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贵州省黎平县侗族地区危房改造在保护侗族传统民居的风格、功能和整体民居风格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传统建筑文化提炼的简单化、建筑文化推广的表面化、规划过多强调整齐划一等问题和不足,应该从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对地方干部的相关培训入手应对这些问题,以利于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2.
窑洞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中最为独特、最具地方色彩的住宅之一,其聚落布局、营建手法、建筑形态、装饰陈设等,都充满了丰富且朴素的生态思想.学习和继承窑洞民居中蕴含的因地制宜、因材施构、因材致用、因势利导等生态思想和设计手法,对现代居室的生态设计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侗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其中,侗族建筑艺术更是侗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侗族建筑与"侗族大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需要被保护、传承。通过对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乡地扪村侗族传统民居的自然条件、建筑形式、历史渊源、设计方法和空间区分等方面深入实地进行调查研究,解析了侗族传统建筑的结构、样式、建筑方法、选材用料和不同地形下的建筑方式。同时,结合现阶段侗族人民生活条件和文化认知的改变的现状,本着保护侗族民居和提高侗族人民生活水平的原则,进一步提出适合该地区现状的现代民居设计及建造方向。  相似文献   

4.
民居建筑是社会文化的综合载体,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定形式的民居大体上与该民族的社会制度、经济形态、生产和生活方式、家庭结构、婚姻习俗相适应。民居不仅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和完善,而且各民族因地理环境及文化差异,形成了各具风格的建筑形制和技艺。文章对我国东北、西北、西南及南方一些民族的民居建筑形式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民居建筑的形式和结构同各地区、各民族的居住民俗密切相关。胶东自古为富庶之地,现在仍遗存一些清末民初的民居,胶东传统民居的建筑与装饰特点既受当地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影响,也融合了外地的一些建筑元素,其中的木雕、砖雕、石雕技艺尤为精湛,最能体现胶东的建筑民俗风格,而蕴含其中的民俗特征也尤为突出。本文从实用性、审美性和民俗性三个方面对胶东民居建筑与装饰的特点予以探析。  相似文献   

6.
建筑的象征文化,就是通过一定建筑符号,昭示出一定的"建筑意",即通过建筑本身所体现的一种建筑文化来传递精神意义。文章从徽州传统民居的布局、结构、装饰、细部特点等方面来阐释中国传统民居的象征文化,进一步探求了在现今要求大量、快速生产的建设条件下出现的建筑文化的断层现象。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河西镇巩村民居建筑变迁的考察,发现农村民居建筑变迁主要体现在:由四合院变迁为独立庭院、长幼合居变迁为各代分居以及装饰风格由精致讲究变迁为简洁明快。由此可以发现当前影响农村民居建筑变迁的动因主要有三方面:生产方式的变革是农村民居建筑变迁的根本动因;政治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民居建筑变迁的现实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农村民居建筑变迁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南通老城区内遗存的大量传统民居建筑是江南吴地民居与北方民居之间的一种介体,建筑手法兼具南北两地民居建筑的特点。通过对南通老城区120多座传统民居的实地调研和测绘,对其平面布局、建筑结构及外观特征等予以解析,深入探讨了南通老城区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  相似文献   

9.
文章主要对下梅古村落的布局、建筑等进行了实质性的考证,对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结构、造型、装饰、技术、工艺进行了详细的叙述,以期给当今的城市建设、住宅设计、室内外装修带来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建筑的象征文化,就是通过一定建筑符号,昭示出一定的“建筑意”,即通过建筑本身所体现的一种建筑文化来传递精神意义。文章从徽州传统民居的布局、结构、装饰、细部特点等方面来阐释中国传统民居的象征文化,进一步探求了在现今要求大量、快速生产的建设条件下出现的建筑文化的断层现象。  相似文献   

11.
首先从理解“象征型意象”的概念着手 ,分析了“象征型意象”在中国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的成功范例 ,进而阐述了它们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然后结合工程实践 ,探讨了如何以“象征型意象”来沟通传统与现代 ,把“形”与“意”融为一体 ,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的新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传统图形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艺术语言根据不同朝代、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演变和发展而风格迥异、别具特色,形成了诸多极具代表性和象征性的典型图案,为标志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设计元素.文章从传统图形与现代标志在创作过程中的相似性的角度出发,归纳出单纯与简化、同构与共生、联想与想象、平面与秩序、吉祥与象征等五条规律,力图为标志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寻求美的法则,探求创新的灵感.  相似文献   

13.
朱自清和徐志摩的散文创作风格迥异。他们为20世纪中国现代散文文体和语体的发展都起到了某种开创性作用。朱自清以谨严适度、幽雅静态和温柔敦厚的抒情风格成就了与我国散文传统相承续的正宗审美风范。徐志摩则以“浓得化不开”、“跑野马”的自由风格反叛传统美学根基,以“欧化”的语体重启了现代散文领域的“审美变革”。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狂人日记>文本的难读性入手,探索了阅读该文必须把握的三条线索狂性与理性共存;写实与象征同在;文言与白话并用.同时对社会文化传统给民众性格的形成与改变的影响及规律、对统治阶级或固守传统者打击、压制反传统者的方法与途径、对既用文言又用白话的原因与深层含义作了深入细致地阐述,聊以给想读该文又觉难解的读者提供一二启示.  相似文献   

15.
将西方现代主义典型的设计审美要素与我国苏州传统园林建筑的本体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西方现代设计审美观念与我国江南传统民居建筑审美思想在视觉形态的秩序化、简约化和几何化等方面具有一致性的特征,这些特征的内涵都存在着时代因素、环境现象及内在进步的动因。历经重大变革而形成的西方强势现代设计审美观念与我国传统的园林建筑美学特征具有不谋而合之处,表明我国江南传统民居建筑所内涵的超前设计理念和对国际设计美学发展的影响所产生的普遍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民居与村落为中国建筑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市场经济的变化,土地使用性质的转变,“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大型基建项目的实施引发一系列深刻变化。由于对传统建筑核心价值认识不够,决策者无知盲从,肆意拆毁、过度与恶意开发,致使中国传统民居与村落困境重重。这些历史建筑物只有因地制宜、因材制宜、因族制宜地进行保护,才能得以有效持恒地传承。  相似文献   

17.
相对于用文言文书写的传统文学理论,古代白话文论因其语言的通俗性而更便于人们的理解与应用。然而,文学理论界长期以来对包含了古代白话文论在内的传统文论的批评功能持否定态度,且纳入到高校文学理论的教学中,使得中国传统文论失去了应有的现实价值。本文以古代白话文论的梳理、学术界对古代白话文论的认识,以及古代白话文论在教学中的意义为线索,深入分析以古代白话文论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在文学批评中的当下意义,并由此揭示古代白话文论于文学理论教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乡土不是停滞的 ,而是发展的。乡土从传统的自发状态向自觉状态迈进 ,社会的进步使乡土建筑有了形式上的突变 ,产生了乡土风格的现在时。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胡适的词学研究与传统的词学研究有着根本的不同。他的词学研究,原不是为了词学的“中兴”,而是为了适应当时“文学革命”的需要,为白话文学提供“历史材料的证明”。但是他的研究本身,由于使用了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给千年词学带来了新的局面,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扩大了词的社会影响,客观上导致了词学的“中兴”。胡适对词史的分期,对词人词作的评价,与他所持的进化论的文学史观和白话文学的标准是相统一的。评价胡适的词学研究,应该着眼于他的整个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一般来讲,研究近代白话文运动,大都要涉及探讨其兴起的原因,但恰恰是这个在白话文运动研究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即其兴起的原因,却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绝大数研究者都将白话文运动兴起的原因作为研究该运动的背景来切入,没有专门、详细的论述,因而,语焉不详。近代白话文运动的兴起,与以下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广大仁人志士在民族危机中,试图通过发展语言文化来建设一个全新的国家,以适应近代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嬗变;科举制度的废除,士人阶层的瓦解,近代知识分子的形成;以及文言文的滞后性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