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法观念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基础上形成的 ,是市民社会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思想文化保障。我国国民历来欠缺民法观念。对此应首先重视和强化民法 (私法 )的立法工作 ,其次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化是提高国民民法观念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民法的社会本位立法简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 0世纪初 ,世界范围之内的民法 ,在支柱性原则方面发生了一定变化 ,具有注重社会利益保护的发展趋势。受其影响 ,中国民法在近代化的过程中 ,实行社会本位的立法原则。这一原则 ,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形似神异 ,是超前法律移植的结果 ,对中国民法基本理念的孕育和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3.
法律移植与法律文化--以民法典制订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洲和亚洲的民法移植过程表明,移植国的法律文化对于所移植的民法体系最初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排斥,但其自身也会受到影响,进而接纳这一法律体系。中国传统的礼法文化与西方民法固然有冲突之处,但其自身也在演变,民法典的移植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4.
民法文化是法律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产生于市民社会的基础之上,并且随着市民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其内涵。民法文化的核心是立足于市民的权利文化,这种权利文化既是人类社会本质性的要求,也是市民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同时,民法文化也是一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伦理文化,并且任何一种民法文化都深深刻有一定程度的民族性和时代特征。正是在这一社会经济文化的基础上,民法文化的多元性得以形成、发展。  相似文献   

5.
民法文化显然属于法律文化的范畴,但概念不一,内容不定,或只指民法思想领域的文化成果,或还包括外化为物质的成果,或只指现存的文化形态,或还含有历史上的内容。本文所称民法文化,主要指属于思想领域的民法理念,也包含人类对民法的认知、情感、态度等。民法文化是可变的,从历史纵向上看,民法文化是有一定的文化沉淀,这是民法文化的精华部分;从横向上看,民法文化可以吸收借鉴。本文基于此,对大陆法系有生命力的民法文化理念及我国现有的能融于民法文化的因素进行阐述,以窥民法文化对我国制定民法典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民法解释的民法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民法解释过分追求如何“解释”却忽视了“民法”二字。民法解释应从民法本身最基本的价值出发,并以此为解释的根本规则。民法基本原则是民法本身本质价值的集中体现,界定民法基本原则的内涵和外延并处理好其内部潜在的效力冲突是确立合理的民法解释规则的必要前提。强调民法解释的民法性,以民法的本体价值指导民法解释,使其它技术性解释方法能在民法的价值范围内充分发挥作用,在准确解释的基础上合理地裁判案件,通过个案的公正坚定人们的法律信仰,展示法律的生命力,加快我们的法治步伐。  相似文献   

7.
传统民法在中国古代法制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原因之一是小商品经济被抑制。本文着重论证了小商品经济在古代社会中所处的状况、被抑制的原因及具体表现,旨在揭示小商品经济的劣势地位对传统民法所造成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单独的民法典,但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规范却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散见于各种法律渊源之中。中国传统民法渊源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及特点。  相似文献   

9.
法典化:我国民法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市场经济、民法建设和法律传统的要求等三方面论证我国民法法典化的必要性,并在比较研究大陆法系法典法与英美法系判例法基础上提出:我国民法发展只能是法典法而非判例法。  相似文献   

10.
近代立法者以民法思维构建传统商法体系,这为传统商法与民法之间的融合创造了前提条件。民法商法化促使商法规范逐渐替换相应的民法规范,为民法带来活力,同时也使自己面临消解命运。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面商化使得民法展现其适应性品格,从传统民法向现代民法进行转变。企业家和律师为营业所设计出来的交易模型难以为民法和传统商法所规范,而围绕这些交易模型成长起来的新商法规则体系被称为现代商法。传统商法与民法的逐渐趋同,以及现代商法在交易模型基础上的不断发展,可以说是未来商法实践与商法学研究需要面对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1.
论从抽象人格到具体人格及其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民法根基于商品经济,秉承斯多葛哲学以来的理性传统,历经近代人文主义思潮和启蒙思想的启迪,确立了抽象平等的法律人格。但进入20世纪以后,垄断加剧、社会动荡、各种不平等加剧,保护弱势群体成为一大法律问题,遂出现近代民法抽象人格向现代民法具体人格的转变思潮。然而,在作为"宪法"地位的民法典中不能用具体人格代替抽象人格,抽象人格仍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随着保护弱者地位的法律的增多,社会法逐渐形成,由此形成了具体人格根基的土壤。这一方面显示了民法发展的现代化,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法律从二元法律结构向三元法律结构发展的精细化过程。在这一发展变化过程中,人更加受到关怀,人的尊严更加受到尊重。  相似文献   

12.
《德国民法典》立法模式的根本特点是按总则分则结构编排民法典。民法总则是对各分则共通事项的规定。作为违反民事义务的法律后果的民事责任在各分则部分都会存在,即使将侵权责任独立成编,也有必要将侵权责任与债务不履行责任的共通事项再抽象出来置于总则中。民法的各项制度是以民事法律关系构建的,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事权利、民事义务和民事责任结合而成的,从"权利——义务——责任"的逻辑关系上,民事责任应为民法总则的内容。制定民法总则应以《民法通则》为基础,在总则中规定民事责任符合我国已形成的立法传统。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同一历史时期东西方所处地理位置、政治统治、经济特点、文化传统习惯之比较,认为:中国古代以农为主,重农抑商,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统治地位,商品经济落后,是民法不发达的主要原因,加之统治者在立法上重刑轻民,文化上独尊儒术,压抑了民众的民事权利,在法律适用上,封建的家族家规同国法并行,在调整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面起到了替代民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观察传统中国的基层社会,可以发现其在相当程度上的自治能力,以及一定意义上的"民法生态"。从形式上看,这得益于传统社会的各类契约制度规范,比如"公法"性质的"社会契约"和"私法"性质的"合同契约"。而深究起来,这种"公法"与"私约"背后则是一种契约文化的力量。通过对传统中国的契约文化研究,用大写意的笔法勾勒出传统社会契约文化之轮廓,再借助法律史学的方法对传统史料进行现代法治意义上的解读,最终可以清晰地看到:传统中国的基层社会并非一盘散沙,民众对于权利话语也非简单地排斥。相反,此种社会自有其相互缔约形成的公共秩序,普通百姓在私约的订立和维护中也日益形成一种中国式的民法生态。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立法机关移植大陆法系民法体例制定中国民法典,传统民事制度面临三种遭遇,一是通过独立保留原有制度的方式嵌入到新的民法体系中;二是以西方民法理论重述原有制度的内容,将传统制度重新界定后纳入民法典体系;三是不再作为正式的法律制度而成为民法典之外的民间习惯。这种以不同方式赶搭法典化班车的"搭车模式",是中西民事制度差异及法律移植过程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导致的。在民国基层仍讲求化解纠纷的实用主义司法程序中,不同类型的传统民事制度在基层诉讼中也就表现出不同的法律实践样貌。  相似文献   

16.
“法律行为”是我国《民法典》总则编中重要的核心概念和制度设计.传统大陆法系背景下的“法律行为”理论及制度旨在充分尊重个人的意思自治,而苏联民法的“法律行为”则主要体现为国家公权力对私人领域进行全面干预的工具.20世纪50年代,我国民法理论及民事立法全面继受了苏联“法律行为”理论.我国民法研究及《民法典》编纂经历波折,总的趋势和正确的方向就是不断消除苏联民法的消极影响,结合中国历史传统和具体国情,积极回应司法实践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回归传统民法私法自治的精神实质并进行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17.
民法在法律体系中处于基本法的地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法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并已经成为保障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人民权利的重要法律。但是由于受到了历史的局限,现行民法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面临一定的挑战。只有出台民法典,我国民法才能真正得到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应通过发展市场经济来实现。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民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主要以民法为保障。完善我国民法制度,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法律保障主要体现在:完善市场经济主体法律制度,保障市场经济主体平等的法律地位和合法权益;完善物权法律制度,为辽宁市场经济发展中财产归属和利用提供法律保障;完善合同法律制度,为辽宁经济振兴中的商品流转提供基本法律形式;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推进辽宁经济振兴中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9.
民俗与民法     
民俗指民众的风俗习惯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民俗是从世代相传的经验中发展起来的 ,民法的源头在于民俗。民俗直接影响着民法的产生与发展、内容与形式 ,是民法的精神依归。民法取代民俗 ,其根本动因归属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此外 ,民法的产生还受到民族矛盾、文化矛盾等多种综合矛盾的作用 ,是民俗无力驾驭、控制调节社会矛盾的结果。对利益冲突的调和 ,民法比民俗更具确定性和可操作性。民俗是一种历久弥经的文化积淀 ,它产生于遥远的古代 ,绵延于现代文明社会 ,今天 ,它仍不失为研究民法时不可忽视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从这独特的视角可以揭示民法的起源、本意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民俗指民众的风俗习惯,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民俗是从世代相传的经验中发展起来的,民法的源头在于民俗。民俗直接影响着民法的产生与发展、内容与形式,是民法的精神依归。民法取代民俗,其根本动因归属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此外,民法的产生还受到民族矛盾、文化矛盾等多种综合矛盾的作用,是民俗无力驾驭、控制调节社会矛盾的结果。对利益冲突的调和,民法比民俗更具确定性和可操作性。民俗是一种历久弥经的文化积淀,它产生于遥远的古代,绵延于现代文明社会,今天,它仍不失为研究民法时不可忽视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从这独特的视角可以揭示民法的起源、本意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