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是一项复杂的庞大系统工程,需要立法、执法、司法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其中,执法是保障妇女合法权益的根本和关键,行政执法在保障妇女合法权益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针对行政执法在保障妇女合法权益中存在的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程序违法等主要问题,要加强执法人员的社会性别意识,完善立法,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加强行政执法监督。  相似文献   

2.
在整风运动中,广东地区右派分子和北京、上海等地右派分子相呼应,对我国人民民主法制进行猖狂的进攻。他们攻击我国“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恶毒地诬蔑共产党“无法无天”、“肃反违法”,并叫嚷要恢复旧法和旧法学。这些谰言滥调是资产阶级右派有纲领、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党、向社会主义猖狂进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他们知道,人民民主法制是实施人民民主专政、保卫社会主义事业的强有力武器,是他们阴谋资本  相似文献   

3.
当前,一些学者将腐败现象的原因归因于制度缺失,但现实问题并非是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而是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笔者认为,制度缺失并不是当前腐败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应归因于法治文化缺失。本文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腐败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法治文化建设才是预防腐败的一种长期而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对法和法律现象的感知、认识、期待、评价等的综合反映,它影响着人们对法律的看法及守法、执法的自觉程度。为了实现建立法治社会的目标,消除当前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就必须大力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5.
立法不完善依然困扰着拖欠工资问题的解决;执法不严助长了企业的拖欠工资行为;行业陋规盛行造成部分行业企业有法不依;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无法有效解决拖欠工资问题。完善立法,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工资支付法律制度和劳动争议调处机制;提高认识,明确政府解决拖欠工资中的责任;加强执法检查,推进拖欠工资治理常态化;改善宣传引导,增强劳动关系双方的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6.
杨杰 《天府新论》2022,(1):111-121
作为一种新型治理技术,失信联合惩戒饱受泛化与滥用的质疑。厘清失信的内涵是正确适用失信联合惩戒的前提,但学理上对失信内涵之艰难探索,仍然无法揭开失信之“面纱”。目之所及,“违法说”存在逻辑错误,违法并非失信的充分条件;“违约说”“丧失民事名誉说”“负面信誉评价说”未能处理好公权与私权的边界;“失德说”“违背道德诚信说”未能正确认识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逃避社会责任说”受制于“社会责任”只是一种倡导性而非强制性规定。为了避免公权介入私权产生不必要的争议,失信必定是违法,但必须剔除承担民事责任的违法,在此基础上,失信可视为违法的充分不必要条件。从法政治学而言,国家推行失信联合惩戒的政策意图是强化重点领域的法律实效。失信是一个富有政策性的概念,失信具体包括哪些违法种类,取决于国家治理的需要,并随政策的调整而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7.
中央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提出已十年了,它对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当前我国社会治安形势仍很严峻,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法律意识淡薄是一个重要原因。一、法律意识淡薄是影响当前社会治安的一个重要因素法律意识淡薄的主要表现,在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我国现在有关刑事的、民事的、经济的、行政的等各个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少,不是无法可依,关键在于有法必依。有些人为了达到个人的欲望,竟置法律而不顾,杀人、抢劫、贪污、盗窃、诈骗、走私、偷税、抗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立法问题的逐步解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问题摆在了法制建设的突出位置,成为法制建设“更为根本且更加致命的问题所在”~①。一方面是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逐步纳入法制范围,需要通过司法进行调整的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使得司法的职能不断扩大,司法的任务日益繁重,司法的责任更加重大;另一方面则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在各个执法部门和各个诉讼环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极大地损害了法制的权威,其中尤以司法腐败为害甚烈。在这种情况下,能否围绕司法所需要调整的各种社…  相似文献   

9.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以后,我国的立法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到目前为止,我国以宪法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初具规模,无法可依的现象正在得到扭转。然而,也应当看到,在我国立法工作不断发展之际,我国适用法律的工作却显得相对落后,适用法律中“执法难”的问题以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合法不护、违法不究的现象在有些地区和部门仍然存在,立法与适用法律的冲突屡见不鲜。这种冲突既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中新旧体制交替与转换的态势,又体现了我国法制与改革既相统一又相冲突的现状。因此,从理论上研究我国立法与适用法律间的冲突协调关系,不仅是我国法制建设本身的需要,也是法制服务于改革的呼唤。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文明古国,文物数量多、分布广、保护难度大.当前文物毁损和流失的主要原因不是无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产生这种现象的体制性原因在于监管主体缺位、监管手段有限.必须进一步加强文物执法力量,才能有效地将文物保护的法律条文转变为实际行动.国外文物警察制度、国内专业警察制度的实践以及我国部分地方文物警察制度的探索,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物警察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张富强 《学术研究》2003,(12):81-84
非典疫情的初发阶段,或多或少地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存在着一些亟待完善的问题,这着重表现为法律制度和执法机制的不完善,致使“无法可依”和“有法不依”两种情形的同时并存,一时阻碍了非典防治工作的有效、及时进行。我们应认真总结经验,并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行之有效的做法,结合我国实际,通过法定途径,构建较为完善的公共卫生应急机制。  相似文献   

12.
秦始皇是重视法的,也制订了不少成文法。但是有法不一定就是实行“法治”。第一,秦始皇有法不依,等于无法;第二,在先秦时,法治是以法家学说为指导的,秦始皇的所作所为与法家学说颇多不合,他通过烧书打击诸子之学的同时,法家学说也受到了严重打击,第三,实行法治的最理想的人选应是法家,但在秦的朝廷中,秦始皇并未任用这些人,他们在秦的命运不佳,像韩非入秦即被关入监狱,最后被药死,遭遇更为悲惨,第四,秦始皇是从“百家争鸣”的时代生活过来的,治政不主一家,而是几家并用,是个实用主义者;第五,封建社会里的法是治民的工具,不能治统治者自己,这既缺乏公正性,也失去了法的普遍意义和作用。再说,中国人民受儒家思想教化很深,自称“礼义之邦”,讲究伦理、道德、良知、人情等,而这些往往是法所干预不了的。这就决定了:在君主专制的封建社会根本不具备法治的条件,不可能实行法治,秦代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13.
一、制定行政强制执行法律规范是形势的迫切需要近几年,我国法制建设中存在着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就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难究。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国家行政机关执法不力则是重要原因之一。为什么执法不力,这里面有认识问题,有社会历史原因,也有法律制度上的问题。不少人一提到运用法律手段,就认为是通过法院来解决问题,因而在立法和执法的理论和实践上,往往忽视行政机关  相似文献   

14.
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从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整体要求提出了要“加强政府法制建设,使政府管理活动逐步做到规范化、法制化。”并把它作为今后十年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之一。这就给所有从事政府管理活动的同志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即如何加强政府法制工作,使政府机关及其工作者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依法管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目前,我国社会生活中无法可依的局面大为改观,但执法不严的状况比较普遍,有的还比较严重。正如李鹏总理在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上指出的:“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执法不严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就我省来说,执法工作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是:有的行政机关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除了明知故犯外,  相似文献   

15.
“柔弱胜刚强”是老子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把“柔弱胜刚强”的原则运用于政治,就是“无为而无不为”。历代学者对老子的“无为”作过许多解释,说法很多,但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两说,一曰“不妄为”,二曰“无强为”。人们觉得“无为而无不为”实在不好理解,所以就替他加了一个字。老子反  相似文献   

16.
党中央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要“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基层治理体系,其中“自治与法治相结合”居于基础地位,是德治的前提,而要实现“自治与法治相结合”,须弄清二者的界分,否则二者相结合就无从谈起。本文在理论上借用了欧盟的宪治原则——“辅助性原则”,以此作为我国乡村自治与国家法治的界分原则,其消极面向可以为乡村自治提供独立性支撑,其积极面向可以为国家治理提供行动空间。在实践中,通过对精选的70份裁判文书的分析,我们发现:在民事案件中,民间习惯和风俗多被优先适用;在程序违法和刑事违法案件中,国家法的适用享有绝对优先权;在自治与法治共同发生影响且形成僵局的案件中,涉及集体成员身份确认之诉,由自治组织决定,涉及社会权、经济权、生存权侵害之诉,由法院决定。自治与法治冲突时遵循的是先自治后法治的“辅助性原则”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卢梭是十八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在卢梭众多的精辟思想中,有一些仍然是合乎时代潮流的,它们并没有因为社会的变迁而过时。他当时提出的“法治”和“德治”思想,从一个方面折射出他思想的先进性和非凡的超前意识。一、卢梭的法治思想卢梭认为:“法律就是公意对于一个共同利益的目标所做出的公开而庄严的宣告。”犤1犦(P76)他把凡是实行法治的国家称为共和国,因为只有在法治的国家,才是公共利益在统治着,公共事物才是作数的。这也正是卢梭所憧憬的理想国家。在卢梭看来,凡是实行法治的国家无不应严格遵循下列原则,以确保…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学者在论述社会现代化时普遍认为,法治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组织形式。法治的水平是衡量~国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美国学者布莱克认为,如果没有高度组织化的法治,要使现代国家的功能相对合理化是不可能的。日本学者也将建立起“法的支配关系”,排除人与人关系中的姿意的支配和从属关系作为研究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四个标准之一。实践也不断地证明着、任何国家在向现代化奋进的过程中,无不伴随着法治的现代化进程,而且法治现代化进程的快慢,又直接制约着一国社会现代化的整体水平。行政法治作为一国法治系统,从而也是整个…  相似文献   

19.
从人治向法治转变 ,从依政策治国向依法治国转变 ,以及这一治国方略在政治法律领域的确立 ,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对外开放”战略决策具有同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 ,同时把握新的情况和经验 ,不断在理论上有所发展 ,有所创新 ,对依法治国做了一系列系统的论述 ,极大地推动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一、江泽民同志关于依法治国基本内涵的重要论述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概括了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依法治国 ,就是广大人民群…  相似文献   

20.
道家思想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发挥着弥散性功能,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方面,至今亦不无影响。从道家的“自然天道论”“自然天性论”和“自然天序论”,可以深刻地领悟和透视道家的特质和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