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易传》从宇宙论高度提出“保合太和”的价值原理,又结合爻位说将其向下落实为一种蓄潜戒亢、中正为吉的实践智慧。《易传》“中”“用中”的观念,集中表现在六十四卦的《彖辞传》及各卦二爻、五爻的《象辞传》中。在六爻构成的卦体结构中,初爻、四爻居于上下两体的下位,有似“不及”;三爻、上爻居于上下两体的上位,有似“过之”,均不是完美的位相;二爻、五爻分别居下体、上体的“中”位,象征处事得“中”,与其他爻相比,多得吉辞。《周易》乾卦《彖辞传》《象辞传》《文言传》传文,集中体现了“保合太和”而“中正为吉”的实践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张岱年先生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是我国老一辈的知名学者。 30年代末,抗日战争爆发,张岱年先生蛰居北京,潜心研究中国哲学,完成了巨著《中国哲学大纲》(近年,日译本更名为《中国哲学问题史》)。40年代,进一步完成了《哲学思维论》《知实论》《事理论》《品德论》《天人简论》,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体系。50年代,张岱年先生悉心研究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特别推崇张横渠和王船山的哲学,写有《张横渠的哲学》、《关于张载的思想和著作》、《王船山的唯物论思想》和专著《张载——》十一世纪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等。在中国古代哲学上,张岱年先生是上承张王之学,在新的时代里”继续“讲”。近年来,他又提出了“文化综合创新论”。认为综合中西文化之所长,才能创新出符合当前时代要求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3.
不论是在易学史、中国哲学史,还是在在中国文化史上,“太极”和“太极图”的地位都是显赫的。我曾经认为,“太极”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有如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中的“逻各斯”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太极图”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就象“十字架”在西方文化史上的地位一个样。在世界近代文化史上,中国的“太极”,尤其是中国的“太极图”受到了西方科学家们的特别重视。丹麦的物理学家玻尔将中国的“太极图”作为他的“对应原理”的最理想的表现方式。近来,一些学者将“太极图”视为宇宙模型、思维方式、进化过程、科学灯塔、突变模型、光学原理……等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信、诚、实、果”是古汉语中表示“确实、的确”之义的情态副词.例如:《左传·宣公十一年》:“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孟子·梁惠王上》:“王曰:‘然.诚有百姓者.’”《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小人实不才.”《孟子·离娄下》:“王使人瞷夫子果有以异于人乎.”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阅读”?《教育大辞典》上说:“阅读是从书面语言获取文化科学知识的方法、信息交流的桥梁和手段。”《中国大百科全书》上说:“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渎也足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综合。”《阅读学原理》上说:“阅读是读者从写的或印刷的书面材料中提取意义或情感信息的过程。”当代人阅读已经不局限于纸质媒体,所以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的阅读,是综合了传统阅读和现代学习技术(如数字化阅读等方式)的阅读。  相似文献   

6.
关于《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围绕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管理学原理》课程建设 ,在回顾管理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上 ,针对“学”与“用”相脱节这一矛盾 ,从两方面论述了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学教学如何创新 ,一是管理学理论上的再认识 ,二是管理学教学实践的再开拓。  相似文献   

7.
授衣“授衣”是怎么一回事?《毛传》曰:“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冬衣矣。”此解是含混的,究竟衣由谁授?不清楚。《孔疏》进一步说明云:“毛以为周公云(毛诗认为《七月》是周公所作,故孔颖达阐述周公的意思):先公教民周备,民奉上命。于七月之中有西流者,是火之星也,知是将寒之渐,至九月中云可以相授以冬衣矣”。这意思好象是说民奉上命互相授衣。但是《疏》又云:“可以授冬衣者,谓衣成而授之”。则又似由“上”授之。朱熹《诗  相似文献   

8.
“举”、“毕”“胜”都是古汉语中表示范围之全的副词,例如: 《孟子·告子上》:“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 《国语·越语上》:“越国之宝器毕从。” 《孟子·梁惠王上》:“诛之,则不可胜诛。” 但这三个副词的词义特点,是有差别的,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9.
<正> “久”、“宇”是《墨子》中对时间和空间的称谓。何谓“久”?《经上》曰:“久,弥异时。”《经说上》曰:“久,合古今旦莫(暮)。”何谓“宇”?《经上》曰:“宇,弥异所。”《经说上》曰:“宇,蒙东西南北。”这是墨经对时间和空间下的定义。意思是:时间就是各具体时间的总和,包括古往今来,昼夜晨昏。空间  相似文献   

10.
刘勰提倡文学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艺术上要“酌于新声”、要创新,才会使作品“采如宛虹之奋髫,光若长离之振翼”,从而使作品保持长久的生命,亦即“通变则久”(《通变》篇)也。托尔斯泰的作品之所以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也在于他能够“酌于新声”、越出旧规,着眼于创新。托尔斯泰,作为一个天才的人是“独特的”“绝对不和什么雷同”(高尔基《文学书简》第72页),而且作为一个杰出的作家,表现生活,自有一套独特的创新的手法。他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对安娜的出色的肖像描写,就是“酌于新声”在艺术创造上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1.
驯异·综合——论建筑创作的嬗变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驯异”和“综合”是建筑创作过程中两条重要的嬗变原理。通过对现存或已知建筑要素的驯质异化和异质驯化、通过对其“有意味”、“魔术般”的综合,将能促使建筑创新机制及创造行为的产生。驯异和综合之道,也就是建筑的借鉴创新之道。  相似文献   

12.
一九九五年八月,黄河出版社出版了由河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荆贵生教授主编《古代汉语》教材。这部教材一问世,就以其科学、创新、实用的内容和形式,赢得了全国著名专家教授的好评,轰动了整个古汉语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王海菜研究员说;“荆先生主编《古代汉语》教材,就编写模式言,是带有示范性和方向性的。”(见《古汉语研究》1997年1期)北大博导郭锡良教授、唐作藩教授,武大夏渌教授、南大李开教授等也纷纷撰文或发表谈话,盛赞荆先生主编《古代汉语》教材“是最新的、最好的”,“富于开拓性和实用性”,“重在实用,重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古代汉语教材史上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3.
“语”在文字产生以前和以后都是中国上古文化传喻的重要方式和内容。“语”在传统的过程中分化出了很多语体和文体样式,后世各种门类的书籍从样式、性质上追溯,都可说是“语”的衍化。“语”在楚国成文文化和口述文化的传承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国语·楚语上》申叔时为楚太子开列的九门学习课目中便有一门是《语》。韦昭注曰:《语》,“治国之善语”。韦说盖有所承。《诗·大雅·抑》“其惟哲人,告之话盲,顺德之行。”毛《传》曰:“话言,古之善言也。”《左传》文公六年记君子曰:“古之王者知命之不长,是以并建圣哲,树之风声,分之采物,著之话言。”孔疏曰:“为作善言遗戒,著于竹帛,故言‘著之’也。”“善言”亦即“善语”。据《诗》、《传》及毛、孔之说,“善言”又尤指圣哲之话言及遗戒。  相似文献   

14.
漢語的詞类划分問題是我們这几年來在語法教学上所遇到的困难問題之一。对这个問題,我們的認識一直不很明确。就所讀过的語法著作來看,語法学家們的意見有同有異,其差異表現在分类数目不同,所用的朮語及其內容不同币脖憩F在对具体的詞的归类不同。例如,“能、会、該、須、敢”之类,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張志公《漢語語法常識》和中國科学院語言研究所語法小組《語法講話》定为“助动詞”,包含在“动詞”类中;王力《中國語法理論》,划入“副詞”;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也划入“副詞”,叫作“限制詞”。“來、去、上、下、進、出”之类,黎錦熙、刘世儒《中國語法教材》定为“助动詞”,包含在“动詞”类中,但和“方所詞”結合时  相似文献   

15.
《诗》纬以“天地之心”解《诗经》,提出了“三基”、“四始”、“五际”、“六情”、“十二律”等阐释范畴,以对应阴阳五行的变化,作为王政变革的依据,并以“三基”、“四始”、“五际”说《雅》诗,“六情”、“十二律”说《风》诗。  相似文献   

16.
《圣经》和《论语》的人性论尽管在表述形式上各有不同,但是在深层本质上这两种人性论还是有相通之处的。《圣经》“爱”的人性本质和《论语》“仁”的人性本质在人性的指归上实质上都是合于了“善”,强调了和谐存在基础之上的“人善合一”。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创作是伴随着“五四”文学革命产生的。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说:“第一篇《补天》——原先题作《不周山》——还是一九二二年的冬天写成的。那时的意见,是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这取材于现代的,都编在《呐喊》和《彷徨》集中;取材于古代的,结集为《故事新编》。如果说,“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的话,那么,歌颂创造精神的《补天》则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历史小说。《补天》同《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一样,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茅盾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鲁迅的  相似文献   

18.
20 0 3年 11月 2 2日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北大哲学系“2 1世纪哲学创新论坛” ,联合在北大办了“《中华文明论》出版座谈会暨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中华文明论———多元文化综合创新哲学》是王东教授新出版的一部大著 ,共三卷 ,176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重要科研单位的一批著名专家学者张岱年、黄楠森、庄福龄、邢贲思、汝信、严文明等 ,及《人民日报》、《光报日报》、《中国教育报》、《北京大学学报》、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重要媒体 ,群贤…  相似文献   

19.
《老子》中“道”的本义近乎对立统一规律,亦即宇宙的根本规律;而“德”是君主或国家领袖(“圣人”)与“道”相合的品格,其内容的诸方面可以用“无为”来概括。就其一般意义而言,“德”的实质与毛泽东晚年所说的“设置对立面”有契合处。因此,毛泽东哲学思想与《老子》的历史智慧一脉相承,实际上是对《老子》“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20.
读了章崇义、邹勇同志《对“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质疑》(载《江汉论坛》1985年第3期,以下简称《质疑》)一文后,很受启发。《质疑》作者试图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和所谓“知识活跃性原理”对循序渐进这一教学原则进行“扬弃”,即“用‘循序跃进’的原则取代‘循序渐进’的传统观念”,以便使各项的改革“顿时出现一个新的广阔的思维天地”,使“今日许多难于自圆其说的问题”“顺理成章”(见《置疑》,以下凡未注明出处的引文均见此文)。这种大胆质疑、勇敢设想和勤于探索的精神诚然可贵,然而,作者在对循序渐进这一教学原则进行“扬弃”的过程中,许多论述有悖于现代教学论的基本原理,令人难以苟同。为了对循序渐进这一教学原则进行科学的阐述,笔者愿就以下几个问题与《质疑》作者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