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由湖北省洪湖市府场镇农技站高级农艺师印保林(网址:www.tbyybL.com)研制出的魔力捕黄颡鱼机日前在洪湖问世。用该机捕捞黄颡鱼,可机到鱼起。它工作时,在水中可发出人工电信号。人工电信号能控制黄颡鱼的神经系统,使黄颡鱼变成“机器人式”的动物,在神经核团的控制下冲出水面,捕捞者只需手持勺子,就可轻松将冲出水面的黄颡鱼捕捞上来。魔力捕黄颡鱼机是针对黄颡鱼能发出“嘎、嘎”响声的特点所研制成功的仪器。该机发出的人工电信号只能控制黄颡鱼,对其它鱼类都无效。一般情况下,在从未使用过魔力捕黄颡鱼机的水域第一次用该机捕捞黄颡鱼,…  相似文献   

2.
黄腊丁,书名黄颡鱼,是鲶形目中的一种名贵经济鱼类,该鱼肉质细嫩而少刺,味道鲜美,具有极高的滋补作用,又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随着市场需求量的逐渐扩大,天然产量  相似文献   

3.
同种鱼不同组织 ,蛋白酶和淀粉酶最适温度相同 ,淡水白鲳、团头鲂、黄颡鱼各组织淀粉酶和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 2 5℃、35℃、2 5℃和 4 5℃、5 0℃、5 0℃。淡水白鲳和团头鲂淀粉酶的最适pH值均为 6.4 ,黄颡鱼肝胰脏、肠、胃最适pH为 6.8、6.8、6.4。淡水白鲳和黄颡鱼蛋白酶最适pH值胃、肠、肝胰脏分别为 2 .6、8.0、10 .0和 4 .2、8.0、10 .0。团头鲂蛋白酶最适pH值肠、肝胰脏分别为 8.0、9.4。同种鱼不同组织淀粉酶均以肝胰脏活性最高 ,且三种鱼顺序为 :团头鲂 >淡水白鲳>黄颡鱼 ;同种鱼不同组织蛋白酶活性顺序为 :胃 >肠 >肝胰脏 ,三种鱼蛋白酶活性顺序为 :淡水白鲳 >黄颡鱼 >团头鲂  相似文献   

4.
(1)鱼蟹混养。利用水质清新宽阔,有丰富天然饵料的湖泊、河沟、池塘和苇荡提水等大水面养殖成蟹,并以蟹为主,混养一定数量的链、鳙鱼或鳜鱼、黄颡鱼等名优鱼类,以充分利用水体,提高水面的综合经济效益。(2)自育蟹种。选用长江水系、纯正、规格大的亲蟹繁殖的蟹苗,辟专塘或利用稻田培育蟹种,育出符合成蟹养殖规格和数量要求的蟹种,可降低蟹种成本,避免长途运输,提高蟹种放养的成活率。(3)两年养蟹法。因大规格蟹的价格是小蟹的数倍,必  相似文献   

5.
周明 《山西老年》2009,(4):34-34
鱼类:加热四五分钟用鱼类加工的菜中的细菌很容易繁殖,所以,打包的鱼类一定要加热四五分钟。过长时间加热,鱼中所含的全价蛋白、鱼脂和丰富的维生素等有益于人体神经系统的营养素就会失去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6.
从患病黄颡鱼皮肤溃烂处及肝脏组织分离到SX -1菌株,经人工感染试验确认是致病菌.通过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反应和脂肪酸含量,鉴定SX -1菌株为温和气单胞菌.药敏试验表明:该菌对氯霉素、氟哌酸、阿米卡星、庆大霉素敏感.  相似文献   

7.
1995— 1 996年在江西鄱阳湖区 (都昌南峰、芗溪及波阳漳田渡等地 )黄颡体内采获黄颡恒河绦虫 1 2条 ,首次证明长江水系这一虫种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新少年》2012,(9):34-35
提起鱼,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同学们也许会争着告诉我自己见过的鱼类呢,比如鲤鱼啦、鲫鱼啦、泥鳅鱼啦……还有带鱼、鳗鱼、大鲨鱼……可能你还会告诉我很多关于鱼类的知识吧?比如鱼类是地球上最早长出脊椎的动物,是脊椎动物中最大最古老的一类;还有鱼类都是冷血动物,用鳃呼吸,生活在水中;以及鱼的种类有2.5万种之多……大家说得都对,鱼的种类真是太丰富了。今天,就让我们去认识两种有趣的鱼。  相似文献   

9.
王秀才 《小康生活》2005,(12):28-28
鱼类多品种混养是立体利用水体,合理利用各种饵料,充分发挥池塘潜力而获得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混养是根据各种鱼类的栖息习性、生活习性、食性等不同特点,合理确定。从鱼类的习性看,相对地可分上层鱼、中层鱼、底层鱼三类。即鲢、鳙为上层鱼、草、鲂为中层鱼,鲤、鲫为底层鱼。因此,将这些鱼混养在同一池塘中,就可以有效地利用池塘的各个水层。与单养一种鱼类相比,就增加了池塘单位面积的放养量,从而可以提高池塘的鱼产量。  相似文献   

10.
鳜鱼是淡水名贵鱼类,但因天然资源有限,满足不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发展鳜鱼养殖势在必行。(1)亲鱼培育:亲鱼培育池一般以1—2亩,水深1.5米左右长有水草的土池为宜。鱼池应靠近水源,进排水方便。每亩放养亲鱼60公斤左右,常年投喂活的野杂鱼。在繁殖季节前两个月将雌雄鱼分开强化饲养。(2)鳜鱼的繁殖:鳜鱼繁殖季节通常在  相似文献   

11.
唐传奇《柳毅传》故事原发生地有洞庭湖之说、太湖之说及虚构说等。从唐人的小说观及文本的角度出发,结合相关地理知识、文化背景、物产及小说风格等进行考辨,证实:《柳毅传》故事中“洞庭”是指太湖,“湘滨”不一定就是“湘水之滨”,因而传奇的原发地只可能是太湖地区,而不可能是湖湘洞庭。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环太湖地区处在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区域,对长三角经济区的整体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环太湖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推进区域整合,加快环太湖区域经济一体化;强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借助上海优势,主动融入长三角大都市经济圈并与经济全球化无缝对接;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政府主导经济发展模式向市场主导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在保持地区发展速度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生态保护,形成以生态经济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3.
太湖水的治理已成为当今的社会热点,尽管国家和政府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了大批工程,由于1)治理措施跟不上长三角地区迅猛的社会经济发展。2)不少工程难于达标,治污工程进展缓慢。3)治理方法和治理理念滞后,难于给予正确指导、把握全局。4)国家经济发展局限,不可能有足够的资金投入,难于全面维持现有模式下的项目运转。转变治水理念、创新水治理技术已迫在眉睫。首先,必须树立以治理养治理理念确保太湖水治理资金合理使用,施行以治理养治理措施有利于合理使用政府投入的资金,施行以治理养治理措施有利于发展新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施行以治理养治理措施有利于提高民众的治污信心和积极性。其次,施行以治理养治理措施应该发展和合理配置生物产业。第三,要治理好太湖还需进一步整合各方力量建立太湖水治理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太湖流域景观特征和水乡文化与景观生态的密切关系;对太湖流域的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等级高以及具有浓郁的水乡特色,优越的区域条件和良好的区位特性进行了分析评价;探讨太湖流域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同时,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并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市镇水系普遍恶化,水乡景观生态受害,直接危及旅游业的持续发展。研究指出,太湖水乡生态环境的治理和古城古镇的景观保护具有不可忽视的战略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全国各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蓬勃开展,新农村建设中生活污水处理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着运行成本较高、管理维护复杂等问题。本文结合太湖流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践经验,通过对污水处理技术的科学分析,列举多种适合太湖流域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式与分散式处理的技术方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生活污水处理提出了强化农民意识、加强技术指导、合理分配资金等切实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减少环境事件的社会影响,当前的环境治理呈现出"短平快"特征,其背后的深层逻辑是"事件-应急"型治理范式。太湖蓝藻事件后,清湖围网养殖被问题化。虽然问题化机制迅速解决了困扰多年的过密化养殖问题,但也暴露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在多元化污染源中,作为"罪魁祸首"的工业污染依然未得到根本遏制。"事件-应急"型治理范式是末端治理,污染事件发生前缺少初端预防或监管不力,污染事件爆发后一刀切地"关停并转"相关弱势产业。这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还可能造成更大的生态问题。只有实施"预防-控制"型治理范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进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17.
先秦时期,太湖流域与中原文化有广泛的文化交流,提升了一个学术相对落后区域的品味,使其在儒学、建筑文化学、兵学和经济学方面有突出成就,为整个中华学术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环太湖城市群文化产业发展呈现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增加、内部结构不均衡、产业集聚逐渐显现的态势。通过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表明,环太湖城市群文化产业的投入与文化产业的产出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并且资本投入对环太湖城市群文化产业发展的贡献最大。因此,在空间相关性的背景下促进环太湖城市群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建立一个环太湖城市群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9.
环太湖地区作为我国先行发达地区,发展高端产业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是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从其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国际分工链的位置来看,面临着处于既有国际产业链最底端,整体科技水平和发达国家比较相对落后较大,高科技、复合型、领军式人才相对匮乏以及地区内相关和支持产业还不够发达等艰巨挑战,但该地区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也积累了诸如制度的组织优势业已成型,强大的综合经济实力和丰富的应用性技术工作人员储备等发展优势。因此中国环太湖地区可以通过加大政府政策引导,加快对领军式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支持科技创新,加快对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改造升级,力推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对自有自主品牌的培育运营等途径为发展高端产业找到突破点。  相似文献   

20.
江南水乡的很多内河河水干竭、淤泥堆积、垃圾成堆、河道变窄,河流环境恶化。更有许多内河已经消失不见。以太湖附近村庄河流的现状为例,探讨内河面貌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