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苏曼殊和郁达夫的人生历程中都有过辛酸凄凉的童年和漂泊悲惨的经历,这一独特的人生经历衍生了作家主体的孤独感。为了逃避孤独,他们在无情的现实中构建起有情的小说世界。苏曼殊好用“一男择二女”的情节模式,郁达夫则选择了“一厢情愿”的情节模式;自卑情结形成的“弱势心理”使他们把爱情理解成“母爱”或“同情”。  相似文献   

2.
苏曼殊与外国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著名作家郁达夫曾经对苏曼殊 (1884—1918)在文艺方面的成就作过这样的评价 :“拢统讲起来 ,他的译诗 ,比他自作的诗好 ,他的诗比他的画好 ,他的画比他的小说好”1。这种说法虽有可议之处 ,但至少肯定了一个事实 :翻译在苏曼殊的文学活动中占据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 ,苏曼殊与外国文学的关系也就成了苏曼殊研究中的一个诱人的课题。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以就教于方家。一、以翻译开始文学生涯苏曼殊最早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 ,是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的名著《悲惨世界》。190 3年 ,从日本留学回国不久…  相似文献   

3.
苏曼殊文学翻译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的著名诗人苏曼殊,不仅在小说诗歌的创作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且在外国文学翻译方面,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曼殊是一个诗人、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个文学翻译家。对他前一方面的贡献,人们已谈得很多,基本上已有定评。可对他后一方面的工作,人们却谈得极少。几十年来,我们难得看到一篇专门讨论苏曼殊译作的文章。对他的文学翻译思想,更无专文论述。笔者认为,要全面认识苏曼殊其人其作,不可不对其翻译作品进行研究。因为翻译从来就不是一种简单的移植,不只是一种语言的变换,翻译中包含看再创造的因素。一部译著,不仅是原著者的劳动成果,同时也是翻译家的精神产品。因此,我们没有理由漠视曼殊的翻译活动。本文的任务,想就苏曼殊的文学翻译思想作一些初步的探索。至于对其翻译作品的评析,俟另文讨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诗僧,自唐以来代有其人。到了清末民初之际,以诗人而兼和尚并卓然成家的,当首推苏曼殊(1884—1918年)。本世纪初叶,这位南社诗人曾以其流丽哀艳的诗文小说名噪于文坛,影响延及数十年。 曼殊诗歌成就在他的小说之上。据说他原来诗作很多,仅“无题诗”就有三百首(罗芳洲《苏曼殊的生平及其作品》),可惜绝大多数早已散佚。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曼殊诗的总数,只有百首左右,绝大部分是七绝。  相似文献   

5.
苏曼殊作为清末民初的一位著名画家,早已载入史册,世所公认。前人评论他的画:“空灵清幽”,“潇洒疏淡”,“如不食烟火人,另具一骨相”,“清秀高雅,像充满哲学味的诗篇”,推崇备至。但是,由于他在诗歌、小说、翻译等方面都有相当突出的成就,而文字印刷又比较简单,传播容易,相对之下,印刷困难的绘画作品不能得到普及,影响较小。他的画艺因此被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所盖过。作为画僧的苏曼殊远不如诗僧那样有名,以致直到现在人们甚至弄不清楚有关他绘画活动的一些基本情况,如他一生究竟发表过哪些绘画作品,等等。长此以往,这样一位难得的天才画家就有被历史埋没的危险。为了批判地继承苏曼殊的绘画遗产,本文在柳亚子等人搜集、研究的基础上,就他的作品和画跋提供一些材料,以便于学界作进一步的研究。遗漏、错误之处,自知难免,尚望专家们指正。  相似文献   

6.
<正> 柳亚子先生的好友,南社著名诗人作家苏曼殊,在他生前死后的百年中,广为流传的别号是“情僧”和“风流和尚”,见之于解放后的某几部文学史,则是带贬意的“鸳鸯蝴蝶派”.这在还须“继续反对”“封建主义”的时期,一提到“多情”“风流,必想到“堕落”“淫荡”,无“好影响”和“积极作用”,致使苏曼殊成为“犯忌”人物,荡墓毁塔,不得占西湖一角,实不足奇.苏曼殊确乎“情僧”.柳亚子先生有言;“关于性格的,我以为‘多情善感’四字,可以包括曼殊一生.再简单一点,可说是‘多情’两字……还有桐荪信上讲:‘他少年时本是  相似文献   

7.
在苏曼殊的小说中,一般都是女性主动追求男性,而男性的逃避态度则是酿成悲剧的根本原因。这一创作现象,是由苏曼殊的自卑心理导致的。他自幼因身世问题产生了浓重的自卑感,一生都无法摆脱。自卑感主要从两方面表现出来:一是他对爱情与婚姻既渴求又逃避的态度;二是自暴自弃。他的自卑心理,无人真正理解,而且他也无法言说。因此,小说成为他发泄内心情感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与苏曼殊同时登上文坛的一大批小说作家,不管是谴责小说,还是鸳派小说,它们所表现的只是生活的原始形态,离真正的艺术创造尚有很大的距离.苏曼殊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小说创作中,有意识地挣脱了政治功利对文学的束缚,以一种痛苦的理性态度向读者昭示了过渡年代知识青年心史上令人心酸的一页,使其创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如果从这一点着眼,誉《断鸿零雁记》为"民国初年第一篇成功之作",①无疑是正确的.为了探求他的小说的内蕴,我们准备通过对他小说中的情节模式,结局模  相似文献   

9.
苏曼殊学佛论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晚清的新学家,虽常常把“佛”挂在嘴上,但多为地道的“俗”人,至多自封一个居士。象苏曼殊这样“半僧半俗”,“不僧不俗”,思想复杂行止奇特的“革命和尚”,可谓绝无仅有。因此,在讨论苏曼殊与佛教的关系时,便不能不对他的“出家”问题,先作一番考察。“早岁出家”之说,是苏曼殊本人提出来的,但最不可信。据统计,从1905年起,散见于各种文字(包括曼殊的诗文及友人回忆)有关其早年出家时间、地点的说法有四五种之  相似文献   

10.
苏曼殊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一代奇才苏曼殊,生前被笼罩在悲剧的氛围之中,而身后的他,也绝少被人提起,对他的研究更是寥寥。近年来,随着整个中国近代文学的“中兴”,对他的研究才真正为学界所重视。 一 苏曼殊研究的拓荒期 1918年5月,曼殊大师走完了自己悲剧的一生。他的亲朋好友出于对大师的“爱怜之心”,相继对有关他的材料进行整理。这个时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苏曼殊身世的考辨,作品的证伪和轶事逸闻的搜集上。虽说这种研究在理论深度方面往往显得不足,但毕竟为后来的更进一层的研究做了拓荒工作。  相似文献   

11.
苏曼殊思想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轶 《中州学刊》2006,(6):192-195
由于苏曼殊思想的多维性,研究者多认定其为革命家、启蒙主义者或佛门高僧。其实,苏曼殊思想有一个渐进定型的过程。他曾是披发长歌的革命者,也曾试图以体现西方人文精神的浪漫主义诗歌启蒙民智,更努力向佛门高士的目标迈进,而他最注重文学家的自我身份定位,最终不是以政治、启蒙或宗教的力量,而是以艺术的审美的力量参与了中国审美现代性追求的文化工程,参与了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历史建构。  相似文献   

12.
苏曼殊的“断句”,虽然为数不多,但却引起过不少的争论。首次把苏曼殊的“断句”整理出来的是柳无忌。他在一九二七年初辑印《苏曼殊诗集》时就收了下列的五联——随缘消岁月,生计老袈裟。壮士横刀看草檄,美人挟瑟请题诗。恒河落日千山碧,王舍号风万木烟。  相似文献   

13.
一在我国近代文学中,苏曼殊是个有才华有影响的作家。可是近三十年来很少有人提到他了。而为批判继承近代文学遗产,对于苏曼殊其人及其作品,便有重新认识和评价的必要。苏曼殊,原名戬,字子谷,后名玄瑛。原籍广东香山县。一八八四年出生于日本横滨,一九一八年病殁于上海,年仅三十五岁。他通晓英文日文和梵文,工诗善画,对中外文学及内典都有研究。他的著译颇多,出版有诗歌集(如柳无忌编辑的《苏曼殊诗集》)、小说集(如最早由广益书局出版的《断鸿零雁记》单行本,卢冀野编辑的《曼殊小说集》),散文《燕子龛随笔》(收入周瘦鹃编辑的《燕子龛残稿》)、《岭海幽光录》;译文有《娑罗海滨遁迹记》(收入柳无忌编辑的《曼殊逸著两种》),《拜伦诗选》、《惨世界》、《潮音》、《文学因缘》等,版本很多。而柳亚子编辑的《苏曼  相似文献   

14.
《快活的蝙蝠》是刘斯奋新近出版的一本散文集 ,这是广州出版社为几位茅盾文学奖获主出的一套散文精品丛书中的一本。在这本集子里 ,斯奋或谈小说创作体会 ,或论诗歌研究心得 ,有关于文学的批评 ,有对绘画的洞见 ,还有武侠小说和章回诗话选载 ,真可谓“五花八门” ,无所不谈 ,也无所不会。从遣词造句 ,行文布局 ,以及思想意蕴等多方面来考察 ,都不愧是散文中的“精品”。斯奋的散文是一种真正的学者散文。理由无它 ,就因为斯奋于诗、于文、于书画 ,样样精通。于诗 ,斯奋早年就是一位颇有成就的诗歌研究者 ,注疏撰写过《黄节诗选》、《苏曼殊…  相似文献   

15.
黄昌勇  郅庭阁 《河北学刊》2002,22(3):97-100
本文通过对周作人在五四时期文学观念变化过程的描述,展示出他从主张“为人生的艺术”到转而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复杂历程。既反映出周作人文学思想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也显示了五四时期相关文学概念内涵的丰富性,对我们重新认识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及相关作家的文学思想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苏曼殊筒介:苏曼殊(1854,9,28-1918,5,2),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南社诗人、脍炙人口的小说家、独具匠心的画家,又是与严复、林纾齐名的“清末三大翻译家”之一。他是旅日华侨之子。出生不久,非婚生的日本母亲离去,由庶母日本人河合氏抚养。六岁,由嫡母携回原籍广东香山。十五岁,东渡日本留学。辛亥革命前,在日本、上海等地与冯自由、秦毓鎏、陈独秀、刘三、章太炎、柳亚子等交往密切,参加革命活动。民国初年,又结识了孙中山等,积极支持中华革命党的反袁斗争。但因个人“身世有难言之痛”,一生两度出家。民国成立后,又“眼见举世污浊”,日益厌世,竟在三十五岁的壮年不幸早逝。苏曼殊平生私淑英国的爱国诗人拜伦,因为“他是一个热烈的、真诚的为自由而献身的人”。他在长和旅居日本、飘流南洋时写的不少诗、文、书信里,始终表现了深切的眷念故土、关心祖国命运的爱国感情。他是一个天才隽逸、多才多艺的作家和艺术家,他的诗歌、小说、散文、绘画和译著,都是中国近代文学艺术遗产珍贵的一部分。现值曼殊诞生一百周年之际,特发表此文,以志纪念。—译者  相似文献   

17.
作为广西新生代作家之一,壮族作家李约热具有清醒的小说文体意识,他的作品带有鲜明的后现代小说文本的个性特色。“不确定性”是其主要特色和创作风格,也是作者观照世界的方式。“不确定性”在其作品中主要体现在作者思想意图、故事情节发展、人物形象的不确定性和语言的跳跃性强等方面。“碎片化”是造成李约热小说“不确定性”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论苏曼殊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曼殊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奇特的人物 ,文学创作不多但影响广泛。本文主要探讨苏曼殊小说创作的时间、主题雷同的原因及其小说技巧中的外来因素。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文化中深富道德和权威原型意义的“父亲”形象,曾被五四先驱者们作为封建专制思想的代表者押上历史的审判台。充分揭示“父权”及整个封建思想的残酷、冷漠和腐朽,一度是五四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经历了剧烈的政治动荡之后,三十年代文学中的“父亲”形象呈现出了新的面貌。其中一部分作家作品继续沿着五四文学的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传统,将“父亲”作为封建专制思想的代表者来批判;一部分作家作品则感应着“红色三十年代”的革命情绪,将“父亲”作为政治的和阶级的代表来表现;一部分作家则着眼于自然的、健康的人生形…  相似文献   

20.
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因在20世纪30年代出版了三部反映农业工人悲惨生活的小说而被当时的许多评论家简单地冠以"左翼作家"、"自然主义作家"之称号,但从斯坦贝克的各种传记和他本人生平留下的大量日记和信件等各种资料可见,斯坦贝克的作品绝非一种单一的评价所能囊括,这种单一的评价,不仅不完全符合斯坦贝克本人的真实面貌,同时也遮蔽了他作品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