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追赶型经济决定了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特性是政府主导,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在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经济增长效益和质量;转轨型经济决定了我国宏观调控的兼容性和市场化取向,决定了我国主流宏观经济政策的改变,同时也给我国的宏观调控带来巨大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了我国宏观调控的性质是在保证市场效率的基础上,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2.
理性预期革命在当代经济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理性预期为基础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已成为当代宏观经济学的主流。本文从理性预期的视角探讨公众的理性预期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并结合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实践,分析理性预期条件下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从而使我们更好地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真正理解和把握经济运行机制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经济的总体形势是投资拉动、消费跟进、外需萎缩.由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处于负增长,投资和消费增长面临极大的压力.我国经济正夹在国内刺激计划和外需严重不足之间,今后将经济向上拉的力量会继续增强,经济已经走向回暖,这种回暖主要是内生型的.虽然我国经济增长已经进入上升通道,但经济运行中暴露出的几个问题需要给予足够重视.因此,必须对既有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4.
按照现代的观点 ,宏观经济波动可用经济冲击的动态影响来解释。经济冲击作用在经济系统变量上 ,其效果在经济特征变量上体现出来 ,并具有不同形式的传导机制。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把经济冲击划分为 :确定性冲击和随机冲击 ;持久冲击和暂时冲击 ;整体冲击和单独冲击 ;名义冲击和实际冲击 ;内生冲击和外生冲击 ,等等。现代各宏观经济学派均以经济冲击为各自经济周期理论的出发点和研究的核心目标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煤炭经济,尤其是煤炭价格呈现出一种周期性的波动,客观上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本文在回顾总结全国煤炭经济周期性波动轨迹及其变动规律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影响煤炭价格波动的内因和外因,最后提出了通过反价格周期调节以确保煤炭行业平稳发展的框架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 5 4年来的经济发展历史 ,从某种意义上讲 ,就是一部宏观经济调控的历史。本文主要从制度变迁角度 ,对中国 5 4年来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进行了回顾与反思 ,最后就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未来取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与传统宏观经济学不同的划分短期和长期的标准,以及不同于短期宏观调控的长期宏观调控概念,认为长期宏观调控目标应当包括长期经济增长目标、长期产业结构优化和协调目标、长期内缩小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目标。针对缩小“两个差距”的目标,探讨了发展经济学中的平衡发展理论和不平衡发展理论,主张将不平衡发展分为“突进式不平衡发展”和“补偿式不平衡发展”,现阶段在我国应实行“补偿式不平衡发展”模式,以实现平衡发展目标。指出我国存在两个“人多地少”,应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划分为“固定性转移”和“流动性转移”。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能力的增强,科技理性不断膨胀、价值理性与人文理性日益萎缩,科技理性的片面发展暴露出自身的合理性限度。因此,应当给予科技理性以必要的"生态"补充,寻求"生态理性"的道德合法性,使"科技理性"与"生态理性"在人的发展中、在生态伦理道德教育中以及在真、善、美的生态伦理实践中保持适度的张力,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李萍 《天府新论》1997,(5):18-23
在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体制之后,中国与其它市场经济国家一样,面临着一个基本的经济学选择:在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调节者的市场或政府之间进行选择。[1]。而作出理性选择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探寻市场调节怀政府干预最佳耦合的过程。一、市场优势假说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内在的运行过程,实现着社会资源配置的任务。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本手段是价格。各种资源和商品相对价格的高低,既反映出它们各自相对稀缺的程度或供求状况,也反映出具有明确产权的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得失乃至利益损益程度。一般来说,某种资源愈稀缺,其价…  相似文献   

10.
中美宏观经济波动周期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采取HP滤波、ARMA模型及R/S分析来研究相关数据,发现中国宏观经济和美国宏观经济波动均存在平均长度不同的非周期循环,就平均周期长度而言,前者属于基钦周期,后者属于裘格拉周期,而且中国宏观经济开始转入裘格拉周期;其次,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Hurst指数小于美国宏观经济波动的Hurst指数,且二者均大于0·5,说明它们都具有状态持续性,而从总体看,美国宏观经济比中国宏观经济更加持续、稳定;另外,就波动周期的形成原因而言,二者波动周期的形成机制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的宏观运行机制,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高度地概括为要逐步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国家对市场的调节,除了中央政府以外,地方政府是否有所作为?怎样有所作为?进而言之,在新的经济运行机制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要不要进行分级调控?怎样进行分级调控?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它涉及到中央和地方、集权和分权的关系问题,必须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的调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以“统”字当头的直接控制方式基本瓦解,新的间接调控体系正在形成,“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总体上是成功的”。但由于人们缺乏及时选择和综合运用经济杠杆等间接调控手段的经验,曾一度出现价格和信贷杠杆失控的现  相似文献   

13.
由吉林大学商学院院长、985工程建设项目中国经济预测与国家经济风险管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金全教授投标的《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态势与宏观经济调  相似文献   

14.
中国政府对国民经济所进行的三次较大的宏观调控,均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目前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扩张政策之应对当经济增长波动和有效需求不足,故这一政策措施不可能持续过长。“十五”期间,财政货币政策取向和调控方针应紧紧围绕同期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实际,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15.
货币流通速度与宏观经济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学界几乎一致认为,商业银行系统通过其业务能创造货币。本文却有力证明:银行创造存款并没有创造货币,银行消灭存款也没有消灭货币,银行创造存款又消灭存款这种业务活动及其调整的真正作用,是加快或改变货币的流通速度。因此,货币流通速度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远远超过以往对它的评价,必须重新进行研究和认识,这对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社会需求和社会供给的经济总量平衡、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这三方面分析了我国当前宏观调控需要解决的问题,强调了政府调控经济的渠道中制定经济发展规划、经济杠杆与强制手段相结合以及加强咨询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完善宏观经济调控的根本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2003年开始的本次宏观经济调控引发了极大的争论,本文追本溯源,分析了导致本次宏观经济过热的因素,最终得出结论,虽然市场力量在其中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地方政府部门为了提高城市档次、扩张城市规模而带动的投资需求才是导致本次宏观经济过热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后曾经出现过的四次宏观经济过热现象,分析结果表明,政府部门的推动力量是导致历次宏观经济过热的最主要原因。文章由此得出结论,要想完善宏观经济调控,根本在于让政府部门退出具体的微观经营活动。  相似文献   

18.
人类元文化本是同源同构的 ,尔后分流为若干支脉 ,其中的精神意识分流为欧洲的理性意识与中国的儒释道 (包括新儒学 )等两大支脉 ,追本溯源 ,基质雷同 ,形态各异。 2 0与 2 1世纪之交的新理性精神源于前理性意识 ,却富有现代特性 ,由历史出线的时域流变因、同构异态的理念文质因与本体学理的三维结构因等三条因果链建构而成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特征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宏观维度看,随着宏观调控经验的积累,“民主集中制”基础上的政府决策模式使得经济调控的时机、力度和节奏不断改善;从中观维度看,产业升级通过提振经济短板来消除经济短缺现象,而国家创新系统则使得“中国制造”具有较强的市场支配力量;从微观维度看,财政分权和新型国有经济体系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提高了地方政府的相机抉择能力,防止了经济的过度收缩.  相似文献   

20.
在改革深入发展过程中,经济生活中发生了一些突出问题和失控现象,主要是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过多,通货膨胀加剧,物价上涨过猛,经济秩序混乱,经济结构扭曲,经济效益不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宏观经济调控不完善、不配套、跟不上。这同我们对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运行的特点和规律还缺乏深刻认识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对宏观经济调控问题进行探讨.一、宏观经济调控与体制转换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