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研究高等教育学理论,既探究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又探讨高等教育发展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这样才可称得上系统全面的研究。田建国的《高等教育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第1版;以下所引该书内容,只注页码)就是围绕着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的。他把微观高等教育与宏观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纵向结构与横向结构,高等教育内部规律与外部规律三个分别结合起来,考察高等教育理论问题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使得他的研究不仅有学术理论性,还是现实服务性。高等教育要获得长足发展,必须根据社会实际需要,优化高等教育的布局与专业、层次结构,提高高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大众化宏观变革和发展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是建立在高等教育实践基础上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探索和总结,它可分为宏观方面的变革与发展规律和微观方面的变革与发展规律两部分。本文就高等教育大众化从量的增长发展规律、质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量的增长与质的转变的规律性联系三个方面的宏观变革理论问题进行一些定量化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鉴于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着学校规模小、非教学人员过多、专业重复设置、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本着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需要对我省高等院校进行微观与宏观两方面的调整:微观上,优化专业、系、校规模;宏观上,对高等教育结构进行调整.抓住体制改革这一环节,使学校管理科学化,以保证调整效果.  相似文献   

4.
周文杰  周红路 《理论界》2009,(12):186-187
高等教育学作为科学必须“循证”,遵循脑科学研究实证,按照规律办事;同时又是哲学,必须“寻根”,追寻中国哲学的思想根源,汲取精神力量,“循证”与“寻根”揭示了高等教育新理念,呈现了高等教育的真谛。  相似文献   

5.
探索者的足迹——《高等教育工作论稿》读后侯书良在中国新时期高等教育学领域中,田建国是一位孜孜不倦的探索者。如果说《创造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的出版代表了田建国“第一次创业”的足迹,那么,可以说由山东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56万字《高等教育工作论稿》的...  相似文献   

6.
潘懋元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他在高等教育这一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已经四十多个春秋,尤其是为我国高等教育学这一新学科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五十年代,潘教授和教研室的同志们在厦门大学第一次开出了“高等教育学”这门课;1957年,他们试编了我国第一本《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1978年,他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该所是第一个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1984年,他所主编的我国第一部研究高等教育理论的专著《高等教育学》(上下册)填补了  相似文献   

7.
<正>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回顾改革的进程,笔者认为已进行的改革侧重于高等学校内部,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高等教育脱离社会,脱离实际,重视发展学生数量、忽视学生质量的培养等问题。高等教育是与社会政治、经济、生产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因此,在考虑和规划高等教育改革时,不仅要着眼于高等学校内部,而且应该使与高等教育有关的部门统一行动,同步改革,也就是说应该把高等教育改革视为一项系统工程。本文拟从系统论和控制论的角度探讨高等教育改革系统的闭环控制。高等教育改革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是指国家从总体上对高等教育进行的改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下高教资源配置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教育作为第三产业,从事着准公共产品的生产。由于教育规律的作用使这种生产具有不同于企业生产的特殊性,完全的计划经济或完全的市场经济对高教资源配置都缺乏效率。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教资源的配置方式只能采用“混合经济”模式,即宏观上以计划经济为主、微观上以市场经济为主实现高教资源在高校内部的调节配置  相似文献   

9.
研究生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生力军”,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影响着其社会价值的充分发挥,而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核心体现.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综合考虑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特殊的高等教育学科发展轨迹及其科研创新的本质特征,从学科发展的视角构建研究生基本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根据学科的研究方法多样性、研究内容跨学科化等特点,从制度和非制度的微观层面探究高等教育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条件及其创设.  相似文献   

10.
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宏观层面的教育制度、教育政策,中观层面的师资、教学管理、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微观层面的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因素,都对高等教育质量都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包括高等教育结构性的改革和高等教育供给效率的提升;而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本质问题就是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从资源配置的机制、资源配置的状态、资源配置的效率评价这三个方面出发,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在资源配置上的现状及问题,最后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的角度给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力作——评《高等教育工作论稿》薛焕玉继《创造教育学》、《高等教育学》两部论著之后,现任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的田建国同志,又出版了一部新作《高等教育工作论稿》(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发展篇、改革篇、管理篇、德育篇、智育...  相似文献   

13.
社会学理论中宏观与微观的变迁关系体现了存在于知识系统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的每一次分化、融合都具有理论的进步意义,是建立在以往社会学研究成就基础上的再创造,是社会学理论成熟化、科学化的必经途径。1980年代以来,宏观与微观的重新融合与现实社会的发展逻辑以及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正> 在对微观世界的研究中,由于测量仪器与被测客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一个十分尖锐复杂的问题始终缠绕着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头脑,量子力学规律是不是自然界本身固有的规律?长期以来,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众说不一。从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讨论看,往往只是在哥本哈根学派观点的周围绕圈子,未能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抓住要害,揭示本质。本文认为,量子力学规律无疑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仅测量仪器的客观性和测量过程的客观性决定了规律的客观性,而且微观客体固有的性质是这种客观性的内在根据。我们试图从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入手,着重从哲学的角度分析这些问题。一、测量仪器:客观实在物量子力学规律的客观性问题,是由宏观测量仪器与被测微观客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而引起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产业集群演化必须首先在方法论上将研究对象区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不同的领域.由于产业集群的微观演化和宏观演化之间存在重要的相互影响关系,决定了把握产业集群宏观演化规律,既需要分析影响产业集群宏观演化的技术、需求、资源和制度,也要分析这一代产业集群内部各个产业集群的微观演化特点.如果微观层面的产业集群不断实现升级,那么,产业集群的宏观图景就表现出这一代产业集群在各地快速发展,一派繁荣的景象.如果微观层面的产业集群大面积出现衰退,那么,产业集群的宏观图景就表现出这一代产业集群在各地一派萧条的景象.  相似文献   

16.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及为个人利益最大化而追逐微观效率,必然导致公法大规模私法化。无节制地追逐个人私利和微观效率,必将导致缺乏宏观效率而产生私法公法化要求。资本主义社会公私法之间相互转化的不断“轮回”的消长规律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固有矛盾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宏观上论述了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必要性,从微观上论述了一所高校要从实际出发,稳步扩大办学规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规模、质量、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正> 事物运动“十字定律”的提出事物运动万有平衡引控规律——简称事物运动“十字定律”,就是事物运动微观五大要素(时、位、量、因、性)的定性规律和事物运动宏观五大条件(定、限、差、控、失)的控性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总称.事物运动微观五大要素正好五个字,事物运动宏观五大条件也正好五个字,五加五等于十,因此作者把它称为事物运动万有平衡引控论十字定律”.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7,(8):236-242
地震等自然灾害,不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极易引发网络舆情而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以青海玉树、四川雅安、云南鲁甸的地震事件中的微博舆情为例,研究结果表明:地震事件微博舆情议题在宏观层面呈现出"单一转向多元、求证转向质疑、微观转向宏观、瞬间爆发转向逐步消亡"的规律;在微观层面则表现为"议题讨论集中度聚合又分散,持续时间长短交加,不同议题单位时间内讨论热度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周围 《社会科学家》2006,1(6):200-202
本文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对受教育者个人本质的不同影响方式,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处理入手,进而深入到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关系处理,是一种自外而内、由表及里、由宏观而微观、逐渐内化的教育模式;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从人与自己的关系处理入手,进而升华到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处理,是一种由内而外、由里及表、由微观而宏观、不断外化的教育模式。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挥培养和谐健全人格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