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任洪渊词语的曹雪芹红移李建盛语言在生命的言说中是诗,生命的言说在诗的灵光中是思。诗的言说把历史文化的生命存在的无明照亮,穿越时间和空间,言说着存在的境遇,生命的遭际,文化的命运,时间的隧道,空间的广袤,在诗意的体验和言语的理性中,从今天走向历史,从历...  相似文献   

2.
我和陶尔夫先生50年代前期就读于北大,相识于燕园,受业于同师。作为他的学弟和老友,我每每为他的学术研究的成果而获得欢喜。现在,他的又一部新著《宋词今译》即将出版,姑为其序。译诗极难,这是由于诗在意思的传达与语言的运用方面有一种超乎寻常的要求。诗的精妙的造意与不可言说的韵致,借助诗人对于特定语言的掌握生发出无尽的魅力,二者几乎是不可拆卸的。而译诗意味着语言与诗意的链环的解脱,其结果是由那一特定语言形式造成的特定思想艺术意蕴受到了损害乃至破坏。优秀的译者尽管可以妙手回春,但造就却往往是有别于原诗的另一…  相似文献   

3.
当 2 0世纪的帷幕徐徐落下 ,昨天已成为并不遥远的历史。站在新旧世纪的交叉路口 ,回首诗海此起彼伏、异态纷呈的潮涌 ,在微茫之中 ,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执著而倔强的身影 ,依稀听到诗人精神之旅中漂泊与追寻的足音。本文拟从哲学角度入题 ,探析当代中国诗人的精神历程。寻根 :生命的直觉之梦从生命意义上讲 ,寻根是心理能量的不断重筑 ,是心灵空间的永恒绵延 ,寻根使生命不断处于新的动态平衡之中。1984、1985年引起诗坛关注的江河、杨炼等“寻根派”诗人就是基于这样的生命意识踏上寻根之路的 ,即当他们目睹了“朦胧诗”因过分的政治热情而日…  相似文献   

4.
法国当代著名作家、文艺批评家阿拉贡曾说过:“诗人最爱光”,“他们发明了火”①。但是,在诗歌史上,真正能发光的诗人并不很多。然而,当我们读完欧仁·鲍狄埃的全部诗作后,我们就不能不说:鲍狄埃“发明了火”,他的诗在闪光。 鲍狄埃是法国十九世纪最卓越的工人诗人,伟大的国际无产阶级歌手。他一生创作了二百五十多首诗②,这些诗以深沉激越的调子,抒唱了劳动者苦难的命运;以奔腾豪放的热情,激励被压迫者站立起来,”捣毁旧世界;以真理的光焰,照亮了整整一代人的战斗征程。诵读这些诗,仿佛使人感到时代的风云在面前翻卷,历史的涛声在耳边回响,…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与庄子诗学论略何芳“歌声即生存”是海德格尔后期提出的一个诗学命题,但同时他认为歌声是艰难的,并不是所有的诗都歌吟生命歌吟存在。那些冒牌的诗人往往生活在轻浮浪漫的生活状态里。只要一个诗人不能把人带入存在,带入与万物为一的敞开状态,他就不可能成为...  相似文献   

6.
从现代派诗到九叶派诗的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嬗变,首先表现为主题的开放性趋势:从现代派的寻找精神的家园到九叶派的突入人生现实与心灵的现实。其次,现代派诗人在30年代建立的现代主义诗歌形式范式和审美价值系统到九叶派诗人手中发生了一系列更具有现代化形式意味的转型。这种演化中的转型突出表现为:由情绪诗化到智性诗化,由诗的意境化追求到诗的戏剧化形式探索。九叶派诗人把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7.
浮荣何足珍     
正《拟古》组诗,为诗人晚年作品,大约写于安史之乱后至长流夜郎、中道遇赦放还期间。本诗为第九首。作品想象丰富,意境深邃,哲理性强。其时,诗人已进入晚境,回首前尘,百感交集,中心如捣。诗中将他从"赐金放还"到"去国愁夜郎,投身窜荒谷"等一系列的挫折、失意、困顿中的生命体验,直接上升为心性感悟和模糊把握的理性思维方式。诗人的这种心境,如同古罗马的哲人爱比克泰德所说的,"当  相似文献   

8.
徐敬亚的长篇论文《崛起的诗群》无异于向人宣告:一个带有现代主义哲学与艺术倾向的诗歌流派,已出现于中国当代诗坛。所谓“崛起的诗群”的艺术体系,在徐敬亚的长文中已经备述。而其中,“对诗歌掌握世界方式的新理解”,我以为是贯穿这个体系的一条纲,相当重要。因此,本文打算联系“崛起的诗群”中其他人的看法,来对徐敬亚同志的这个问题作一番考察。在考察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来谈一谈“崛起”论者对诗人和诗的独特认识。在《崛起的诗群》中是颇引用了他们中一些人的不少话来阐明他们的独特认识的。他们认为:既然是诗人,就应该勇于向自己的“内  相似文献   

9.
金元之际中原文化的危机与挽救○丁国祥13世纪初,崛起于呼伦贝尔草原的蒙古部族,挟其特有的锐气,向中原大地挺进,于是,北中国硝烟弥漫,遍地烽火。铁蹄在践踏广大民众的生命与家园的同时,也无情地横扫着中原文化。金亡前后的丧乱诗创作,诗人们以记实的手法描写了...  相似文献   

10.
周俊玲 《社科纵横》2007,22(1):79-81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菊花以其特有的品性风姿,成为诗人描绘歌咏的对象,通过对咏菊诗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其背后深藏的物质的、行为的、精神的等不同层面的深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1.
史娟红 《生存》2020,(13):0196-0196
“美人”“佳人”“伊人”之类的意向常 被解读成男子爱慕追求的对象,殊不知中国古代 诗人常常借男女爱情来表达各种复杂的关系,如 果结合时代背景或生平经历来看,许多的爱情诗 其实却是政治诗。  相似文献   

12.
李红艳 《生存》2020,(9):0001-0002
中国素以诗国著称于世,在其琳琅满目争奇斗艳的诗苑中,《诗经》是其最先开放的一朵奇葩,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的出现拉开了中国文学的序幕,标志着中国诗歌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鼎盛时期。对《郑风》的解读,不仅仅局限在经学的学理层面,而是要探寻其中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从而达到与诗人的诗情诗思的共鸣与契合。这就直接促成了人们对《郑风》的情感层面的思考,以及对《郑风》“缘情”本质,也 可以称作“情本”观念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我是勇敢的叛逆者, 我超越宇宙、傲然独立我的头永远高高昂起!”这是著名的孟加拉爱国诗人卡吉·纳兹鲁尔·伊斯拉姆的成名作《叛逆者》中的诗句。这首长诗以激进的思想、奔放的感情和急骤的韵律引起了当肘印度文学界的轰动以及整个社会的极大反响,突出地反映了诗人的叛逆性格。纳兹鲁尔·伊斯拉姆在1899年诞生于印度西孟加拉邦的一个穆斯林家中。他家境贫穷,  相似文献   

14.
张娜 《社科纵横》2001,(1):50-52
在北宋前期的诗人中,梅尧臣的诗以平淡古硬、新奇险怪独树一帜。他一生著述丰富,有《宛陵集》四十卷传世。他的诗一扫北宋前期藻饰雕琢的诗风,平淡而深邃,外枯而内美,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兴刺美寄尽在诗中。 在研读梅尧臣 370篇诗作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极有趣的现象:梅尧臣不管写哪方面的诗,都很注重于动物意象的描写,以动物的形貌来衬景、讽事和喻人。而且他挑选入诗的动物形象都很精当得体。因此本文拟从梅诗具体诗作分析入手,从五个方面来论述他的诗作中的动物意象。 …  相似文献   

15.
徐梦 《生存》2020,(9):0216-0217
中国是诗的国度。巧用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课堂可以让古典诗韵与淳厚乡土在学生的个性创造中焕发新的光彩,让学生在活泼生动的自主活动中进入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 感受诗的魅力,提升审美品位,提高语文素质和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6.
耿林莽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对于一个真正的诗人来说,诗的生命即人的生命,是以毕生的投入持续和延伸着的。"透过老照片,我们尝试从他少年时代到岁暮晚年的诗歌历程中,拣拾他路途中被遗忘的,深深浅浅的脚印;采撷他灵魂深处碰撞进发的,灵感的电光石火。  相似文献   

17.
左道 《东西南北》2012,(7):21-21
杨光说自己是个诗人。 但,我在晚报十几年没见他写一句诗。  相似文献   

18.
杜甫节令诗凸显生命意识和淑世情怀,表现在处理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关系上,恰对应于哲学上的作为自我而存在的勇气和作为部分而存在的勇气,诗人面对人生有限的焦虑和功名难成的恐惧持续追问生命存在的价值,最终以仁爱和诗歌作为旨归肯定自我。此外杜甫也对传统节令诗的内容加以开拓深化。  相似文献   

19.
欧美的知识分子非常爱好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欧美优秀的中国诗研究者都具有诗人的素质,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时,不仅能忠于原诗的含义,而且能传出诗人丰富的感情.近几年,欧美出版了许多有关中国古典诗的专著和译著.最早研究中国古典诗的有A.韦利.H.弗兰克尔也是著名的中国诗歌专家,曾发表《中国诗选译随谈》.弗兰克尔对中国诗词的研究是多方面的,有古典诗、近体诗、乐府和词.最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论文《曹植诗十五首》,这篇文章以曹植的诗为题材,试图用新的方法鉴赏中国的古典诗.弗兰克尔认为,对诗人传记的探讨,不是文学研究家的任务,他喜欢中国传统的注释家,认为应该用诗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新诗是在外国诗歌影响下发生、发展的,外国诗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直接作用于新诗创作的,而是经由翻译这一中介影响中国诗坛。诗歌翻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误读是其固有特点,以至不少诗人、学者从译诗难以保留原语诗歌情感、意蕴立场出发,坚信诗歌是无法翻译的。严格意义上讲,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但是,自19世纪中后期开始,翻译诗歌却大量出现于中国诗坛。因此,积极的态度应该是认真地审视、研究那些大量存在的译诗,挖掘它们与中国新诗之间的复杂关系。事实上,翻译诗歌与中国新诗关系源远流长,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哺育,共同构成了20世纪中国诗坛的壮丽景象,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对这一现象不够重视,少有全面、深入的研究成果。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从不同角度对翻译诗歌与中国新诗关系作了深入探讨,期望能为中国现代新诗研究贡献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