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联理论认为人类语言交际是一个通过寻找关联进行明示——推理的过程,其框架下的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即涉及原语作者——译者——译语读者的双重交际。因此,翻译也要遵守交际的一般原则即关联原则。翻译的过程实际上是寻找最佳关联的推理过程。  相似文献   

2.
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可以为跨语言、跨文化的翻译研究提供科学的语用学分析方法。关联理论认为人类语言交际是一个通过寻找关联进行明示——推理的过程,翻译活动是一项涉及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双重交际。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对交际做了新的诠释,合理地解释了翻译过程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语用学视角对汉英旅游翻译进行了研究。本研究旨在揭示在汉英旅游翻译过程中,译者大脑思维运作的动态过程。汉英旅游翻译既是一个寻找关联,又是一个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译者从原语及其语境假设中进行推理,并获得最佳关联,并在译文中明示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通过这一研究,本文认识到关联理论可以给汉英旅游翻译提供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根据关联理论,语言交际是明示——推理行为,任何话语都是具有关联性的。作为一种认知语用理论,关联理论强调了语境效果及推理模式。翻译是一种涉及大脑机制的交际行为,是寻求最佳关联的认知——推理活动。因此,译者诠释原文的时候必须在分析选择语境翻译的过程中调整翻译策略,寻求原文与译文语篇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5.
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幽默话语翻译是一个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语际间的阐释过程和寻求最佳关联的动态过程。笔者试从关联角度入手,通过有代表性的例子,对汉英言语幽默的理解进行分析研究,希望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读者们能真正分享原汁原味的幽默。  相似文献   

6.
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人类的交际过程,认为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以认知语境为基础,遵循最佳关联原则。关联理论对话语理解提供了较强的解释力,被广泛应用于文学,翻译等学科研究。本文简要介绍该理论的主要观点,并将其应用于阐释包括原语说话人,译员和目的语听话人的口译过程。  相似文献   

7.
根据关联翻译理论,翻译是一个对源语进行阐释的明示一推理活动,是语言交际的一种方式.在翻译过程中,作为对原文认知的主体、对原文阐释的主体和在源语转换过程中的主体的译者,在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的文化目的的掌握、翻译策略的选择、原文的理解以及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等方面充分发挥了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关联理论是关于理解自然语言的一种语用学理论,它认为人类语言交际是一个通过寻找关联进行明示-推理的过程。作为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翻译的全过程实际上包含两个明示-推理过程,涉及3个交际者: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因此,关联理论可以用来指导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9.
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关联理论对文学翻译研究有相当大的贡献,它能解释翻译的可译性、效度、重译等问题。然而,关联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语内交际,而文学翻译的研究对象是跨文化交际,它涉及社会文化、社会背景等问题,其交际过程并非只针对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而进行的简单的逻辑推理过程。因此,关联理论与文学翻译是有距离的,它不能为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0.
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个对原语的明示推理过程,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在翻译过程中既要求"信",又要求"效",翻译是信度与效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从英汉广告翻译实例能找到广告与受众取得最佳关联的方式。广告翻译在策略上应突出与受众最佳关联的信息,以满足不同受众对广告信息的全面了解,以期获得最佳的社会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2.
关联理论认为,言语交际是一个寻求最佳关联性的明示—推理过程,通过推理理解进行语境假设,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进而正确理解说话者的交际意图,更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特殊交际行为。以盛誉世界文化舞台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参照,依托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基于关联翻译理论对典型个例进行分析,研究翻译中的词际联系方法与翻译技巧,使译文读者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翻译的效果和效应上传达最佳关联信息。  相似文献   

13.
从关联理论出发探讨了翻译学家格特(Gutt)关联翻译理论对修辞格翻译的强大解释功能。关联理论可以从语用学的基础和认知视角对修辞格的形成和它所产生的文化语境提供强有力的解释。关联理论将翻译视为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在此过程中,语境效果十分重要,并且是交际双方追求特定认知环境下的最佳关联。透过英译本的《围城》中使用的隐喻、双关和反语,可以看到关联理论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4.
根据关联理论,翻译是一个双重的明示—推理交际过程,是涉及到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个交际主体的动态的三元关系。这里试从关联理论角度探讨其对语用翻译的启示以及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并尝试通过对老舍戏剧《茶馆》英译本的分析,证明关联理论在解决翻译实践中因文化等因素产生的问题时所起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电影《英雄》的字幕英译为例,拟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关联理论视翻译为一种涉及人的大脑机制推理的语内或语际间的明示-推理阐释活动,认为译者作为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协调人,要推断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及阅读期待,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成功地完成交际。  相似文献   

16.
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可以为跨语言、跨文化的翻译研究提供科学的语用学分析方法。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中心寻求关联的跨文化“明示一推理”过程。译者站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进行跨文化交际。译者在原语认知环境中寻求关联并在目的语认知语境中做出动态适应。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对交际做了新的诠释,合理地解释了跨文化翻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关联理论可以有效地指导翻译活动,对翻译有着极罡均解释力。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对原语进行阐释的一种动态的明示一推理的过程。关联理论追求意义的最大趋同。因此,译者应根据明示信息,结合自身认知,动态推断出语境暗含结果,建立意义上的最佳关联,使译文最大程度地向原文趋同。通过对赛珍珠和沙博理《水浒传》英译本进行探讨和分析,可以清晰的看出,译者知识水平越高,认知环境储备的信息越多,解读源语作品时就越容易透过语境建立最佳关联,译著就越容易为译语读者接受,从而取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关联理论认为人类语言交际是一个通过寻找关联进行明示—推理的过程。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涉及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双重交际 ,在此交际过程中 ,译者对原作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 ,再结合原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 ,用具最佳关联的方式将此意图明示于译文读者 ,使译文与原作在相关方面一致。  相似文献   

19.
拟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讨译者的主体性;论述了关联理论视翻译为一种涉及人的大脑机制推理的语内或语际间的明示—推理阐释活动;指出译者作为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协调人,要推断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及阅读期待,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成功地完成交际。  相似文献   

20.
试从关联理论角度看语用翻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根据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交际模式,提出了语用翻译实际上是双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是涉及到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个交际主体的动态的三元翻译,并探讨了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的启发和指导意义,进而尝试将关联理论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翻译实践中的文化、语用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