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王仙芝为首的农民大起义是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农民战争。其究竟发生于何时的问题,长期来史书记载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三: 一曰乾符元年说; 二曰乾符二年说; 三曰乾符中说。以上三说,孰是孰非?且辨析如下。第一种主“乾符元年”说的是《资治通鉴》和《平巢事迹考》。但此二书均为宋人著作。他们距王仙芝起义,相差二百余年,撰书时,虽有一定材料依据,但未必确凿可靠。《通鉴考异》卷二三曰:“按《续宝运录》:‘濮州贼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  相似文献   

2.
《〈女聊斋志异〉书后》(见本刊1985年第4期)写成后,发觉有些谬误。现经石继昌先生指点,补正于下。 (一)《荆茅》、《李老》二篇见吴炽昌(字芗岸,1780?一?)《客窗闲话》续集。按吴炽昌为嘉道间人,其《客窗闲话》正、续集各八卷,分别刊于道光十九年(1839)和三十年(1850)。《书后》所指光绪元年(1875)序刻本,经书商窜乱,删去的篇目约为原书的四分之一。已面目全非,不足为据。《彩凤》、《翠筠》、《素娥》三篇见汤用中《翼駉稗编》。此书八卷,有道光二十八年(1848)刊本。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曾论及。以上主要内容是石先生告知的。 (二)《玉桂》一篇见潘纶恩《道听途说》。此书约成于咸丰五年(1855)前后,有光绪元年(1875)  相似文献   

3.
在太平天国革命时期,贵州爆发了一次各族农民大起义,史称“贵州咸同起义”。以汉、苗、侗、布依、水、回、彝等各族农民为主体的数十支起义队伍纵横全省,时间延续达二十年之久,攻占了全省绝大多数城镇,影响了湘、川、滇、桂四省,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阶级。在贵州咸同起义中,以姜应芳(1833-1862)为主要领袖,活动在贵州东部天柱。清江(今剑河县)、邛水(今三穗县)、锦屏地区的侗族起义军是比较突出的一支。姜应芳起义前后历时十四年(1855.4-1868.12),活动遍及今黔东南地区,并影响湖南西部晃州(今晃县)、会同、靖州(今靖县)等侗族聚  相似文献   

4.
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十月,爆发了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起义。孙恩被晋将刘裕(即后来的宋武帝)击败投海而死后,卢循成了主要的领导者。卢循字子先,小字元龙。《资治通鉴》说他“神采清秀,雅有才艺”。《晋书》本传说他两眼有神,“善草隶弈棋之艺”。两晋时期最重门阀。卢循的祖辈原是河北大士族,因渡江较迟,在南方被其它世族轻视,所以卢循跟寒门地主反较一致,并与寒门地主孙恩的妹妹结了婚,参加了起义军,后又被推为领袖。卢循复为刘裕击败,乃于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八月,带残兵  相似文献   

5.
蓝鼎元(1680——1733),字玉霖,号鹿洲,福建漳浦人。康熙六十年(1721)从兄蓝廷珍渡海参与镇压台湾朱一贵起义。雍正六年(1728)经太学士朱试的推荐,任广东普宁知县,因性情伉直,违迕监司遭到褫职。后福建巡抚鄂尔达为其申冤.得以昭雪,旋署广州知府。十一年(1733)夏,死于任内,终年54岁。著有《鹿洲初集》20卷、《女学》6卷、《东征集》6卷、《平台纪略》1卷、《棉阳学准》5卷、《鹿州公案》2卷、《修史试笔》6卷等书,是清初福建一大文人。蓝鼎元协助镇压朱一贵起义,应予批判。但是,他对台湾善后经理的许多建议对台湾的开发起了促进作用,则是应予肯定的。本文拟就蓝鼎元对清初台湾开发的贡献作一粗略述评。  相似文献   

6.
《辞海》(修订本)612页:大老一词,有两个义项,其中之一说:“元初湖广、江西农民起义军对其领袖的称呼。如至元十五年(1278年)江西有聂大老等起义。后来明清时广东农民起义首脑还有称大老以至十老的。”按,此说欠周,今补充如下: 1.农民起义军首领称大老者,见于南宋。有绍兴十三年(1143年)福建刘大老(见叶梦得《石林奏议》卷14《奏措置分捕过盗贼火数官兵各已回军状》)、淳熙十一年(1184年)福建姜大老(见《宋会要辑稿·兵十三·捕贼下》)等。 2.元初农民起义军首领称大老者,不限于湖  相似文献   

7.
<正> 鲁南作家王思玷,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繁荣和发展,曾经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他的名字一闪即逝,至今不大为人所知。当年,文学研究会代机关刊物《小说月报》在十二卷五号,用“风雨之夜”的题目,征求短篇小说和长诗。当时正在鲁南的王思玷,起而响应,写出了他的第一篇作品《风雨之下》,用一个老农的自述倾诉了暴风骤雨给农民造成的灾难。这篇小说作为应征作品,发表于《小说月报》十二卷九号,被评为入选的优秀作品之一。茅盾同志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说:“作者对于农民生活的熟悉,在这里已露端绪。”自此之后,王思玷又连续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六篇小说:《偏枯》(十三卷十一号)、《刘并》(十四卷二号)、《归来》(十四卷五号)、《瘟疫》(十四卷十二号)、《一粒子弹》(十五卷七号)、《几封用S署名的信》(十五卷八号)。  相似文献   

8.
朱克敬(?——1890年)字香荪、号瞑庵,又名餐霞翁、牛应之和铁尉。甘肃皋兰人,咸丰末年,曾捐官为湖南龙山县典史。因诽议时政,被参劾,后因盲去职。及之,为巡抚刘崐延聘,同罗汝怀、郭嵩焘等人参与修撰湖南省志。自1871年后,寓居长沙,直至去世。其晚年生活清苦,但留心时局,以诗文自慰。他一生著述甚丰。根据由其本人编次于1894年刊印的《挹秀山房丛书》,其中有《鹧言内篇》、《鹧言外篇》、《鹧言杂录》和《浮湘诸学录》各一卷;《儒林琐记》(三卷附一卷)、《瞑庵杂识》(四卷)、《瞑庵二识》(二卷)、《雨窗消夏录》甲部(四卷)、《晦鸣录》(二卷)、  相似文献   

9.
《豫变纪略》是记述明天启六年至清顺治二年“豫变”的一部专著。作者郑廉,字介夫(一作戒得),号石廊,晚年自称柳下野人。家居河南归德府城东四十里七松园大柳树下。他亲身经历了明末的社会变革,十五岁那年,李自成、罗汝才等农民军攻克归德府。他被俘于罗营,与农民军有过直接接触,后乘机逃走。清朝初午,他看到一些史书记述农民军在河南的活动,深感“野史所纪豫变之诬”,“是非颠倒,杂乱无章” (郑廉《柳下堂遗集》卷一《与李子金求序书》)。于是缀辑闻见,而成是书。乾隆八年彭倚华为此书写的《跋》文里说:郑廉所著《豫变纪略》,“深辨诸纪之传沩,为解后生之迷罔,虽古良史,不是过也”(郑廉《豫变纪略》卷八附《跋尾》)。随着历史学研究的发展,该书日益为明史、明末农民战争史的研究者所重视。但是,直至目前,我们所看到国内外学者有关论著引录的《豫变纪略》,多为三怡堂丛书本。实际上,这是一种内容不全的刻本。乾隆八年彭衙藏版《豫变纪略》刻本的发现,为我们弄清该书刊刻及其内容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51—1864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是一场伟大的农民战争。这场起义将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水平推向了顶蜂。由于这场起义爆发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代,即中国封建社会已到了穷途末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已打进了国门,中国面临着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特殊的历史环境给这场起义染上了一层斑烂驳杂的色彩,它既颁布了反映农民小生产者理想的空想色彩极浓的《天朝田亩制度》,将中  相似文献   

11.
土尔扈特蒙古武装起义,东返祖国始于何时,中外史载颇不一致。本文拟对此试作考析。起义始于何时的记述,按公历言,大体上可分为二说。一七七○年十二月说(亦即乾隆三十五年十月说)。此说首创于七十一(椿园)之《西域闻见录》,该书卷六《土尔扈特投诚记略》载:“时乾隆三十五年,天气温和,十月中旬,河水不冻,乌(渥)巴锡不能  相似文献   

12.
<正> 《阙里颜太史真稿》是清朝颜光献的时文选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将该书归到经部四书类(见经部四书类第三五一八种书),这是极不妥当的。颜光猷,字秩宗,号澹园,颜子六十七代孙,康熙癸丑科(1673年)进士,选庶吉士。著有《易经说义》二卷,《澹园文集》二卷,《水明楼诗集》六卷,《水明楼制义》二卷。《颜太史真稿》即《水明楼制义》,二卷二册。前册书刊刻于康熙甲寅年(1674),是颜猷的同学诸子评选,他的胞弟颜光敏(字修来,康熙进士)参订。书名题签为《颜澹园藏  相似文献   

13.
《明史》卷五○《礼志四》云:其辨孔子不当称王者,止吴澄一人而已。嵇璜等撰《钦定续文献通考》(卷四八《学校考·祠祭褒赠先圣先师录后》)、秦蕙田撰《五礼通考》(卷一二○《祭先圣先师》)、孔继汾撰《阙里文献考》(卷一四《祀典第三之一》)、李申撰《中国儒教史》(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30页)等沿用其说。按,吴澄误,当作吴沉。吴沉,元末明初人,事见  相似文献   

14.
《崔恭人浣青诗草序》钱孟钿(1739~1806),字冠之,号浣青,江苏武进人。钱维城女,崔龙见妻。撰《浣青诗草》八卷,《续草》一卷(清乾隆四十一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卷首有洪亮吉序。刘德权点校本《洪亮吉集》于《更生斋文续集》卷二收录此文,但脱漏甚多。今抄录《诗草》本序言全文  相似文献   

15.
孙恩、卢循起义,是东晋末年一次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的农民大起义。参加起义的农民群众最多时达到几十万人;起义农民转战于当今的浙江、江苏、福建、广东、湖南、江西、湖北、安徽、广西等九个省区;时间前后长达十三年(公元三九九——四一一)之久。起义农民烧官府,杀官吏,把斗争的锋芒直指腐朽的东晋王朝和世族大地主,从根本上动摇了东晋王朝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豪强门阀势力,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为中国农民战争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然而,解放以来,史学界对于这次起义,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意见;虽多数人认为它是农民起义,但又颇感语焉未详,有些问题并未说清楚。因此,笔者不揣粗陋,试就对这次起义的社会背景、起义的组织形式、起义的斗争经过、起义失败的原因和起义的历史影响等几个问题作一阐述,以就教于史学界的同志。 一 恩格斯曾指出:“任何地方发生革命,总是有一种社会要求为其背景”。孙恩、卢循起义自然也不例外。孙恩、卢循起义的社会背景是什么呢?概括说来,有以下两点: (一)豪门世族肆无忌惮地大量兼并土地,使广大劳动农民、甚至中小地主日益破产,沦为佃客或奴婢。  相似文献   

16.
<正> (一) 《(纟见)斋诗谈》系清初诗人张谦宜所撰,被郭绍虞先生认为有“真知灼见”而收入《清诗话续编》一书。张谦宦生于明末崇祯十二年(1639),卒年不详,但据他“年八十二自作传”一事来看,当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以后,张谦宜字稚松,号山农,自称“山南书隐老人”,山东胶州(今胶县)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中进士。张氏“少落拓,以诗名”,晚年中进士后不仕,闭门撰述,有《(纟见)斋诗选》被收入《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评”其诗出入于香山、剑南之间”。《(纟见)斋诗谈》是张谦宜的一部诗歌理论与批评的专著。全书共八卷:卷一《统论(上)——大旨》,  相似文献   

17.
贾岛一生“累举,不中第”(《新唐书》本传),有下第诗多首,《早蝉》其一也。李嘉言《贾岛年谱》(见其《长江集新校》附录一)、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见该书三卷593页),皆系此诗于长庆二年。我以为非是,应为长庆元年(八二一)四月之作。据《资治通鉴》卷241《唐纪》57:“长庆元年,三月……右补阙杨汝士与礼部侍郎钱徽掌贡举。西川  相似文献   

18.
本刊上期刊出的我们合写的《历史上的宋江不是投降派》一文,第二节的标题是“宋江的起义至晚应在宋徽宗的大观末年(1110年)或政和初年(1111年)”,这一节的全部论述,也都是为了证实这一论断的。我们做出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是南宋张守《毗陵集》卷十三《左中奉大夫充秘阁修撰蒋公(圆)墓志铭》一文。此文说:蒋圆死于宋高宗建炎四年  相似文献   

19.
五、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 杨增荦(1860—1933):新建县人。近代诗人。光绪进士。官至国史馆协修、交通部参事。工诗,著有《杨昀谷先生诗集》八卷、《补余》一卷、《浮云集》一卷。 夏敬观(1875—1953):新建县人。近代诗人。光绪举人。官至提学使。入民国,任浙江省教育厅长。著有《忍古楼诗集》、《忍古楼词》、《音学备考》等。 丁立中(1877—1958):新建县人。日知会、同盟会会员,参加过武昌起义。著有《百日牢谈》、诗集等。  相似文献   

20.
孙蕡的卒年     
孙蕡字仲衍,号西庵,广东顺德人。《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3月第1版第253页)说:他的卒年是公元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此说不知何据? 孙蕡,《明史》有传,见卷285《文苑传》,他死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898年)的“蓝玉之狱”中。洪武二十二年,蓝玉督修四川城池(见《明史》卷132《蓝玉传》),时“蓝玉之狱”未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