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世说新语》集中摹写了魏晋士人这一鲜活的群体。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魏晋时期,士人所推崇和实践的理想人格,呈现出了迥异于两汉的独特风貌。魏晋士人超越世俗、自由独立的理想人格折射出魏晋时代儒家价值观的式微和道家价值观的兴盛。魏晋时代的人格之美,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诗意的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在人格个性长期受到压抑的封建时代树立了一块不可企及的关的丰碑。  相似文献   

2.
玄学作为儒、佛、道等多家思想交融糅合后产生的新哲学思潮,其内部诸因素并未达到实质性的融合,特别是强调伦理本位的儒家与提倡人格自由的道家,无论是在现实的处世态度还是理想境界的理论构建上都存在着差异。正统玄学理论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其中的矛盾,从而使六朝名士于内外两难中产生了双重人格,其处世哲学与理想追求也呈现异化的倾向。然而,六朝后期的士族文人逐步将玄学两大理论家王弼与郭象所构建的超越的精神境界现实化、世俗化,它体现在名士的认知方式、典型的文化行为中,更体现在六朝后期人们对理想世界追求日趋平淡冲和的色彩中。  相似文献   

3.
孟子的政治理想是实现“圣王”政治 ,“为王者师”就是他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对士人身份的最好设计。他认为“道尊于势” ,君师人格平等。其实质是向王权争回士人做人的平等权力和人格独立。孟子“道”不行 ,开创了德性论的自然主义思想 ,追求以仁义化天下而“不知为之者”、“功成而不有”的人格自由与伟大。高扬士人人格的独立性与自由性 ,是他对中国古代人学思想作出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萌发于西汉中后期的庄园,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延续了六七百年,给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知识分子更具深远的影响,庄园理想持恒地保留在传统士人的心灵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士人。  相似文献   

5.
西周初形成的天命观以君权神授、以德配天为核心内涵,解决的是政权合法性问题。在这一历史语境中,凤凰被形塑为传达天命的使者,代表天临鉴人间君王之“德”,并成为“明王”的预示。春秋战国时期,关于凤凰的知识和信仰被转换、改造,用以建构和形塑理想士人人格。孔子将“知天命”作为君子人格的本质,将“德”由政治面向的君王的德行转换为人性面向的士人的德性,将天命转换为理想士人人格合理性的来源,同时将凤凰出现与否和君子的穷通联系起来,将其形塑为君子人格的表征。凤凰的形态与仁、义等德目的对应关系随后也被系统地建立起来。屈原虽不言天命,但关于政权合法性的思考没有超越周初的天命观,而且,他极其关注士人的人格,张扬凤凰被放逐、被囚禁以及与众鸟的对立和错位,将其形塑为洁身自好、取义成仁的骚人人格的表征,透露出士不遇的焦虑,这得到了宋玉的发扬。汉代士人则基于时势的体验,主张“知命”、“委命”,建构适应大一统的新君子人格,潜藏着吁求君德和消解士不遇焦虑的文化动机;基于环境判断或远翔或降临的凤凰被形塑为审时度势以选择进退的新君子人格的表征。凤凰虽被不断形塑为不同内涵的理想士人人格,但都潜藏着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不遇焦虑的...  相似文献   

6.
发达工业文明社会,人类已陷入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关系的异化之中。这既是人类生存所面临的困境,又是西方主导的技术主义、竞争性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理念危机的标志。儒家人文精神中“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仁者爱人”的处世理念以及“义利统一”的物质追求,因其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从而为弥补西方文化不足,消解人类异化困境提供了一种东方式的文化生活典范。  相似文献   

7.
孟子的“仁政”,简言之即以仁义为本 ,以德政治天下。但这一学说在孟子的政治理想中 ,先天的理论破绽是其在实践中面临的第一道难题 ;而诸侯的先“王”后“圣”与他先“圣”后“王”的背道而驰的价值追求则形成了其“仁政”理想的第二重困境 ;欲为王者师的传统心态和不得不行臣道的现实环境是其实践理想的第三重困境。正是由于这三重困境的存在 ,才使得孟子的仁政在当时无法践行  相似文献   

8.
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深厚热烈的情感,歌咏富有时代特色的社会生活,同时表达了宏伟的理想抱负,充满理想主义精神。杜甫的秦陇之行充满曲折与酸辛,而秦陇诗歌在诗人的创作历程中却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表现了诗人在现实困境或逆境中,坚守儒家理想,同情下层民众的博大情怀。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对于形成诗人诗歌笔力苍劲雄厚、感情沉郁顿挫的风格有重要影响。杜甫诗歌中那种刚毅执着,不屈不挠,永不停息的奋斗精神,不惜以身殉道,让有限生命放射出不朽的奇异光彩。这也是杜甫作为伟大诗人的可贵感人之处。  相似文献   

9.
10.
从唐传奇《枕中记》看唐代士人的意识与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唐传奇《枕中记》卢生身上可以看出唐代士人积极进取意识,通过五种不同的形式走上仕途;第一,通过科举及第登上仕途;第二,通过到边塞建立军功扬名立万,获得显赫政治地位;第三,通过与贵族显达联姻而走进封建统治集团;第四,通过诗文干谒权贵得以被举荐:第五,通过隐逸生活,以退为进,以求受征诏为朝廷所用。走上仕途并不意味着人生道路会一帆风顺,等待士人的不是政治上的迫害,就是面临贬谪,《枕中记》中卢生的坎坷经历恰好就是唐代士人的命运的普遍写照。  相似文献   

11.
渭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处于渭河流域的宝鸡有着中华文明的众多遗存,是渭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华人文精神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色彩,其具有渊博的内涵和旺盛的生命力,其崇尚大道、以人为本、博厚恢弘、昂扬向上、贵徳尚义、人我共生等特质对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构建和新的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塑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若从历史的源流条贯上考察 ,书院为中国教育、学术、文化、出版、藏书等事业的发展 ,对民俗风情的培植、伦常观念的养成等均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今 ,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千年之久的“书院文化”正愈来愈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在今天看来 ,书院教育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仍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1、“居敬”“穷理”、注重素质教育 ;2、教研结合 ,相得益彰 ;3、自由“讲会” ,吸纳众流 ;4、不偾不启 ,倡导自学  相似文献   

13.
开展民族精神的比较研究是增强民族自觉、提升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应努力超越文化交往中的“围城”和比较研究中的误区,确立科学合理的比较研究视角、思路与方法。从源头异同、民族精神与民族国家关系、民族生存基础、基本内容与价值组合等方面比较英国、美国、俄罗斯、中国等国的民族精神,主张开放心态,加强民族精神的交流与融通。  相似文献   

14.
崇尚德育是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以善、美为主要审美目标的古典音乐,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德育方式,参与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中国古典音乐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积极向上的主体精神与政治情感,情感与节制完美结合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现代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人为本位的文化类型 ,强调人的伦理意义 ,但同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传统又有着显著的差别。建立在古代社会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特点主要是人性善的理论悬设、伦理政治的主导性、经验化的理性、观念的凝滞性。中国现代人文精神的重构必须遵循科学理性化、主体创造性、终极超越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之间存在着对立及其相互影响的关系,两者各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应当将两者的合理性———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正确地把握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对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科教兴国、法治与德治、经济学等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政治学发展的走向: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简要回顾了中国政治学科发展过程,尤其是1979年重建政治学以来经历的恢复与发展、反思与总结,以及在经济市场化推动政治变迁的背景下中国政治学科进一步学术化、科学化的三个阶段后,作者提出中国政治学研究应该注意多一点人文精神,多一点人文关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中国政治科学走向发展与成熟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两翼,理应成为共同支撑中国政治学大厦的基石,对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条件与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法是一种文化现象,作为整体的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寄身于民族文化之中。一个民族的文化孕育了它的法和法的精神,法和法的精神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因此法的精神主要应当从其文化中去发现或寻找并获得理解。当代中国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之中,其文化尚未充分整合并定型,真正现代意义的民族文化也尚未形成。  相似文献   

19.
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特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民族精神的产生和发展是在一定的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基础上,由各种因素的交融渗透、经世代的积淀和选择而成,具有鲜明的历史特质。这些特质厚实而凝重,形成了我们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正是保留了这些历史特质的合理内核,才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再造辉煌。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的中国民族歌剧,始终坚持民族化和大众化的审美选择与价值取向,以体现高昂时代主旋律的审美创造,显示出感人至深的精神力量和审美效应。中国民族歌剧经受着时代和中外文化的共同影响,在文化选择、美学追求、精神内涵、审美功能等诸多因素的交融和整合过程中,形成并逐渐完善了美学风格:以歌唱为主,多元综合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悲壮”、“优美”和兼容于二者之中的“幽默”这3种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