似文献   

18.
刘华 《民族学刊》2017,8(6):23-29, 102-103
本文从利奇与费孝通关于中国人类学研究的论辩出发,尝试性地分析了现代西方文化的“定义”性特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注释”性特征对西方人类学与中国早期人类学的不同影响,认为中国早期人类学家即便曾采用西方人类学的某些研究方法或理论模式,由于在对待这门学科的前在立场及思维模式上存在差异,在人类学的学科实践上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即中国早期人类学家把西方社会科学知识作为一种认知手段来重新注释、解释整体性观念下的“中国”——此“中国”并非仅仅是民族国家系列中“一国”的政治地理概念,它还包含着从自身历史与文明中承继而来的对生命及世界的整体性看法。  相似文献   

19.
黄金辉  陈崇仁 《民族学刊》2021,12(11):20-27, 12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中的纲领性地位,可以从新阶段党对民族问题认知的理论升华、对历史方位的研判、对民族工作的要求、集体行动的逻辑等四个维度来理解。只有通过树立正确价值观、强化情感归属、实现共同利益、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水平、守住意识形态阵地、夯实政治根基等六“目”,才能真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整、准确地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与“目”,对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马成俊 《西北民族研究》2012,(2):198-206,82
在撒拉族与藏族的交往关系中,有"许乎"、"奥西"、"夏尼"和"达尼希"四个表示两族关系的词,其中",许乎"与"达尼希"是最常用的。"许乎"是藏语,意即朋友;"达尼希"是撒拉语,意即"认识的人"或"熟人",也可以引申为朋友。两者是甘青边界循化县撒拉族与藏族之间经常用以表示相互关系的称谓。在这里,撒藏关系非常密切,不同民族家庭之间有经常性的来往,他们互通有无,互相提供方便,在长期的交往中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但是,按照美国社会学家戈登的族群关系变量,尤其是族际通婚率来衡量撒拉族与藏族两个民族的关系紧密程度,是行不通的。本文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和经常性的观察,认为族际关系的好坏不能只通过有无族际通婚现象或族际通婚率的高低去衡量,至少这个衡量指标在循化县的个案中是没有解释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