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东北是满族的发源地,满族文化在东北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萨满教作为满族的传统信仰,既是满族文化的母源,也对东北文化的其他内容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仅就满族萨满教对东北地区的汉军旗香和地仙信仰的影响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关于畲族来源与迁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畲族的来源问题,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基本上有三种说法:(一)越人后裔说①。持此说者,有的认为畲族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或范蠡的子孙;有的则认为是战国、秦、汉时期百越的后代;也有的认为是汉、晋时代山越的后裔②。(二)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的“武陵蛮”说③。(三)“南蛮”说。持此说者仅仅根据盘瓠传说这一孤证材料,认为畲族源自古代“蛮”或“南蛮”,是广东的土著居民④,而这与畲族自称“山哈”(意即居住在山  相似文献   

3.
“民考汉”这一特殊群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行走于本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之间,这一处境对其社会化造成重要影响。文章拟就对“民考汉”在社会化过程中遭遇的问题进行具体呈现,并对“民考汉”何以在社会化过程中有此遭遇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4.
1996年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首届民选“十佳公仆”的活动中又爆出轰动全市的热点新闻:王汉桃以得票最高荣列“十佳公仆”榜首!这一年,王汉桃可谓“三喜”临门,还被评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被公安部授予今国优秀警官光荣称号。今年5月,又当选为全省党代会代表,省青年联合会委员。7月份,被公安部授予全国“特优民警”光荣称号,并作为湖南代表赴京出席了公安部表彰大会。人们赞扬王汉桃是三湘警坛上的一颗闪光的新星!称王汉桃为“神探”,并非言过其实。1996年5月10日,苏州航自工业公司向刑侦大队报案:该公司被自称是“常德德龙工贸公…  相似文献   

5.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诗论》第十简有“《关雎》之改”句,关于“改”,各家释说不一,李学勤释为“改”,学者们多从之。本文在儒家诗教的前提下,对《诗论》关于《关雎》的评说和汉以来“三家诗”关于《关雎》的评说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该字释为“改”,完全符合“三家诗”对《关雎》的理解,从而对李学勤的释说,又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汉英语中“绿”的隐喻表达进行了具体的对比分析,旨在探讨隐喻是如何根植于思维、语言和中英文化中的。  相似文献   

7.
朝、汉指示代词回指功能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朝、汉指示代词回指功能对比@崔健$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吉林延吉133002 @姜美子$延边大学医学院!吉林延吉133000~~~~[6]石毓智.指示代词回指的两种语序及其功能[J].汉语学习,1997,(6) [7]姜美子.朝鲜语“”和汉语.“这了那”的对比[A]延边大学硕士论文[D].2003.64-67.  相似文献   

8.
词汇札记     
<正> 一、与“坛”相关的一组新合成词“坛”字在古汉语里是个单音节的形声字,《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壇,祭场也,从土亶声。”这是说“坛”最先是古代指用土石筑成的举行祭祀用的台,如“燔柴于泰坛,祭天也。”今“天坛”“地坛”“月坛”,中的“坛”用的就是这个意思。“坛”的意义和用法扩大,则古代举行誓师等大典用的“台”,也称作“坛”,例如“庄公升坛”“登坛拜将”等等。大约到中古时候,僧道等活动场所也称“坛”,如“法坛”  相似文献   

9.
1966年,在我国山西忻州定襄县农村一个张姓村民家中,一位和一般儿童没有任何两样的孩子呱呱坠地。这个孩子因为排行第三,被父母随嘴取了个小名,叫做“三狗”。谁知道,20多年后的这位“三狗”竟然长成2.37米的顶天立地的亚洲第一巨人。  相似文献   

10.
中国美酒源远流长,文化绚丽多彩,在中国各民族酒的文化中,彝族酒文化是一枝独具特色,散发着“令人难忘的奇香”的鲜花。彝族的“坛坛酒”是以玉米、高梁、荞籽等杂粮配以多种草药酿制而成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都较高。不但能充饥解渴,抵御寒冷,还能舒筋活血,维护身体健康。同时,酒在彝族人民政治、宗教、民俗、审美等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功用。研究彝族酒文化,也是发掘彝族文化遗产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1.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4.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8.
19.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20.
社会语言学将理想的语言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以R.Brown和A.Gilman的著名理论为出发点,以话剧对白及调查问卷为依据,对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单数的使用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