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浑言则同,析言则异"要根据语言的实际运用情况加以分析。有一个限定性义素不相同,可以是近义词,也可能是同义词。同义词形成的一个原因是一些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词义相同的词进入到同一个语言系统中。反义词如果只是词义相反,而在语言运用中不作反义使用,就不是严格的反义词。  相似文献   

2.
“推”、“排”浑言则同,析言则异。泛泛地说,二者都指推开;区别来说,“推”指使对象物向施力的方向运动,“排”则指用力使对象物向两边分开,“排”的这种意义特征源自所从的“非”。由“推”、“排”组构的词也多具有这种区别特性。  相似文献   

3.
1 训诂中用同义词释词时,我们经常遇到一种称之为“统言”、“析言”(统言又称浑言、通言、散言、散文;析言又称别言、对言、对文)的术语。周大璞先生是这样下定义的:“浑言、统言是笼统地说,析言是分析地说,对言是相对而言,散言是不相对而言,相对而言的文辞叫做对文,不相对而言的文辞叫做散文。” 统言和析言的语言现象,在先秦两汉的文献中早已有所表现,且很盛行,不过无人正式提出这一概念。如:  相似文献   

4.
古汉语界流行“疾”轻“病”重之说,担此说不可信。本文从二词产生、形体结构、形体演变、词义演变、“疾”的同义词混用、“疾病”连用等角度着手,引用了大量文献例证进行分析,认为“疾”产生早于“病”,为各种轻重病的泛称,“病”的各义项均为困苦本义引申,而无轻重之别;二者区别是二者适用范围大小、内外病之别和词性之别及作动词时有无宾语之别。  相似文献   

5.
传统训诂学对同类属而意义有差异的词,有时互训或只从类属上加以说明,有时侧具体比较加以辨析。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以“浑言”(亦作“统言”),“析言”的说法继承並发展了上述两种训沽方式,在综合剖析前入大量训沽材料的基础上,对许多词的意义做了全面而准确的解释,既体现出它们在类属上的共性,又体现出有异于同类词的个性。这正是段注句为学人推崇的因素之一。不应忽视的是,在释词过程中段氏就“浑言”“析言”阐述了一些精辟的见解,这些见解丰富了传统训诂学在词义方面的理论。  相似文献   

6.
“疾”字和“病”字在作为“疾病”(名词)或“患病”(动词)讲时,前人都认为词义是有一些区别的。一般都认为“疾”和“病”有程度轻重之别,说“病”是“疾甚也”或“疾加也”等等。这主要地是根据以下这些材料: (1) 病,疾加也。(《说文解字》) (2) 病,疾甚也。(《玉篇》) (3) 疾甚曰病。(《仪礼·既夕礼》郑玄注) (4) 病谓疾益困也。(《论语·子罕》郑玄注) 正因为有这些材料,而一般人又不知道  相似文献   

7.
《说文》段注“浑言”、“析言”所涉动词词义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浑言”、“析言”是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经常使用的训诂术语,它们涉及到的动词共56条。这些动词,按其词义关系,可分为四类:1.同类行为,不同称述;2.同一行为,不同称述;3.同一称述,不同行为;4不同称述,泛专异指。本对这些动词的词义关系进行了具体的剖析。  相似文献   

8.
《诗经》中“载……载……”式,共二十二例(除去相同者)。在《诗经》一书中出现频率如此之高的句式并不多见,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将这种句式姑且称之为“载A载B”式。这种句式,就内部结构而言,“A”、“B”词性相同,均为动词或形容词;词义也是相互联系的。“载A”、“载B”为并列关系,一般可以逆置而语义不变。尽管如此,“载A载B”式亦可根据语法关系分为三种类型: 甲类:近义式。这种类型“A”和“B”词义相近,浑言则同,析言有别,合起来表示同一动作持续不断或强调这一动作行为不同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予读王伯申《经传释词》以“不”“无”为语词说,窃有惑焉。盖古人于反诘句,本是相反见意,故注家亦相反为说。反诘之肯定句释为否定,反诘之否定句释为肯定。句意本当如此,非释词也“不”“无”既表反诘,岂为语词?试看,凡反诘句,其句型肯定者,其句意则为否定。注家皆相反而说之。如《书·尧典》“嚚讼可乎?”此肯定之反诘句。某氏传曰:”可乎?言不可”。“可”,言“不可”,此相反为说也。故此句意实为否定。《左传》成公十五年,“欲免得乎”?杜预注:“言不得”。昭公元年,“敢乎?”杜预注:“言不敢”。《周语下》:“齐其有乎”?韦昭注:  相似文献   

10.
英语中形容词和副词词尾加“er”或前面加“more”就构成比较级,这个大家都很熟悉。此外,英语中还有某些词或词组,它们既没有加“er”,也没有加“more”,但在语意上也表示比较,我们把这种现象叫作词义上的比较级Lexical comparative degree。了解和掌握词义上的比较级对于英语学习来说是大有裨益的。本文就形容词词组和动词本身表示比较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中医古籍中,已、知、瘥、蠲、除、慧、间、瘳、愈都可以训为病愈,浑言之往往相同,对言之则往往有别。其意义差异可以从词义的源流中找到。  相似文献   

12.
一词是音、义的结合物,词义与词的读音往往有密切的关系。我国古代训释词义的人经常从词的读音去探求词的意义,“因声求义”的声训之学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了。例如《礼记·郊特牲》:“祊之为言倞也,听之为言敬也,富也者福也,首也者直也,相饗之也,嘏长也大也,尸陈也”。这里训释的字与被训释的字之间,除了词义相同或相近之外,还有韵部相同、韵部对转或声母相同的关系。祊、倞,阳部。听、敬,见母。富、福,职部,帮母。相、饗,阳部。嘏,鱼部;长,阳部,鱼阳对转。尸,脂  相似文献   

13.
杜诗用“烂漫”(或烂熳)一词的,有十一二处之多,其中有几首如“栽桃烂漫红”(《春日江村五首》、“残花烂漫开何益”(《叹庭前甘菊花》)等,烂漫为色彩鲜丽义,已成常语,不须再讨论外,另有多处,却历来少注。即偶有提及者,或引文不符,或语意欠切,其词义究当何解,仍难明瞭。近来有人著文专讨论“烂漫”一词,其中也有涉及杜诗的例子,但以愚所见,仍未理出头绪。兹不揣浅陋,试释证于下,以就正于高明之士。按杜诗中待解的烂漫,就其词义而论,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一、由汉以前古义引伸而来者,二、唐代的新起义,三、也为唐代的新起义,但只取义于“烂”字。  相似文献   

14.
何谓同源分别字?王筠《说文释例》卷八说:“字有不须偏旁而义已足者,则其偏旁为后人递加也。其加偏旁而义遂异者,是为分别文。其中有二:一则正义为借义所夺,因加偏旁而别之者也;二则本字义多,既加偏旁只分其一义也。”分别文即分别字。这里所讲的两种分别字都是形声字,是早期形声字的两大主流。其前一种,是为了解决因同音假借造成的一字写多词现象而产生的,加“其——箕”、“或——国、域”  相似文献   

15.
释混     
在语源学中,有同族词的研究。所谓同族词,是指读音和意义有某种历史的内在的联系的词群。自后汉扬雄在《方言》中提出“转语”,虽有晋郭璞为之张目,或许因为古音学未建,一千余年来几无人更言“转语”。直到清代古音学有重要建树,才有皖派学者戴东原就“转语”作理论的研究,可惜未完,今只留有一篇序。王念孙继承师说,在训诂实践中充分加以运用,取得辉煌成就。王氏《广雅疏证》序云:“窃以诂训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音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此之不寤,则有字别为音,音别为义,或望文虚造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者。诗之境阔,词之言长。”①本文将以此为缘,又顾及“东坡词颇似老杜诗”,“苏辛为别调者哉”,②杜诗“真心缘情”,辛词“乐为心声”,对杜甫与辛稼轩的作品及人生哲学作一浅析。一杜甫、稼轩皆为胸襟阔大之人。在政治上,杜比辛较为失意。然而,他们对家破国亡的感愤及怨君忠君、忧国忧民的思想都是一致的。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稼轩“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③“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  相似文献   

17.
周邦彦曾被词论家誉之为词中“圣手”,“万世不(礻兆)之祖宗”;他的词作被称之为“词家神品”,“词之正宗”。这些总体评价不可谓不高,但对其恋情词的具体论析,却又是与前面的评价很不一致。张炎说是“惜乎意趣却不高远”,刘熙载嫌其“旨荡”,“当不得一个贞字”,王国维也说“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娼妓之别”。解放后,一些论者受上述说法的影响,走得更远,竟将周邦彦说成是“风流词客”、“狎客”、“艳情词人”。直至目前,这类说法影响犹存。对周邦彦恋情词的看法关系到对他人品和词品的评价,也关系到对词发展道路的评价,似有单独作为专题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8.
“形容”是语文辞书中十分重要的释义提示词。不过当前并没有关于“形容”使用的规范和标准,且“形容”在辞书的编纂、修订和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研究发现,词目在释义时使用“形容”与否和音节数量关系不大。“形容”主要用于提示形容词性词目的词义,也可用于提示非形容词性词目的词义。在形容词性词目的释义中,使用“形容”提示词义,能够使释语与词目词性相匹配,或提示由词目特殊结构或词义派生带来的非字面义。在非形容词性词目的释义中,“形容”也存在两个提示功能,即提示拟声词词目的词义和提示拟声词以外的其他非形容词性词目的性质、状态义。今后在修订《现代汉语词典》时,不表形容义的非形容词不宜用“形容”提示词义,非形容性释语形容词、词目具有特殊结构的形容词以及拟声词词目则宜使用“形容”提示词义。此外,应将“用于形容”调整为“用来形容”。  相似文献   

19.
1.归纳汉语北方方言中“郎当”一词之词义,纠正对于该词之误释;2.根据词义起源和词义引申,把该词词义分成两大类:悬挂义和摇摆义及其变体;3.揭示该词的来源:从汉代“锒铛”一词独立出来的动词,并形成了动词词义。  相似文献   

20.
评《说文段注》的“辨通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同义词的"辨通别",代表了传统语言学对同义词辨析的最高成就,但迄今对此的研究往往陷入盲目崇拜既未确识其长,更不明其短.这对当今的古汉语同义词研究负面影响极大.事实表明,段氏"辨通别"真正的成绩在于一、继承了《尔雅》以文化词为主辨析的传统;二、辨别一义的同中之异,并力求富于对比性;三、用"浑言、析言"开创了兼明同异、重在求异的同义词研究模式.而其缺失主要是一、二词辨一,不成系统;二、囿拘旧注,主观推衍;三、浑言古今,以同代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