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金瓶掣签制度是清朝乾隆皇帝为进一步完善活佛转世制度、加强对西藏政教监管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它的产生深深根植于中国自古就有的神判文化。神判是“神明裁判”或“神意裁判”的简称,又叫“神断”、“天罚”、“巫术裁判”等。金瓶掣签就是清朝根据藏族的社会情况,以及客观存在的活佛转世制度、神判文化而制定的神判仪式。  相似文献   

2.
龙圣 《民族论坛》2010,(8):44-45
白帝天王神判在清初湘西苗疆改土归流后长期存在并延续到民国,成为该地区解决民间纠纷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着重从民间根基深厚、国家司法体制缺位等五个方面讨论了天王神判在湘西苗疆为何能长期延续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傣族寨神勐神祭祀的考察,提出祭祀具有鲜明的集体表象特征,是在集合群体的共同参与中进行。集体表象特征表明傣族寨神勐神祭祀是社会性的存在,具有引导和规范人们行为的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论藏族早期的法律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措 《青海民族研究》2006,17(1):132-135
从近几年的藏族法律研究而言,其上限大多起于松赞干布(公元7世纪)时,忽略了对松赞干布以前数千年的法文化生成演变和传承历史的研究。探讨藏族法律和法律文化的缘起,史前时期和邦国时期的法律文化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对藏族早期的邦国时期的法律文化之缘起及其特点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以此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酋邦概念与国家概念有交叉,可以单独研究酋邦,但不可将酋邦与国家概念并列来阐述文明演进序列.神邦可用来指称国家产生之前那个已经出现宗教治理但无强制性公共权力的等级社会.在王震中先生所提的邦国与王国之间增加一个霸国阶段,以精确描述长江中游地区文明演进的序列.认为长江中游地区文明进程经历了原始社会末期的神邦,进入国家社会后的城邦、霸国、王国、帝国等几个阶段.这个演进的序列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6.
既判力的实际作用主要体现在判决确定之后的诉讼中,其典型的作用是禁止当事人提起诉讼标的同一的诉讼,法院也不得作出与前诉判决相矛盾的判断.既判力的正当化根据有法的安定说、权利保障说、二元说等.  相似文献   

7.
藏传佛教各宗派为了树立本派的正统和权威,对佛教经典从形式到内容给予安排和估价,用来确定本宗为佛的最完满说教.格鲁派基于"缘起自性空"的思想理论,对显密经典和教法进行分别,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宗派的判教思想.  相似文献   

8.
在大陆法系国家,既判力的客观范围表现为判决主文中的判断有既判力,判决理由中的判断无既判力.既判力客观范围的大小与新旧诉讼标的理论有密切联系.争点效理论为一次性解决纠纷、实现诉讼经济之理想提供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9.
主巴噶举是塔波噶举八小派之一,是由帕珠@多吉杰布之徒孙藏巴嘉热@益希多吉所创建.该教派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实证苦修,其徒众之多、分布之广是其他教派难以相比的.后形成中主巴、下主巴和上主巴等中心.主巴噶举除学修噶举派共同殊胜密法"大手印"、"那若六法"等外,还要学修"八大导引"、"六种一味"等不共密法.  相似文献   

10.
论泰山崇拜与东岳泰山神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崇山理念与山岳崇拜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 ,由山岳崇拜发展而成的山岳神灵构成了中国信仰文化的独特现象 :五岳崇拜及其巡守、封禅仪典。本文以东岳泰山为研究对象 ,具体探讨了泰山崇拜的形成、封禅仪典的内涵 ,尤其是对泰山神的人格化历程进行了详细的考证。  相似文献   

11.
苗族古歌作为苗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刻、丰富的伦理思想。苗族古歌中的正义观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苗族正义观的本源:"要和皇帝分管地盘";苗族正义观的内容:"论理会维护正义和公正";苗族正义观的实质:"同一性正义"。苗族正义观对追求宗族村落内个体间的平等与宗族村落之间、民族之间的平等作用积极。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现实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今昔对比,分析探究壮族民间法的遗存与变迁。作者认为,民间法有效保障了壮族社区的稳定和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和谐运作。如果能因势利导,更好地改造和利用民间法这一本土性资源以弥补国家调控手段的不足,我们就能够进一步构筑平安新农村的法治秩序,保证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古代蒙古社会有关生态保护的法律散见在"约孙"(习惯法)、<大札撒>(成吉思汗法典)、元朝典章制度和北元时期的蒙古法典之中,其保护的范围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由于古代蒙古社会是以动物为中介,以人、自然为要素而构成的,法律特别重视对动物,尤其是家畜--马的重点保护.宗教因素曾经引起古代蒙古社会的生态规范的部分嬗变,但其生态保护法的精华部分仍被明清民族法制继承下来.  相似文献   

14.
"一战"以前的国际法与"少数人权利"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人”是非常古老的社会现象 ,而“少数人问题”却是近代社会的产物 ,并逐渐成为现代国际法十分关注的重要内容。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表明 ,“少数人权利”不仅是国际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少数人权利”本身的不断完善和进步又从一个方面促进了整个国际法的完善和进步 ,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国际法体系。尽管目前国际法中有关少数民族和“少数人权利”的内容大部分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但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近代国际法形成的早期 ,许多内容又是在总结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在这个意义上 ,回顾和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法中“少数人权利”保护的历程 ,重新审视国际社会逐渐发现、承认并尊重“少数人权利”的历史过程 ,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考古学所见西藏文明的历史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考古学的视角对西藏古代文明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进行了观察与勾勒,分别从西藏远古时代人类活动及其遗存、西藏古代文明的初步发展、吐蕃王朝时期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这三个主要历史阶段,讨论了西藏文明与中原文明之间的关系,对其和周边地区、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等问题也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恰白·次旦平措先生是西藏新史学的奠基者和开创者,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是他将西藏地下考古材料与文献材料相互结合起来重构西藏古史,从而开拓出西藏史学理论与实践的新理路.这种"二重证据法"同时也体现出20世纪以来史学潮流的新变化,作为老一辈藏学家的恰白·次旦平措先生顺应了这种历史潮流,从而对西藏新史学流派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被誉为"东方经验"的调解制度在中国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作为现代法治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着现代法治基本人文价值。本文在调解概念界定及其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将调解制度置身现代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进行思考,从多角度阐述了调解制度的复兴原因及其价值体现,认为随着社会转型的完成、社会理性的成熟、法律与社会的磨合、社会自治的提高,社会自我消解纠纷机制将逐步形成,其解决纠纷的有效性也将不断提升,社会对调解制度的价值,对其功能的评价与期待,也会慢慢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18.
古羌族的发展与民族融合和汉、回等族不同 ,汉、回民族在历史发展中象“滚雪球”一样地不断充实、壮大 ,而古羌族正是为汉、回民族吸收新鲜外来血液提供丰富来源的“供血站”之一。本文力求在古籍与前人的研究中整理出古羌族迁移、发展、融合、消亡的足迹。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刑法变通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法变通实质上是民族自治地方在犯罪与刑罚方面所享有的立法自治权。由于认识的局限及历史的惯性,相关法律的冲突和实际操作的难度,国家制定法预设的刑法变通的空间至今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浪费了极其稀缺的立法资源。基层刑事司法实践中以刑事政策和习惯法为依据所采取的变通做法并不能完全弥补刑法变通缺位的不足。对与刑法变通相关的条款进行重新规范和设计,能够解决现行条款在逻辑上的冲突和实际操作的困难;准确理解和运用刑事政策,释放现有法律的空间,可以在刑法变通缺失的情形下,充分发挥刑法变通应有的机能。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古遗址、出土文物和有关史料为依据,对中国古代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建筑中琉璃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