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我实现的悲剧牲——《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的主人公.许多评论者都强调了他的野心和虚伪,把他看作"野心家"和"伪君子".其实,于连的性格始终交织着良知与野心、热情与虚伪、真诚与作假的矛盾.他出身平民,为了争取幸福生活,努力实现出人头地的目标,但最后以失败告终.他的毁灭不仅有外在的因素,内在思想上的因素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阿德勒认为,人对优越的渴望起因于自卑感及对自卑感的平衡与超越,这种超越成为一个人力求获得承认和优越感的基本动力。运用个体心理学理论剖析于连的心理机制,可发现他的性格特征和行为范式都与其内心的自卑感和超越意识有关,正是在对自卑的不断超越过程中,于连的自我价值得到张扬,展现出耀眼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3.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分析<红与黑>中于连悲剧的成因及其背后的心理动力机制,阐述于连个体人格在理想之我和真实之我的冲撞下的扭曲和对其外在行为的影响,说明真实存在是人格健全的标志.人格的自我健全的先决条件是个体的自然天性能够自觉地摆脱外在的奴役,表露真实自我,实现精神层面上的自由.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于连和高加林人物性格的比较分析,从他们面对生活和命运的抗争,爱情和理想的冲突,自我实现与自我丧失的冲突中,看到他们性格中的二重性,即善良与虚伪,自尊与自卑、反抗与妥协。于连的性格表现为“以人为梯的独登高者”型,而高加林的性格则表现为“以己为梯的合登高者”型。同时,于连的奋斗目标是“英雄”,而高加林的奋斗目标是城里的脑力劳动者。于连是主动的追求爱情,高加林则是被动的接受爱情,他们对待爱情的态度不同,造成情感体验的差异。高加林对待爱情是认真的,对性是大胆的。而于连对待爱是随意的,对性事大胆的。  相似文献   

5.
《红与黑》和《俊友》从表面上看似乎都是写男女秘事的言情小说,实质上都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红与黑》中的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个人奋斗的一种典型,“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他的悲剧是一个出身贫贱的人在贵族复辟时代无以发挥才能、不能实现理想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俊友》中的杜洛阿是一个十足的流氓和恶棍的典型。他不学无术,纯粹靠投机钻营来生活。他是集一切贪婪无耻、卑鄙下流之大成的资产阶级流氓和恶棍的化身,是社会腐败和罪恶的果实。  相似文献   

6.
在小说《红与黑》中,主人公于连被判死刑后坚持不再上诉,其中的原因除了有他看透上流社会本质,又出于自尊而拒绝向他们乞求宽恕外,根本的原因则在于其一直具有追求被关爱、被尊重及渴望绝对自由和安全的心理需求。文章就从心理学角度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文章围绕于连一生反抗的行为轨迹,从纵向发展上,划分为激情、虚伪、沉静、超然等四个侧面予以剖析,再现了19世纪法国王政复辟时期的黑暗和丑恶.  相似文献   

8.
于连·索黑尔是小说《红与黑》中的核心人物,也是欧洲文学史上塑造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长期以来,世人对他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本文仪就这个论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一)人们对待于连,正如对待司汤达一样,有一个由“冷”到“热”的过程.《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原名亨利·贝尔,1783—1842)生前文名寂寞,他的小说没有得到文坛的重视和公允的评价,只有巴尔扎克器重地,专门写了一篇《贝尔先生  相似文献   

9.
《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他在创作《红与黑》时,把自己对封建贵族及王权的憎恨、对启蒙思想的热爱及对拿破仑的极度崇拜毫不掩饰地投射到了其作品主人公于连身上。本文运用文献对比、理论分析方法,通过对司汤达的政治观念在《红与黑》中的投射的研究,更深入地理解这部文学巨著中鲜明的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合理发展及反映的历史时代。  相似文献   

10.
《红与黑》爱情描写特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 ,通过主人公于连与两个女人之间的爱情描写 ,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后王政复辟时期整整一代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憧憬、追求、奋斗、苦闷 ,从中可以看到当时法国的整个社会风貌 ,也揭露和鞭挞了查理十世的黑暗统治。《红与黑》不愧为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力作  相似文献   

11.
司汤达的<论<红与黑>>,揭示了小说的写作初衷和主题,阐述了小说的原型,并言简意赅地点明了小说艺术上的独特之处,就是它的现实主义性质.使其在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2.
对于《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 ,在文学界有种种评说。本文从当时法国的时代背景出发 ,探讨其性格与品质 ,并分析了性格形成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红与黑》是一部有强烈倾向的政治小说,小说通过主人公于连短短一生的悲剧遭遇以及他跟敌对上层阶级进行的顽强战斗,全面揭露了复辟王朝的反动、黑暗,深入描写了自由学和保后党势力之间所展开的剧烈斗争。于连短短的一生经历说明,贵州社会不允许像于连这样一个平民出身的青年挤身于上层社会的行列,于连的失败,不仅表现在他的希望的破灭,更重要的表现在他人格的自我歪曲和对自己信念的背叛。虽然他献出了昂贵代价,仍逃不脱被编译阶级毁灭的命运,这就使于连的悲剧具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法国大作家司汤达的批判现实主义力作《红与黑》中的于连与中国当代作家路遥的《人生》中的高加林虽处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在历史文化和时空背景上有着巨大的差异,但他们都是出身于底层的敢于同命运和社会抗争的知识青年,他们的人生道路与悲剧结局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是属于两个不同时代的悲剧英雄。  相似文献   

15.
运用叙事学、心理学理论考察《红与黑》中的心理分析手法 ,认为《红与黑》心理分析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小说的视角模式 ,从而将外部描写心灵化 ;二是主要运用独白手法展现人物剧烈的内心冲突 ;三是揭示了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层动因等  相似文献   

16.
<红与黑>被公认为司汤达长篇小说中的代表作.但它在面世之初,却遭到了不折不扣的冷遇.然而,时间对作家和作品的评判是最公正的,19世纪60年代以来,在法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司汤达逐渐赢得了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司汤达因在《红与黑》中表现出的卓越的心理描写天才,被评论家称为"现代小说之父"。现实主义作家都强调细节的真实,而司汤达着重刻画的不是客观环境,而是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致和逼真,他以惊人的艺术直觉和卓越的审美超前性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了一场"静悄悄"的艺术革新,并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  相似文献   

18.
对司汤达的经典之作《红与黑》的评析历来停留在社会层面,该运用法国著名哲学家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小说的欲望主体进行分析。认为小说主人公在镜像阶段形成的理想自我与被动的自恋欲望造成了他人格的分裂、异化与斗争;欲望主体的缺失使之发现真正的欲望对象永远无法企及,是人类存在本身所固有的缺失;欲望主体徘徊在想象界和象征界之间,在欲望主体的追求中,始终有一个客观化了的他者在注视着所谓的责任与事业。这是主人公走向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主人公于连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格尊严、宗教观念、精神追求、生活经历、俄狄浦斯情结、个性气质以及梦想构成了作品的动人情节。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来分析文本,透视出司汤达本人的俄狄浦斯情结及浪漫情怀是形成于连情感取向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司汤达的《红与黑》以王政复辟时期为背景,主要反映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与封建势力的联系和斗争,也反映了贵族、资产阶级、教会和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联系和冲突,突出表现了作家本人启蒙思想在作品主人公于连对憎恨封建教会的无神论思想及崇尚自由等方面的投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