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有恒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文气”说分期论张有恒“文气”说,是我国文章学中的一个特有的重要学说。前人甚至把它看作是文章的生命,故有“文以气为主”(曹丕)、“文者气之所形”(苏辙)、“气为干,文为支”(刘禹锡)等等断语。古往今来,关于“文气”之说,可谓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从这... 相似文献
2.
张家钊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5)
先秦“元气”论认为,“气”是宇宙演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天地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源和动力,“气”也能解释人的生命现象。而到汉代“元气”论被发扬光大了,在“元气”论中,哲学与自然科学进一步交融渗透,“元气”论被借鉴和引进到汉代天文学、医学、音乐学之中,“元气”论被王允引入文学理论也就构成了他的禀气论,曹丕将“元气”论和禀气论融入文学批评,构建了他的“文气”说。 相似文献
3.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3)
古代文论的“文气”说,源远流长,资料浩繁。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文气”说,先须对中国古代的哲学“元气”论有个基本的了解。亳无疑义,“文气”说是哲学“元气”论的一个子系统,它积淀着“元气”论的系统质。撇开“元气”论谈“文气”,必 相似文献
4.
姜小青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
本文对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文气”范畴,作了历史与现实的考察;对“文气”的出现以及其所具有的历史内涵予以全面论述,指出“文气”的哲学基础乃古代万物之源的“气”,“文气”是“气”之“生命性”在文学观念中的体现。文章并从文学活动的整个过程的角度,对“文气”所具有的历史形态进行了分析,既着重于创作与本文两个层面,也顾及文艺美学的角度,对“文气”的文学意义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吴孟复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2)
自从曹丕论文言气,后之言气者愈来愈多。气之为物,本难捉摸,严几道即曾劝人勿再使用这个气字。但文章之气是客观存在,曹丕“以气为主”又是文论源头,不讲是不行的。然而讲者往往“言之愈高,即之愈渺。”毛主席说:“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定义出发。”文气之所以越谈越玄,即由“从定义出发”,在概念上打圈子,而没有顾及实际。实际是什么?一是曹丕《典论·论文》这篇文章,二是曹丕 相似文献
6.
楚玮娜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4):35-36
曹丕的“文气”说历来受到文学理论界的重视,对于它的阐发已较为丰富和完善,但对于“文气”说和曹丕其他文论观点的联系,却较少有人问津;而追根溯源,“文气”说和《典论.论文》中的其他观点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文气”说实际上是文人相轻的根源,是建安文人成就功业的支撑,是建安文人不畏“惧时”立德扬名的动力。从它们之间的联系来考虑曹丕的文论观,会对曹丕的思想有更进一步的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7.
谢建英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Z1)
“文气”是我国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其产生和发展无不受古代哲学文化之“气”和“天人合一”的影响,经过历代哲学家、文论家的不断完善,终成独具特质的“文气说” 相似文献
8.
查金萍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6):92-97
"气盛言宜"是韩愈提出的重要文学理论,它与"不平则鸣"一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对于韩愈的"不平则鸣"理论来说,"气盛言宜"更侧重于散文方面。韩愈在粱肃文气观的基础上提出"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的观点,在"气"与"言"的关系及如何养气等方面多有开拓,从而影响甚大。在"气盛言宜"理论的历史发展中,宋人的理解与接受可以说是很重要的一环,从胡瑗到李涂,不管是文学家还是理学家,在接受韩愈这一理论时都各有特色。宋人的接受亦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王景琳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1)
我国古代文论,有其特殊用语,不同于国外与今日,更因古今语言有所差异,故在理解上往往多生歧意,这对于了解我国古代文论家的文学思想,便于今日借鉴。多有不利。曹丕“文气”说,即其一例。 “气”本中国古代哲学术语之一,自先秦诸子始,历代多有所论述。时至魏晋,由 相似文献
10.
袁金刚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4)
自从曹丕的《典论·论文》问世以来,人们对其中的“文以气为主”这一重要的文学理论问题,极为重视,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产生各种不同的理解.人们之所以对“文以气为主”的理解产生分歧,关键在于对“气”的理解不同。因此,我们必须弄清楚“气”的涵义。徐复观先生指出,“因为两汉盛行的阴阳五行说,及宋儒的理气论的影响,许多人一提到气,便联想到从宇 相似文献
11.
李夫泽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1993,(1)
中国古代文论不同于西方古代文论的根本之点,在于它特别重视创作者的主体活动。尽管两者都把文学创作看作主体和客体交互作用的审美过程,但古代西方文论是以主体对客体的摹仿为基本点的。摹仿,是古希腊美学的普遍原则,亚里斯多德就是在“摹仿说”的基础上建立了他的诗学体系。不管“摹仿说”包含了多少主体的创作意识,其视角始终是着眼于自然,着眼于创作客体的。中国古代文论则不同,它以创作者的主体活动为基点,从来不把文学看成是对客体的摹仿,客体只是主体活动中的一种载体和媒介,永远没有与创作主体有同等的品格。文学不是现实的“影子”,而是精神世界的披露。它所特有的一系列贯串性的核心概念,如“气”、“情”、“意”、“趣”、“才”、“性”、“神”、“韵”等无不与创作主体的精神世界紧密相连。这种以创作主体为中心的文论,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 相似文献
12.
陈学广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2)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文气说”以“气”论文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本文论述了“气”从哲学范畴到文论范畴的演变,并从创作主体、创作功能和创作风格三个方面对“文气说”细加辨析。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古代,文论家们对文气理论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文与气的理论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对文与气的研究可知,"文气论"是中国古代独异于西方文论的一个重要理论.文以气为根基,作家内在的生命之气,精神之气灌注于作品之中,便形成作品永恒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刘溶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3)
曹丕在他的《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气”说。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应(王易)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 相似文献
15.
16.
"五德终始"说是战国时代阴阳家邹衍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它在历史上究竟是进步的还是反动的问题,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加以具体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四人帮"及其御用写作班子罗思鼎却用反动的实用主义观点来看待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在其炮制的《评〈吕氏春秋〉》的黑文中,把《吕氏春秋》所讲的"五德终始"说,看作是"反映了儒家极右派——思孟学派的特点".他们说:"五德终始是一种历史循环论,变化的结果是退回到古代奴隶社会中去".罗思鼎以此证明《吕氏春秋》"实际上是用'杂家'的面目来掩盖极右的儒家本质.这是一种以折衷主义面目出现的反 相似文献
17.
关于韩愈的"以文为诗",历来是存在于学界的一大公案。笔者认为,对"以文为诗"渊源说进行研究不仅具有为进一步透析"以文为诗"做奠基的价值,细致分析后还能发现一条"诗文互渗"的演变规律。为了能逻辑地阐述好自己的观点,以下选择三大"渊源说"进行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18.
张福民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5)
论及韩愈思想,专门谈其对待人民态度问题的甚少,即使有所论述,也多是持否定态度。尤其对韩愈的“诛民”说,一些学者更是直接斥责,毫不留情。这些都不十分符合韩愈的思想实际。 究竟应该如何看待韩愈的“诛民”说,我们不妨从“诛民”说之出处谈起。“诛 相似文献
19.
施旭升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里提出流布甚广的“不平则鸣”说。联系作为文论家的韩愈的全部理论主张,其“不平则鸣”说起码包含有这样两个层次的含义。 其一,“不平”即不平静,亦即创作者内在心理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是由客观外物的感发激荡而致,从而带来创作主体在创作之际的心灵的发动,并进而通过对特定对象的艺术加工,形之于言辞而传达出来。 相似文献
20.
张坤晓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2):88-91
“文气”说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特有现象,它的产生有着自己的哲学基础,从某种意义来讲它是基于人们对自然之气和人气的认识而提出来的;作为一种特有命题,它的本身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具有极其重要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