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2 毫秒
1.
赛义德在福柯话语意义上理解东方主义,把东方学知识称为“东方学话语”,从而质疑其知识合法性,这是其东方主义文化批评理沧的核心。赛义德解构东方主义的最大意义不是得出了什么结沧,也不是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文化研究范式,而是以一种异常尖锐的方式提出了多元文化如何对话与共生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2.
赛义德后殖民理论对福柯和德里达理论的借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赛义德的后殖民理论主要包括对东方学的剖析、对话语革命策略的探索,以及对未来理想文化蓝图的建构。在这几个方面,赛义德分别借鉴了福柯和德里达的有关理论。他用福柯的知识与权力关系理论来剖析东方学,揭示东方学的实质是东方主义、文化霸权主义或霸权话语;用福柯的权力与反抗关系理论来探索话语革命的策略,指出消解话语霸权的方式是争夺话语权;用德里达的延异理论来建构未来理想的文化蓝图,提出作为自由游戏的杂交文化理论。  相似文献   

3.
东方主义:理论与论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东方主义研究起于《东方学》,它不仅开启了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还提出了一整套理论观点与方法。学界一方面在后殖民主义的话语意义上批判东方主义,扩大与深入研究相关问题域;另一方面则反思《东方学》的学说体系、认识论基础及其价值观念,试图超越其二元对立的世界秩序假设,从或东方或西方的文化立场到跨文化的公共空间,从东方主义到全球主义。  相似文献   

4.
萨义德的话语观受到福柯的话语理论以及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的深刻影响。萨义德东方学视野中的"东方"和"东方学"都是脱离"东方"实体的话语建构,体现了后殖民语境中西方的话语霸权。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东方不是东方,东方学不是东方学。萨义德话语观对文学批评的启示是:文学批评应该在更宽广的文化语境中获得全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东方学是以二元对立论的思维方式和本质主义为基础的权力话语。东方世界也存在这种思维方式和本质主义 ,与西方优势文化遭遇时则产生了西方学。西方学有其东方的本土结构 ,它与东方学共同建构了统治全球的文化霸权 ,启蒙与解放就是为了摆脱其奴役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东方学是以二元对立论的思维方式和本质主义为基础的权力话语.东方世界也存在这种思维方式和本质主义,与西方优势文化遭遇时则产生了西方学.西方学有其东方的本土结构,它与东方学共同建构了统治全球的文化霸权,启蒙与解放就是为了摆脱其奴役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Orientalism”主要有两种意思:一是作为话语的东方主义,二是作为文化表述的科学知识;两者之间并非简单的决定关系,在表面的知识与本质的话语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权力空间,他者化形象表述、文化利用、本质主义、思想套装、政治行为与帝国意识等这些权力因素在空间内的运作,才使得东方学知识随着历史变化而更新,同时又不断地加固东方主义的话语存在,权力越来越体现其空间化和结构性的特色,亦即某种去中心的帝国本质,这种没有中心的权力可以借用各种因素来实现自身的生产与再生产,从而完成从东方学到东方主义的历史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萨义德的东方主义是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一种延伸,是其权力逻辑在东西方文化关系之间一个新方向上的拓展,从文化领域向知识话语即东方学学科领域的深入与扩散,巩固了西方的意识形态霸权,使文化霸权问题进一步复杂化、顽固化。本文详细地分析了文化霸权理论与东方主义两个方面的相同点,剖析了其理论本身存在的三个方面的不同之处以及理论的现实目的的根本差异,使我们对无产阶级复杂的革命斗争、帝国主义的本质与殖民史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赛义德的出身背景、研究方法和东方历史三个方面论述了为什么赛义德的《东方主义》没有涉及远东:一、限于阿拉伯出身背景和知识学力,深受中东中心主义或伊斯兰中心主义影响,赛义德突出近东、中东,忽略远东,将远东置于东方的边缘地带;二、赛义德东方主义的研究方法不适于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的东方主义研究;三、西方殖民势力没有在远东(主要是中国)取得长期、绝对的殖民统治。故此,远东不具备东方主义发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赛义德的知识分子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分子这个议题,始终贯穿于位于后殖民理论“三剑客”之首的爱德华.赛义德的学术理论创作以及政治实践生涯。赛义德以在美国著名大学栖身的“流亡者”的独特视角,对当今知识分子的进行了格外令人深省的论述。同时,赛义德还身体力行地践履着自己对知识分子的理解,他为在西方社会正确地“表征”中东,一直对东方学或者说东方主义进行着不懈的批判,其本人也因此被称为中东在美国的“代言人”。文章在阐释赛义德对知识分子的个人理解的同时,也试图对赛义德及其著作的重要意义作另一个视角的关照。  相似文献   

11.
萨义德认为东方学是知识、思维方式和话语的三位一体,是西方对东方他者的想象。文章就东西方历史中的想象诉求进行分析,并把东方学本身当作一个动态的传播过程,放在人类东西方传播的大背景下给予解读。作为一种单向传播的话语,东方学归根到底是东西权力博弈的结果,是西方权力向东方渗透的水到渠成。尽管当前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格局出现了新的情况,但本质主义、二元对立思维方式控制下的东、西方平等交流仍是一种梦想。  相似文献   

12.
赛义德及其重构的东方主义从其批判意识出发,通过放大传统东方主义的某些侧面而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了重构.赛义德的批判陷入了私人化的误区,导致批判(所指)和批判主体(能指)分裂,因此批判就变成了赛义德自我建构的一种策略,而不再具有它所力图表征的意识形态特权.赛义德和西方之间实际上是一种雇员/雇主或生产者/消费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谷崎润一郎与东方主义》的作者,独出心裁地将赛义德针对西方的东方主义理论应用于日本,并以谷崎润一郎为例具体分析了日本大正时代的东方主义话语。该书有三个特色:1.不仅指出了谷崎的东方主义话语,而且还明确了他的“西方主义”和自我东方主义的倾向。2.以“中国情趣”为突破口,来探讨谷崎与中国文学、文化的关系以及他的中国观。3.详细考察了谷崎的两次中国之旅及与中国作家的交流,并分析了中国旅行对他创作的影响。该书在中国的翻译与出版,对中国读者全面理解谷崎润一郎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将赛义德针对西方的东方主义理论应用于日本,并以谷崎润一郎为例具体分析了日本大正时代的东方主义话语。本书有三个特色:一、不仅指出了谷崎的东方主义话语,而且还明确了他的“西方主义”和自我东方主义的倾向。二、以“中国情趣”为突破口,来探讨谷崎与中国文学、文化的关系以及他的中国观。三、详细考察了谷崎的两次中国之旅及与中国作家的交流,并分析了中国旅行对他创作的影响。该书在中国的翻译与出版,对中国读者全面理解谷崎润一郎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最近几十年在美国读者市场风靡一时的新移民英语“文革”叙事作品,指出了导致这些作品呈现东方主义色彩的3个主要原因,即出版市场的强大制约、对自传体裁的过分偏爱以及对中国套话的过度使用。同时,在剖析了运用东方主义理论话语对此类作品进行的批评后认为,一方面,东方主义理论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这一创作现象进行合理解释;另一方面,过度的阐释和偏见也容易导致对作品进行过分简单解读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后殖民主义将后现代主义理论运用于对东西方关系的解释,将西方的东方学的实质归结为东方主义,其核心理念是西方中心论。作为西方关于东方的话语系统,东方主义是一种以西方为中心的权力认识论,是西方试图控制东方的一种思维模式,其中浸透着强烈的西方中心论和文化帝国主义倾向,其宗旨是为西方对东方的殖民扩张和控制进行合理性论证。  相似文献   

17.
吉卜林的中篇小说《国王迷》从各方面反映出作者的早期思想,为其后来的创作方向埋下伏笔,对读者理解彼时的意识形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出发,结合萨义德、G·斯皮瓦克及霍米·巴巴等后殖民批评理论,分析小说中所构筑的东西方形象,指出《国王迷》中两个流浪汉殖民扩张行为从正面宣扬了白人征服新世界的精神,与此同时对被殖民者卡菲利斯坦人的忽视和异化又将殖民行动合理化,从反面进一步巩固了殖民者的霸权话语权。通过西方的"优越文化"与东方"低等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打破了东方的隔绝,形成一种文化混杂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贯穿萨义德文学批评活动的两个关键词 ,即“流亡性”与“现世性”,这是萨义德文学批评的重要基因密码 ,它们生成了萨义德文学批评的主要方法和立场 ,并由此延展开来 ,进一步形成萨义德对待作者、文本、读者、善和美等常规问题时的处理方式。萨义德最终将他的文学批评概括为“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但这并未能解决和超越他作为批评家自身的悖论 ,即批判的公共知识分子与民族身份之间的冲突 ,因此 ,需要从正反两方面来客观看待他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9.
东方学产生于西方殖民化东方的过程中,其精神实质是西方为统治东方而制造的权力话语。《东方学》一书的主题,一是清理东方学的历史演变,二是揭示东方学的理论要旨。《东方学》的学科方法和基本观点对于当前中国的学科建设和文学批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