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格化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社会管理模式,具有规范、清晰、高效、创新、综合、统一等优点和特征。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在发现、处理、考核与监督、法规与体制等层面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完善城市网格化社会管理,应当以社会前端管理为重点,以服务公众为核心,充分整合现有的各类管理资源和管理力量,实现城市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从单一被动到多元联动的转变,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网格化管理的效益。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辛探索,实现了两大历史性转变:一是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大转变,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二是开辟了一条能够使中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3.
加强城市现代化管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转变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东山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城区管理工作,在大力抓整顿,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综合治理的基础上,狠抓区、街生活小区规范化建设、市容市貌建设,进行城市环境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城市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城市生活的诸多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管理遇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针对存在问题,为搞好东山区的城区管理,促进东山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笔…  相似文献   

4.
实现依法管理城市是我国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要从理论到实践上解决好城市管理法制化问题,其关键是正确处理好城市行政管理和法制管理的关系。城市管理的主体是城市政府,其具体管理活动属于行政管理。城市法制管理是国家的方针、政策在城市行政管理活动中的具体体现。由于城市法制管理集中规定了城市行政管理的各项规则和要求,城市政府通过实施这些法规,就能促进行政管理职能和任务的实现。因此,城市行政管理必须通过法律并依照法律来实行。这就是“依法治市”和“依法行政”。 一、目前广州市行政管理的现状 广州市提出在下世纪初叶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其发展前景和奋斗目标是鼓舞人心的。然而要实现这样宏大的跨世纪发展目标,必须清醒地看到广州市行政管理的现状,正视存在的问题。城市管理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搞好城市管理,应该借鉴、学习外国的成功经验,从广州市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一条依法行政的路子。在这方面,广州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法治市工作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1986年广州被国务院确定为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法制建设工作的试点城市。广州市为此制订了《广州市法制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1988年提  相似文献   

5.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求推进经济体制的转变,而且需要推进社会和政治体制的配套改革。因此,以社会事务行政管理为己任的民政工作也面临着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民政管理体制要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下的管理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管理新方式转变;二是民政事业发展方式从单纯福利型向公益型和效益型转变,进一步提高民政事业的社会效益和民政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如何实现上述转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民政工作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此问题我们走访了广州市民政部门,并调查了部分区、街和民政福利企…  相似文献   

6.
五年来,救助管理工作经历了从起步到快速发展的过程,哈尔滨市救助管理站同样经历了一次“质”的飞跃。在发展的进程中,救助管理站建立了从站内到站外、从民政独家到多部门协作、从政府到民间、从城市到农村的立体化救助管理网络,初步实现了救助管理的联动合作运行机制,探索出一条社会化的救助管理之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系统考察了建国前夕北平市区街建政的历史进程。根据政府体制的创建与调整,可将这一历史进程划分为如下两个阶段:废除城市保甲制度,创建区街政府;改区政府为区公所,撤销街政府。北平市在建国前和平解放、建国后被定都,其区街建政因北平和平解放、接管而创始,在建政观念和方式上大体经历了由延续乡村到适合城市特点的转变。其中,刘少奇这一时期关于城市工作特点及其管理方式要适应城市特点的论述,成为北平市实现建政转变重要的思想认识来源。  相似文献   

8.
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发展城市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是建设好和管理好城市的基本前提,它使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在较长时期内有章可循,对城市的各项工作起着一种综合指导、合理调节和宏观控制的作用。但是,如果城市规划管理不力,那么再好再科学的城市规划也只是一纸空文。因为城市规划管理是城市规划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也是整个城市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城市规划管理要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工作,从观念、内容到程序、方法,都还不能适应客观需要。规划编制严重脱离规划管理的实际,规划管理满足不…  相似文献   

9.
“四个转变”:小城市社区建设的关键所在  在城市管理的组织架构上,要实现由县城模式向城市模式的转变。把城区镇改设街道办事处,把条件成熟的村改设为居委会,实现由现行的“市、镇、村”体制到“市、街、居”体制的转变。   在社会事务的管理模式上,要实现以“条条”管理为主向以“块块”管理为主的转变。“市、街、居”体制形成后,要把工作重点放到理顺条块关系上,改变过去那种以“条条”为主的社会事务管理模式,本照“放权让利,重心下移”的原则,把掌握在各“条条”部门手中的与社区建设密切相关的职能及对应的执法权、监…  相似文献   

10.
在上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政府的经济政策以优先产业发展、保护企业利益为主。中央政府及地方自治体倾向于企业利益的国土开发政策导致了深刻的城市问题。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后政策开始了转变,城市经营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活基础设施的建设。90年代以后,政策又转向了另一极端,新自由主义政策极大地弱化了公共事业,导致地区间差距扩大和社区解体。当前城市经营面临的重要课题是实现从以往的增长型经营到可持续型经营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发 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宏观上来看,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从改革初1978年的16%上升到当前的35%左右;从微观上来看,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日益提高,城市成为相应地区的政治、经济及科教文化中心,并不断地向周边乡村地区辐射,我国社会正在逐步从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变。在此过程中,城市居民的社会交往也随之发生了转变,体现了一些新特点。 第一,从交往空间来看,当前市民社会交往的空间范围逐步扩大。在地域层面上,由于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流动性空前增强,特别是一…  相似文献   

12.
《社会福利》2009,(4):F0002-F0002,F0003,F0004
昆明市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家庭寄养项目实施以来,以“孤残儿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秉承“政府出资、社会支持、家庭寄养、统一监护”的宗旨,构建了家庭寄养工作三级监护网络,实现了孤残儿童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的转变,寄养工作由被动管理向主动服务的转变,实现了寄养项目的本土化,形成了具有鲜明人文特色的农村家庭寄养模式一“昆明模式”,堪称全国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3.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同阶段的理论成果,两者之间既有着不可切断的继承关系和内在必然的逻辑联系,也有着明显的区别。两者在理论基础与本源、立场与价值观、世界观与方法论以及理论体系的基本政策上有着一致性;区别主要体现在理论形成的国际环境从相对封闭到全球化、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转变,哲学思维从斗争到和谐发展的转变,国家形态从过渡性到长期性的转变,社会主要矛盾从阶级矛盾为主向人民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矛盾的转变,社会性质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总体布局从探索到不断丰富的转变等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流动人口问题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产生的一个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也是我国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有效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进程。本文拟在分析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利弊的基础上,探讨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思路与对策。 一、流动人口现状及其问题 目前,我国共有流动人口8000多万,相当于德国的总人口,其中由农村到城市的流动人口为6000多万。如果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超高速流动得不到控制,到2000年由农村流往城市的人口将突破一亿人。城市流动人口,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单位用工,这类人组织化程度高,易于管理:第二类是建筑用工,组织化程度也较高;第三类是社会用工,如外地来的保姆、装修工等;第四类是游动人口,如拾破烂的、无业人员等,这类人的组织化程度低,最难管理。 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正效应。其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形成了国家经济建设所需的产业大军。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城市面貌的改观,城市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发展,没有一项能离开流动的民工。更为重要的是,农民工填补了城市某些职业的空缺,流动的农民工干的是城里人不愿干的重活、脏活、累活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五大和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政府机构改革。这次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坚决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力切实交给企业。使政府的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进一步从微观管理转变到宏观管理。在这项改革工作的进程中,一方面将形成“小政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居聚落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特别是进入城市化发展时期,表现出浓郁的中国特色:聚落城市化发展是被动地受工业化进程牵制而逐渐形成的,其路径的独特性取决于推动聚落城市化的基本矛盾的独特性。中国的聚落城市化是建立在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转变的交叉点上,这是大量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巨大的人口压力不仅挑战着城市的容纳力并压迫着城市系统内的资源水平,因此中国的聚落城市化中的根本矛盾,从根本上说,是既要实现工业化又要实现生态化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在聚落主体的心理层面则表现为城市人的反城市情结与农村人的望城心态的矛盾。特别是庞大的农业人口,在相对较短的时间涌入城市,也带来如人口、交通、生态等诸多现实问题,更加剧了中国聚落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17.
加强社区建设是我国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过程 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从政府和企业分离出去的社会职能,大部分需要依托城市社区来承担。同时,下岗、失业人员相当一部分滞留在社区,流动人口大量涌入社区,城市老龄化和贫困人口等问题,都给城市民政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以行政管理为主、条块分割的城市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尽快发展和完善基层社区的功能,向以社区为依托的新的管理、保障、服务方式转变,进一步强化城市基层基础工作。推进社区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8.
处于改革关键期的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多层面、多领域、多原因的社会安全问题的严重威胁,极大地影响着中国的社会质量状况.这些问题能否得到妥善处理,不仅关系到“高质量社会”的实现,而且会直接影响改革的走向及社会建设的成败.从社会质量的视角来看,中国社会建设的取向应包括:在理念上,要确立社会安全是一种福祉的理念;在政策取向上,要实现从关注经济政策到关注社会政策的转变;在治理上,要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在价值取向上,要实现从关注民生到关注公平正义的转变.而贯穿上述四个层面的核心是强化制度的基础性规范作用,重建制度权威.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五大确定了面向新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 ,十五届四中全会对国有企业改革作出了若干重大决策。在新形势下 ,如何适应国有企业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强化城市社区工作 ,大力推进社区建设 ,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加强社区建设刻不容缓去年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 ,明确提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强调要协调推进各项配套改革 ,其中包括转变政府职能、帮助企业减轻负担、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社区管理等 ,这些都涉及到城市社区工作 ,可以说 ,对加快推进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20.
在人口流动促社会发展,同时必然出现城市困顿人口的新趋势面前,果断废除已经不符合形势要求的收容遣送制度,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实现由管制到救助的质的转变,这是我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在社会行政管理方面的重大举措和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