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有其客观必然性。它有利于城乡产业结构调整 ;有利于农民实现兼业转移 ,增加收入 ;有利于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有利于农业发展。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 ,需要消除其思想、体制、政策障碍 ;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进城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 ;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2.
农村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出现了不少剩余劳动力。加上近几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增加。不少农村家庭的剩余劳动力纷纷离开农村.进城从事二、三产业,推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是,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将子女带在身边。  相似文献   

3.
人口城市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吉林省经济发展中必须面临的两个重要问题。有必要对吉林省人口城市化状况进行分析,剖析吉林省人口城市化过程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密切关系,并以吉林省人口城市化发展进程为基础,通过对现阶段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的估计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问题的分析,探讨如何在吉林省人口城市化发展中形成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4.
河南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低,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相对于产值比重,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显著偏高,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严重偏低。通过构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模型,对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要素进行量化分析,可以发现,河南第一产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制约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转移空间不足,即二、三产业就业容量不足。其中,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尤其是其内部构成不合理,是导致转移空间不足的重要原因。这为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加快河南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政策启示: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导向必须兼顾产值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提高其就业容量;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增加劳动密集程度高及非公有制部门的比重。  相似文献   

5.
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理论思考与对策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就地解决了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跨区间迁移规模日益扩大 ,“离土不离乡”的兼业式转移比重较大 ;隐形就业的性质相当明显 ;各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存在很大差异。针对这一特点 ,文章提出了当前我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 :城市吸纳目前有限、但有潜力 ;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载体 ;农业内部消化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具体对策是 :大力进行户籍制度改革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加速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兴建中小城镇结合起来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与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结合起来 ;扩大劳力输出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依据与现实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方向是城市;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具有优势;就地转移是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种现实选择;国际转移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可行之路;工程性移民也会对农村剩余 劳动力转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葛金田 《东岳论丛》2004,25(2):80-83
城市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 ;目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 ,城市化水平滞后严重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城市化进程中面临下岗职工再就业、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矛盾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 ;农民工已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焦点问题 ;要彻底清除限制农民工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歧视性政策和规定 ,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城镇化战略定位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之所以没有采用国际通行的城市化的提法,而是采用城镇化的提法,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强调不能忽视小城镇的作用。从我国国情出发,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而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又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必要条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统统转移到大中城市,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小城镇,由于进城门槛较低,适合绝大多数农民的承受力。如果只发展大中城市,不发展小城镇,不仅大中城市的发展将失去坚实的农村基础,而且绝大多数“农民工”将很难转化为市民。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与工会维权机制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数亿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在以农民工的称谓和平均每年1300万人的规模向非农产业转移。在农民工维权过程中如何有效发挥作用,成为新形势下工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一、工会介入农民工维权活动的理论基础200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进城就业  相似文献   

10.
农村工业化是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关系到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本世纪我国农村小康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否能够较好地解决,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取决于工业的发展.然而,西方发展经济学家的城市化理论在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被认为是代价最低、最具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小城镇"很难担负起转移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任,只有农村工业化才是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我国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有较高的劳动报酬和优裕的生活条件,可能的就业机会和选择空间比农村要多得多,存在强烈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拉力因素,因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但是,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实行抑制性政策,主张农村就地消化、吸纳剩余劳动力,排斥、限制其向城市的转移,以保障城市下岗职工充分就业.事实上,这种抑制政策并不能解决矛盾.虽然它对减轻城市就业压力,实现短期职业目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不利于建立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不利于促…  相似文献   

12.
论统筹城乡就业的社会保障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统筹城乡就业的进程中,社会保障方面的某些缺失已经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瓶颈和影响城乡统筹就业的重要因素.要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出得来",同时在进城就业时"稳得住",需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来推动和牵引进城务工农民的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13.
李德元 《理论界》2006,(12):71-72
中部六省是人口大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中部六省又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工业化水平低,第三产业不发达。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状况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妨碍了比较优势的发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展农村非农产业的就业空间;抓住国内产业转移的契机,加快工业化进程;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转移,是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4.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问题是我国现代化的基本问题,是影响到城乡的全局性问题,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和无序的现状,在分析问题的深层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走城镇化和城市化合理发展的道路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根本解决.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深层次障碍及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低 ,无从事二、三产业的一技之长是制约其向农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的深层次障碍。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必须标本兼治 ,在消除制度性障碍的同时 ,积极发展农村高中和职业技术教育 ,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 ,扩大农村教育出口 ,以适应农村二、三产业和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融入城市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尽管农民工要达到与城市的实质性融合,还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和阻碍因素,但是农民工进城后与城市居民的融合,是城市秩序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使农民工群体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实现与市民的良性互动,才能在未来几十年里,使我国城市中将长期共存的两大群体——城市居民和农民工——相互适应、协调一致、共生共享。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农村的跨越式发展和城市的稳定,从而加速城市经济的发展与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两个大问题:一是劳动力本身素质影响了劳动力转移,如文化素质低、技能少且单一等。二是管理体制不健全,如剩余劳动力转移没有长期系统的组织等。应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拓度农业内部就业空间;加速城镇化进程,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尽快提高劳动者素质,创造农业剩余劳动力更多的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8.
<正> 一般认为,由于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致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尤其经过第一、二产业的大发展之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迅速地转移到第三产业,从而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但从目前我国的现状考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不能实现上述转移过程。为此,我国在实行产业政策的调整,政策舆论导向上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加入WTO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区域分布不平衡,其存量将进一步增加;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既有许多现实可能性和有利条件,又有诸多制约因素,但总的来说是机遇与潜力大于挑战与困难.今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基本思路,是加快多元城镇化进程、发展非正规就业、寻找乡镇企业发展的新契机、开发农业和农村内部就业潜力、统筹城乡就业、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人口地理分布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协调好人与自然、劳动者与生产要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当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迁徙成为新时期人口流动的主体,而打工则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基本的生存方式和劳动形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给务工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和注入活力的同时,也给东部地区特别是城市的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困惑和冲突。客观地看待社会转型时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迁徙,充分利用这部分劳动力资源,协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