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于《论语》"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一句,历来有不同的解读。汉唐时期大都将其解读为"孝是仁之本",而唐宋时期还出现了"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的文本。朱熹继承二程所谓"为仁以孝弟为本,论性则仁为孝弟之本","仁是性,孝弟是用",明确讲"仁是体,孝弟是用",把仁与孝弟的关系看作体用关系,并由此将该句解读为"所谓孝弟,乃是为仁之本",而不是"孝是仁之本",这些观点在理解仁及其与孝的关系问题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立足于儒家自然人性论,皇侃认为孝具有自然亲爱、利人惠他的特性为仁中最基础、最根本的部分。由行孝推广至行仁,故孝行具有"仁之本"的本质及"百行之本"的地位;其内容不仅包括事亲的行为,也涉及以"孝友为政"的风政教化,将家庭伦理层面的个体行孝与国家伦理层面的忠君思想相结合。因此,皇侃孝道伦理典型反映了南朝玄学流宕、三教盛行氛围中儒学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3.
论孝与仁     
孝和仁是儒家两个核心的德目.孝是德的根本,是教化的开端,孝以“能养”前提,其本质内涵则是爱和敬.儒家的孝道思想,还包涵着一种通过“慎终追远”以追寻人的生命本原的形上学意义.仁是全德之名,是德的总称,是一个关于为人之本和理想人格的概念.行仁,是人最本己的可能性,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忠恕为行仁之方,忠恕工夫所成就的,是人我、外内一体相通的境界.孝与仁两个概念有着内在的关联性:一方面,孝悌为仁之本;同时,孝悌亦必经由忠恕的途径推扩而至于“仁”,才能实现其所本有的道德价值.儒家在强调孝为德之本的同时,在现实层面上又特别注重内外公私领域的区分,这两方面的结合,对中国当代价值体系的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儒家以“孝”为核心的思想观念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积淀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究其原因是来自于人类关于“天人合一”的认知及其深化,来自于人类认识自然对人生存的意义,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并存的意义.“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孔子将人类行为的起点归结为“孝”,其实就为人类寻找到了自身的生存依据,也为社会行为个体处世修行寻找到了重要依据,将“孝”与“礼仪”相结合,以“礼”为载体,用“礼”的外在形式来体现“孝”的思想内容,这不仅符合人自身的生长需要,更反映出儒家教化成人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5.
题记:点一盏心灯,让我们在照亮自己的同时,也照亮别人。孝,在古代社会,是人伦之本,也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古人云:“百行孝为先”,又云:“五刑归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什么叫“孝”?古人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第一是“尊亲”。意思是说,要使  相似文献   

6.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被儒家视为"进德修业之本"、"立人之道"和"立政之本".中国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诚信的道德教育,把诚信看作是人之为人的道德标准和做人的基本要求,是每个人都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探讨诚信道德的历史文化渊源,对于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儒家的“孝”,内容庞杂,良莠杂糅。批判地继承传统“孝道”,对克服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做不到‘孝’字,那麽怎麽谈得上对事业、对社会、对国家和民族尽责尽职?”这是重庆双桥区委书记王立民常讲的一句话。“孝”字刻在心尖上,他将“孝”字的内涵阐释得更生动,更完美,更感人——倾其家产为父亲治病,用心灵感悟父亲,用诗文怀想父亲,用工作告慰父亲……,孝为德之本,大德感动天地,他的孝道在巴山渝水间被广为传颂,感动、影响着许许多多的人。  相似文献   

9.
春秋之世,传统的以崇拜祖先为主的“孝死”观念逐渐淡漠了,代之而起的是对在世父母的“孝生”观念,孔子顺应了时代的变化,赋予了西周传统孝道观念以新的内容。首先,孔子将西周孝道从宗法教条中解放出来,转变为个人品德修养的最根本内容。其次,孔子的孝道思想是双向的,就是不仅子要孝,而且父也要慈,这正体现了春秋时期伦理思想的特点:相对性、平等性。第三,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的命题,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基础及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的《孝经》,紧紧围绕“以孝治天下”这一思想,将孝分为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和庶人之孝五等,强调“以孝事君则忠”,“移孝作忠”成为统治者“以孝治天下”的基本策略。今天对其孝道观在价值和内容上应作批判性继承,一是在价值上已经不具有首孝和泛孝的地位,二是在内容上“以孝治天下”的观念已然被摒弃。对于现代家庭伦理建设,其孝道观仍具有一定合理的可继承的内容,如养亲敬亲、耀祖显亲和谏亲。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于孔子仁学作了多角度审视。从仁学的提出看仁 ,它是为了恢复周礼 ,作为礼的理论基础而出现的 ;从孝的层面看仁 ,“孝悌”是“为仁之本” ;从实现仁的方法 ,即忠恕之道看仁 ,它包含了道德上的人格平等和尊严等内容 ;从天地万物一体看仁 ,以生为仁 ,是儒家天人关系论说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义利”是中国古代儒家一直强调的问题,它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笔者认为,儒家“义利”观是精华与糟粕并存,它的影响与作用是双重的。在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辩证分析的方法,认识其思想内涵,扬弃其消极影响,继承并弘扬其积极因素,以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儒家“义利”观的基本倾向是重义轻利,尚义贬利。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影响中国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几千年。他把知义还是知利、重义还是重利.看作衡量人的品德高下…  相似文献   

13.
儒家诚信的内容及其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把诚信看作人生之本,甚至立国治国之本。虽无这方面的专著,但几千年传承中,散见于历代思想家的论述真可谓汗牛充栋,形成了独特的内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深刻的思想和宝贵的智慧,对今天克服欺诈之类的恶信,重塑诚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丰富经验和宝贵的思想文化资源。儒家的诚信其中固然有其难以超越的历史局限,但在现代化进程中经过改造,能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当今之乱象,社会已形成共识,其主要原因在于近200年来对传统文化的疏忽和破坏。都大声疾呼要恢复传统教育和圣贤教育,能有这样的共识是中国乏幸、民族之幸,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当前最紧迫的应从何处入手?应从中国文化的根入手,但是根又是什么呢?古大德早就告诉我们了,中国文化的根是孝。《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①当前,学习和落实中国的传统孝道思想对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宋代孝文化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孝文化作为儒家政治文化的伦理根基 ,其本质核心是“孝治” ,即以孝治国安民。宋统治者推崇孝道教化 ,奉行尊老国策 ,旌表孝德孝行 ,并通过制订缜密完备的法律条文遏制、打击各种不孝犯罪以及在官场人事制度中以孝悌品行举人选官、黜陟迁转官吏等等 ,都是“孝治”施政的具体实践内容。宋统治者大力推行“孝治”的结果 ,不仅形成了宋代民间社会讲孝行孝的浓厚气氛 ,而且把中国古代孝道文化的发展 ,推向了明清时代的鼎盛高峰  相似文献   

16.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的含义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以<论语>为主要文本,把关于"孝"的记述加以系统的贯穿,会发现孔子用"敬"和"仁"对"孝"的内涵进行提升,既把"孝"收束为内心的"敬",又把"孝"散发为外在的忠、友、信."礼"只是"孝"的外在表现,"仁"才是"孝"之本."孝"中的"敬"之说以及"孝,人之本与"是理解孔子的"孝"的关键."孝"的现代价值不在于养老,而在于子女对父母的情感关怀.  相似文献   

17.
“兵民是胜利之本”是毛泽东在《论持久战》提出的科学命题,意即军队与民众的紧密团结、相互支持是克敌制胜的最根本因素;“兵民是胜利之本”命题的提出有其背景和根据,也有其实现途径.在当前,“兵民是胜利之本”命题对于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说"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作为一种伦理道德观念 ,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社会基础。“汉以孝治天下” ,在家国同构一体的封建社会中实际是移孝作忠。这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的一大特色。“孝”的内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但其基本内涵仍不外“养”和“敬”二字。这应是传统的“孝”中属于精华的内容。在传统的“孝”中也掺杂有不少的封建性糟粕 ,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愚孝 ,也是“孝”的畸形发展。“孝”在中国有几千年的传统 ,我们对它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封建遗孽而加以全盘否定。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 ,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 ,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结合现实 ,既要大力发扬其中养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又要强化法律对不孝的制约。这对于增强现代家庭凝聚力 ,促进社会和国家的稳定 ;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进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孝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孝文化可以说是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伦理信条,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社会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今天,面对社会转型期频发的社会问题,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传统的孝文化有科学的认识,发掘其时代的价值和意义,充分发挥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馥碧萱 《社区》2014,(32):55-55
2014年9月28日,时值孔子诞辰2665周年纪念日,在北京万寿公圃举行了一场“众人齐声诵孝经”的活动。“仲尼居,曾子侍。子日:‘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日:‘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日:‘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