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代僧人怀素,不仅是位著名的书法大师,而且也工诗,还精通翻译之道,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然而一千多年来,凡有关记载其生平的一些历史文献,却大都相互抵牾,如“大历十才子”之一的诗人钱起,其集中有诗表明怀素为其外甥;而《全唐诗·怀素小传》却说怀素是玄奘法师的弟子。据陈垣《释氏疑年录》,玄奘卒于唐高宗麟德初年,下逋大历年间已为百余春秋,《全唐诗》此说显然有问题。至于怀素的姓氏、里贯等,更是众说纷纭。因此,对怀素生平中的上述诸问题,作一番认真梳理与甄别的工作,还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玄奘研究》和玄奘研究蒙原通观中国历史,佛教僧人中最为人们纪念和敬仰的,当推法显、鉴真和玄奘,而玄奘又独占鳌头,有关他的书也最多。最近,在玄奘的故乡,河南大学出版社又出版了由河南大学马佩教授主编,张德宗教授副主编的《玄奘研究》(中华社科基金项目)一书...  相似文献   

3.
《大唐西域记》成书于贞观二十年,由玄奘口述、弟子辨机撰写成书,记述了玄奘西行求法的所见所闻。由于其特殊的语体形式(即有对国家部分的客观记述,又有对传说部分的生动描写),它为我们研究唐初时期的语言提供了丰富的语料。本文以《大唐西域记》中的第一人称代词为研究对象,从称数和句法功能两个方面,通过定量定性对其进行分析,以揭示《大唐西域记》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4.
流传至今的鉴真传记有三部,即<大唐传戒师僧名记大和上鉴真传>、<延历僧录·高僧沙门释鉴真传>和<唐大和上东征传>.随鉴真来日的弟子唐僧思托直接或间接参与了此三部传记的撰述.对这三部鉴真传记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其典故出处以及"类聚编纂"、"摘录"的编纂手法,都与长安西明寺僧道宣等人撰写的玄奘传记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隋唐为我国佛教繁荣兴盛时期,其兴盛的原因之一,乃与隋唐两代帝王对佛教的优容、扶持的态度有关。隋唐两代帝王,大都对佛教给予礼遇。不过,在不同的阶段或不同的帝王统治时期,帝王对佛教的态度并不尽一致。唐武德、贞观时,曾对佛寺与僧人数量严格控制,沙汰冒滥,即为一例。道宣《续高僧传》卷二十五《唐京师胜光寺慧乘传》载:“唐皇御历,武德四年,扫定东夏,有敕伪乱地僧,是非难识,州别一寺,留三十僧,余者从俗。”这种政策,可能延续至贞观初,同书同卷《唐京师大总持寺释智实传》亦载云:“贞观元年,敕遣治书侍御史杜正伦检校佛法,清肃非滥。”…  相似文献   

6.
佛僧以"大丈夫"自许,侠义精神,渊源有自。佛法具有两面相:一是"菩萨低眉",有其慈祥、柔和的一面,目的在于劝化众生;二是"金刚怒目",有其刚的一面,目的在于震慑众魔。至明清两代,僧人之尚气,以及"鏖僧"的风行;僧人之尚武、从军,以及由此而形成独特的"僧兵"与少林武术;僧人成为血性男子,行侠仗义,以及侠僧的普遍出现,无不证明,以佛教世俗化为前奏,在佛僧群体中已经形成一股"崇武尚侠"之风。明清僧侠亦有两分的迹象:一方面,僧人恩怨分明,行侠仗义,这是侠之小者;另一方面,每当国家多事之时,僧人挺身而出,视"王事"为"佛事",这是侠之大者。  相似文献   

7.
有学者指出,大藏经中署名为鸠摩罗什译的《大明咒经》是依据鸠摩罗什所译经典及其他资料抄集的抄经,而所谓玄奘翻译的《般若心经》是中国人编撰的伪经.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可知,玄奘在赴印度前得到的《般若心经》,可能就是署名为鸠摩罗什译的《大明咒经》的早期形态.玄奘将该经带到印度,翻为梵文,即其后流传的《梵语心经》的最初流传本.玄奘回国后又把《梵语心经》译为汉文,即现在大家习知的《般若心经》.现存《梵语心经》写本中,尚有经不空润色者.此外,印度僧人又在玄奘本《梵语心经》的基础上编辑成的三分具足的《般若心经》,该经回流中国,先后为法月(先后两译)、般若共利言、法成、施护等人译为汉文.《般若心经》是“佛教发展中的文化汇流”的又一例证.  相似文献   

8.
公元十四世纪末叶,正值中国元、明两朝鼎革之际,日本南北朝幕府武士争雄之秋,一批日本僧人作为使者来到中国,明朝政府将他们安置在川、陕与云南,终洪武之世未能建立正式的中日邦交。在此时期旅居云南的日本僧人其名可考者,有:鉴机先、天祥、大用、宗泐、演此宗、镜中照、斗南、桂隐、昙演、如瑶等,而昆明五华寺僧宗戒、西山僧石隐、大理感通寺僧南江等疑亦为日僧。他们中有的是“发云南守御”,有的是“南窜客”,有的也可能是“游方”僧。他们是见于历史记载中的首批旅滇的日本人,有的就长期流寓云南而“云归滇海”了,故嘉靖《大理府志》、万历《云南通志》的《古迹》中载有“日本四僧  相似文献   

9.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浙江义乌县人。为徐敬业檄讨武则天失败后,他的下落,传说不一。或云被害;或云自尽;或云出家为僧不知所终。第以出家为僧一说较为普遍。从《潜阳唐夏骆氏宗谱》(以下简称《宗谱》)的记载来看,骆宾王是出家为僧后终老於潜的。  相似文献   

10.
王昌龄的诗歌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昌龄是唐代杰出诗人,其诗论有《诗格》。《新唐书·艺文志》载王昌龄《诗格》二卷,《崇文总目》同。《直斋书录解题》载为《诗格》一卷、《诗中密旨》?卷,当即是《诗格》二卷分为二书。今存北宋末期蔡传所编的《吟窗杂录》,已收入《诗格》、《诗中密旨》,以后明代胡文焕的《格致丛书》、清代顾龙振的《诗学指南》均曾收录。《四库提要》曾斥王氏此书系出后人依托(见诗文评类司空图《诗品》、《吟窗杂录》两条)。按日本入唐僧人遍照金刚所编《文镜秘府论》自序有云:“沈侯(沈约)、刘善  相似文献   

11.
晚明毛晋大索十余年,终聚得释皎然《杼山集》、释齐己《白莲集》、释贯休《禅月集》,并将三家之诗合刻为《唐三高僧诗集》.毛晋校刻《唐三高僧诗集》在补遗、校勘方面虽屡有疏误,却是此后三家诗集最为流行的版本,不仅为诸多丛书所收录,亦是今人整理三家诗集的重要参校本.毛晋并称三家之诗为"唐三高僧诗",是用最为简明而直接的形式揭示出了中国古代僧诗创作的一种典范,具有较高的批评史价值.  相似文献   

12.
十七、王僧达 王僧达(423—458),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文帝以其早慧,妻以临川王义庆女。 见《宋书》本传。按明远为临川王义庆国臣,僧达为义庆女夫,是二人得以文义相交而颇多赠答之辞。 宋少帝刘义符景平元年(423)生。 《宋书》本传:“于狱赐死,时年三十六。”同书《孝武帝纪》:“(大明二年八  相似文献   

13.
在这篇文章里,准备谈两个问题:一、《孟子》一书在先秦时期散文发展中的地位;二、《孟子》一书的艺术特点。在这两个问题中,以谈第二个问题为主,并且以它为文章的题目。 一 先秦时期,随着社会各方面的进步,我国的散文有了一个很大的发展,而诸子散文在其中占着一个重要的地位。诸子散文的发展,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他人记述某人简单的言行发展到私家专著。《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者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片断。《论语》中虽然也有一些章节描写得较为生动,用人物的对话及  相似文献   

14.
本文叙述玄奘法相唯识学说对日本和朝鲜入唐留学僧的影响及其在日本和朝鲜的传播与发展。玄奘所创法相宗传入日本,成为“奈良六宗”之一。日本法相宗的初传是道昭,二传为智通和智达,三传是智凤、智鸾和智雄,四传为玄。当时,日本法相宗人才辈出,为六宗之教学的核心。唐初,玄奘唯识学说对朝鲜求法僧影响极大,圆测直接从玄奘受学,形成了与窥基之慈恩法系相并列的独具特色的西明法系。西明法系在新罗的传承世系为圆测下传道证,道证再传太贤。至高丽王朝,占主导地位的已是慈恩法系,其代表人物为韶显,他使朝鲜法相宗又重新有了生气  相似文献   

15.
<正> 一、惠崇的生平 惠崇是能诗善画,兼工书法的僧人,他的生平却不为世人所知。他的籍贯就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寿春(今安徽寿县)、建阳(今属福建)和长沙。分别载于陶宗仪《书史会要》卷6、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4、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27。我以为寿春说较可信,僧文莹《玉壶清话》作于元丰元年(1078),比上述三书要  相似文献   

16.
一子贡是孔子称赞的弟子一般人说,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司马迁的《史记》中《仲尼弟子列传》共列名七十七人,并说“受业身通者七十七,皆异能之士也。”司马迁认为孔子弟子中有奇才异能之士七十七人。这七十七人中谁是最杰出的拔尖人物呢?孔子最称赞颜回,但颜回死的早,没有什么成就。孔子死后,子夏教于西河,传授孔子学术,魏文候还以师事之,并咨问国政。《论语》一书中也说孔子弟子中“文学”方面(即学术方面)首推子游、子夏。可是《论语》中孔子对子夏的教导,有两处值得注意:一处是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  相似文献   

17.
《冷斋夜话》和《天厨禁脔》共称引唐五代12位诗僧的14首作品,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这个时期的僧诗及僧人行迹的独特性。因此,以所录僧人的诗集或《全唐诗》为参照,配以《诗话总龟》、《苕溪渔隐丛话》、《诗人玉屑》、《诗林广记》等文献,通过考辨去伪存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阐释佛学与中国文学的内在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有唐一代,文人因科举而逃禅与僧人因科举而还俗屡见不鲜。相对僧人还俗后的坎坷,道士还俗后确多显荣。随着科举考试渐趋激烈,对僧道还俗应举之事,由唐初的“不问僧俗”,而变为宋初的“贡举人内为僧道者,并须禁断”。唐代僧人除了亲自参与科举考试外,还以种种方式影响科举。唐代试经度僧制度深受科举影响,其中有僧人试经得赐明经出身者。  相似文献   

19.
《物不迁论》,是我国姚秦时代佛教思想家僧肇撰写的一篇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哲学论文。据《高僧传》记载,僧肇是京兆长安人,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生于公元三八五年,卒于公元四一四年,仅仅活了三十岁。他幼年时,家道贫寒,在为别人抄书谋生的生涯中,得以遍览经史,精通诸子,尤其对于《老子》庄子之学深有造诣。后来,投于由西域入关的僧人鸠摩罗什门下,协助罗什翻译佛教经典。他与鸠摩罗什坐论佛道,精研义理,师徒之间教学相长;相得益彰。为了摧伏邪见,以显正论,他写了《不真空  相似文献   

20.
《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僧人形象的继承与创新主要表现在:“狂僧”鲁智深僧人形象对前代文学作品和史籍中僧人外表举止描绘的继承与创新,重点展示在“骂佛犹益真修”;“狂侠”鲁智深僧人形象对前代僧人行侠仗义行为描写的继承与创新,重点展示在“替天行道”;在创作手法上借助正衬法和反衬法的运用,使鲁智深形象有特立独行之妙;谶语诗嵌入《水浒传》中,成功地把握了鲁智深一生走向,是小说借助谶语诗塑造人物形象最成功的一笔。这对中国古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创作有其开拓性和创造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