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史学体系的发展始于先秦,此后绵延两千余年,历久未绝.中国传统史学具有强烈的"求真"精神,坚守"实录"原则,在历代王朝的政治文化体系中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功用.明清时期,随着文化政策上高压倾向的确立,旧有的学术生态遭到严重的破坏,中国传统史学显现出明显的衰落迹象.与此同时,在西学东渐的风潮下,中国学术思想领域表现出显著的多元化转向,中国本土与西方世界均产生了"新史学"思潮,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动摇着传统史学的立足之基,加速了中国传统史学体系的崩溃.  相似文献   

2.
清代考据学是中国学术的优良传统,被中国现代各派史家从不同层面予以继承和发展。侯外庐既“谨守考证辨伪”,又对清代考据作了历史和辩证的分析评判。侯外庐将考证辨伪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相统一,赋予其诸多新内涵,使之成为他史学方法论体系的有机组织部分。侯外庐的“谨守考证辨伪”,既与新考据派对清代考据的现代发展不同,又与文化保守主义史家的清代考据论相异,亦与其他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家的清代考据观有别。侯外庐的“谨守考证辨伪”为传统考据学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新范式,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为指导,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实证与义理、求真与致用相结合的中国史学大传统。  相似文献   

3.
研究中国传统史学思想对于建设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历史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史学思想研究展示中国史学思想的丰富性、深邃性,这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历史学在世界史学上的重要地位,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古代史学思想研究,从思维方式上认识传统史学的民族特点,对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发掘史学的民族精神,是从深层次上理解传统史学所具有的现代价值。传统史学有着深厚的内涵:关心民族盛衰和人类历史的命运,以通变思想认识历史变革的必要性;在讨论历史发展的动力时,特别强调重民的民本思想,在治史上突出经世史学的主张。这些都是民族史学的珍宝。我们应当从时代高度重视古代史学思想的研究,把社会与史学联系在一起,把时代思潮、哲学与史学联系在一起,把经、子与史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把微观研究与宏观考察结合起来,思考21世纪史学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博学传统是历史学科基本特点的体现,是历史通识的要求;从知识论上说,是一个时代知识多样性对史学家的要求。历史学的博学传统是在历史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古代民族文化的特点直接影响史学博学传统的形成与变化,而博学传统促进了史学的开拓与发展。到了近代史学博学特点与史学近代化相联系,新世纪的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历史产生深刻的影响,也使得历史学的博学传统带上时代的特色。注意博学传统,创新史学是振兴民族文化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对中国传统史学(中国古代史学)的影响极其深刻地表现在认识论层面。这一层面的影响大致体现出三种途径:一、与中国古代思想交锋,对中国古代史学产生了连带而来的间接影响;二、与历史学结合,在由此产生的历史哲学、历史认识等概念及讨论中,追溯中国古代史学中的相关知识;三、转化为史学理论的相关问题,从史学理论的角度研究中国古代史学。这几种途径既在时间上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也在横向意义上从属于不同的层次。无论哪种途径,有关研究与认识都呈现出浅尝辄止的状况,既不利于正确认识中国古代史学,也不利于中国史学在认识论层面的发展。对此,我们需要提高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6.
实证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与西方不同。西方的近代实证主义史学建立在科学发展基础之上,除了继承兰克客观主义史学要求的如实直书外,还注重探求历史发展的规律,为历史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实证主义史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因为实证主义史学的进化观念、实证方法与中国传统史学中的朴素进化观念、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有着相通之处,从现实条件讲,其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中国社会变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以来,进一步继承和发展民族史学是两岸学人的共同要求,努力从传统史学遗产中总结出中国民族史学的精华,以发展新世纪史学,两岸学人从不同方面都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在新形势下加强两岸学术交流,对于推进民族史学的发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传统史学的经世之功,既使史学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极强的生命力,也是我国传统史学长盛不衰的根基所在;当今史学脱离现实的远因是乾嘉考据学派遣风的熏染,近因则是“文革”时期大批“影射史学”的影响;欲使史学渡过危机,关键在于克服当今史学严重脱离现实的弊端,弘扬经世传统,使史学“知有今务”。  相似文献   

9.
谁也无法否认,在中国的传统史学中,对资料的广泛搜集、鉴别真伪、究明正诂、分类归类,还史籍与史实本来面目的工作是受到史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特别推崇的。由此,伴随着几千年的史学发展史,便形成了一部关于考据学的历史。特别是到了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由于考据学占据了当时学术文化的主流,大师辈出,成果层出不穷,呈现出十分发达的局面,一时间竟成为中国学术文化史上的一种学术思潮,乃至形成为专门的学科。然而,就是这种广为人知的学术思潮和学科,对于其滥筋、肇始、演进、兴盛发达的历史进程,却几乎没有人进行揭示、探究,对其…  相似文献   

10.
理学与宋代考据学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理学的兴起使宋代学者治学抛开传注而直接从经典中寻求义理,既导致了以训诂章句为主要特征的经义考据的衰落,又因打破注疏以新义解经,审视古史、古说中的问题,促使宋代学者在辨伪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理学的思辨对考据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求理成为思维的目的,贯通天地人来思考问题,对史事的考据成为阐释义理的手段。理学促进了宋代考据学的发展,又对其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天理支配一切的观点,导致空疏和义理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史学萌芽于 2 0世纪初 ,已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其标志是相关著作的出现。对于学科萌芽的深层次原因 ,学术界却有着不同的解释和回答。从外部条件分析 ,一方面 ,西学东渐为学科萌芽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另一方面 ,外国人 ,尤其是日本人对中国经济史学科的产生有着直接的促动作用 ;其内部条件主要是指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强烈现实需求。中国经济史学萌芽时期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 ,对学科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史学的萌芽 ,经济史逐渐演变成一门专门史 ;中国经济史作为一门课程开始走进大学课堂 ;中国经济史学的萌芽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自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革,与之相适应中国传统史学在其观念和内容方面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反映在传统史学中经世致用思潮的再度崛起、边疆史地研究开始兴起、外国史著编译掀起热潮等三个方面。上述三个方面为传统史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容,最终构成了近代史学的主要内容和特色。  相似文献   

13.
儒家和道家在先秦号称“显学”。但从汉代开始儒家思想占据正统地位,统治中国思想界达二千多年,但这期间儒家也面临着挑战,也需要吸收其他思想,其中对道家的吸收最为典型,使儒家和道家在政治旨趣和人生态度上,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使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从明代后期产生以后,直到近代以前仍然处于萌芽状态,导致中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的原因很多,本文从传统社会经济结构入手,论述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束缚了社会生产力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中国地主制经济的不断复制和再生又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回顾史学创新的百年历程,我们可得出以下启示:第一,史学要创新,必须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为中国史学寻求最佳生长点。在这方面,近代史学有成功的范例。譬如,新考据派和史料学派是在传统考据学基础上分别输人西方学理实证主义和客观主义的结果,而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儒家思想在某些方面有较为一致的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才能发生发展。今天,我们处在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是现实文化的底蕴,西方文化将源源不断输人。对西方文化,既不能拒诸门外,又不能来者不拒,而是要有所选择。这种选择要考虑中西文化的相容性或者…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阐述王国维、陈寅恪建立中国近代史学的功绩,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为何被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所吸收和发展;从而说明王国维、陈寅恪的史学研究成为中国现代从传统史学向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桥梁。  相似文献   

17.
具有"百学之本"的史学,一直是中国学术的重镇.这一重镇在晚清时代,因为西方学术思潮的冲激、新的治学方式的初步输入,开始在古典史学领域出现新的学术趋向.传统的乾嘉考据学虽然在学者中有不在主流的继承、发挥,但遭受的批评比较直接也很尖锐;提倡民史、新史学,组织史学会,创办新学术杂志,倡导史学理论即所谓"史科"、史学方法,成为晚清史学的新风气、新思潮,这就为民国史学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学术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传统史书体裁中,由《史记》和《汉书》开创的纪传体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纪传体史书在二千多年的发展中渐渐产生了弊端,至《宋》《元》二史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章学诚考察历代纪传体史书的流变与得失,选择《宋史》作为鹄的,对《宋史》诸表、诸志、列传等展开深入的史学批评,提出设置人表类例、明确修史义例、记事客观公允等编撰要旨,进而提出了改撰《宋史》的基本构想即传以纪事的新纪传体裁。他的史学批评具有极高的辩证性和公允性。  相似文献   

19.
吴缜的考据史学的最大特点,是在一套较为完整的史学理论指导下,将自己的考据学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从而完成了对考据史学理论的初步探讨。在考史过程中,吴缜主要使用了本证法,但却过分依赖本证法,这是其考据史学的最大缺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书法思想到十九世纪末,发生了巨大变化,贯穿于其中二千多年的儒家“中和”思想,被以康有为为代表新一代书法家“托古改制”及“变”的思想代替。自唐以来崇尚阴柔之美的审美情趣也变为阳刚雄强,这种书法思想的变迁,有它的文化基础,即哲学思想的变化,古典文化氛围的衰落和文化精神的转换。新的美学观念,则将中国书法思想带入了全新的境界,并且在批评方法上,也较传统的方法有质的区别。在书法实践上,康有为、沈曾植、于右任等人相继为用,在传统文化相对衰落的近代,反而将书法艺术带入一个新的勃兴时代。这对当时中国的文化,无疑起到了振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