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女英雄传》是《红楼梦》通向现代北京话的中途站,通过它可以了解汉语在19世纪中期的基本面貌。当时,副词“都”已具备表示范围和表示语气等用法,其语气副词用法中有一类兼表已然义。根据《儿女英雄传》中反映的语言事实和语法化的一般规律,副词“都”的语法化路径应该为“范围副词→语气副词→兼表已然义的语气副词”。  相似文献   

2.
马梅玉 《殷都学刊》2011,(4):107-111
上古时期,"千"、"万"常作数词用,二者还可并用作位数词,后发生词汇化,成为一个并列复合词,表"众多,许多"义。唐代时,"千万"虚化为程度副词,稍后就产生了语气副词用法。其语气副词用法的产生是"千万"进一步语法化和主观化的结果。其同素逆序词"万千"经历了类似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赖慧玲 《天府新论》2004,(Z2):261-262
在《全宋词》中"直"字作副词的用法可细分为作情态副词、限定副词、时间副词和语气副词,笔者对《全宋词》中的"直"进行穷尽性的统计分析后将语气副词的"直"的语法意义概括为两种,分别为表示表示强调语气和意外的语气.同时,结合语义对语气副词"直"的语法功能进行了分析,力求揭示出"直"用作语气副词的全貌.  相似文献   

4.
表询问意义的语气副词“岂”、“宁”及其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气副词"岂"、"宁"表反诘意义的用法较为常见,表询问意义的用法则不大为人所知.对"岂"、"宁"表询问意义的各种用法进行分析,考察其来源与发展情况之后认为,其均是由表反诘意义的用法引申而来的.  相似文献   

5.
邱峰 《兰州学刊》2013,(8):218-220
"并"无论演化出方式副词、范围副词还是语气副词,其根源均在于其本义:方式副词的出现是"同时"语义特征的突显结果;范围副词的出现是"同时"语义特征抽象化为"都"的结果;其最终能演化出独特的语气副词,其根源仍在其本义———由本义更进一步抽象出的"双方之间的一致性",这个语义基因的突显导致"并"演化出一般总括副词所不具有的语气副词用法。  相似文献   

6.
在《全宋词》中“直”字作副词的用法可细分为作情态副词、限定副词、时间副词和语气副词 ,笔者对《全宋词》中的“直”进行穷尽性的统计分析后将语气副词的“直”的语法意义概括为两种 ,分别为表示表示强调语气和意外的语气。同时 ,结合语义对语气副词“直”的语法功能进行了分析 ,力求揭示出“直”用作语气副词的全貌。  相似文献   

7.
王素改 《兰州学刊》2011,(8):125-129
“可”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副词,一般认为“可”是语气副词,但是按照“可”的语法性质,一部分“可”具有程度副词的特点,应当划归为程度副词。程度副词“可”在语音上重读;在语义上有主观肯定性;在句法功能上与其他程度副词相似并且互补分布  相似文献   

8.
“可”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副词,一般认为“可”是语气副词,但是按照“可”的语法性质,一部分“可”具有程度副词的特点,应当划归为程度副词.程度副词“可”在语音上重读;在语义上有主观肯定性;在句法功能上与其他程度副词相似并且互补分布  相似文献   

9.
张振羽 《学术论坛》2012,35(12):85-88
在近代汉语中,时间副词"趁常"当是由副词"趁时"类推而来的。语气副词"可知"来源于短语"可知"。"知"因"以身喻心"的隐喻的作用,由感知动词转化为认知动词,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性评述。相应地,"可+知+复杂的命题宾语"结构也由述宾关系被重新分析为状中关系。在频率机制的作用下,表达临时性主观评述义的状语成分"可知"逐渐规约化,并最终凝固成一个语气副词。  相似文献   

10.
蒋协众  魏会平 《殷都学刊》2008,29(1):112-117
现代汉语中的副词“可”可以区分为语气副词“可1”和程度副词“可2”。从读音上看,轻读的是“可1”,重读的是“可2”,“可”轻读还是重读有其句法条件和语用背景。将副词“可”区分为语气副词和程度副词并分析其轻重音规律、句法条件以及语用背景,可以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结合语料分析,探讨不同指称成分主语与相关语气副词的语义句法的互动情况。命题类语气副词中的表测度的副词既可以与有指成分主语组合同现,又可以与无指成分主语进行组合同现,而表确认的副词与无指成分主语同现受限制。事件类语气副词与无指成分主语同现组合存在较大受限制性。表评价等意义的事件类语气副词对主语的定指性的要求,没有命题类语气副词对主语定指性要求高。  相似文献   

12.
程度副词“好”的产生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度副词"好"是由表示"美好"义的形容词"好"虚化而来的,始见于晚唐五代时期,但很少见。宋以后略多见,元明清是其出现的高峰时期。从用法上看,程度副词"好"主要修饰形容词、心理动词和一些动词性词组,并且所修饰的词在语义色彩上没有受到"好"本身语义色彩的影响。同时,"好"除了单用外,还组成了"好生、好不"等复音形式来表示程度之高,其中的一些形式不但沿用至现代汉语中,而且对现代汉语中的相关形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朱子语类》中的“太”、“煞”与“太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贤清 《云梦学刊》2003,24(3):108-111
研究《朱子语类》中的副词“太”、“煞”与组合而成的“太煞”的各种用法,探讨它们形成与演变的轨迹,可以见出,“煞”、“太煞”在表示程度的同时也可以兼表语气,且这种现象有时是难以分辨的。  相似文献   

14.
副词“才”的语义发展脉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莹 《云梦学刊》2007,28(6):130-134
“才(絻)”的副词用法在汉代文献中就已经出现,它的本义通过认知语言学的隐喻机制引中出强调数量少、程度轻,相当于“仅仅”以及强调时间短暂,相当于“刚刚”的意义。六朝以下的文献中,“才(絻)”往往用于前一分句,强调动作事件发生后时间短暂。到了宋代,“才(絻)”又引中出表示假设条件的用法。到了元代,“才(絻)”表示增值强调的用例开始出现,在明清时期这一用法进一步活跃起来,这与副词“才(絻)”的句法位置后移有关。元明时期副词“才”又出现了相当于现代汉语“刚才”的特殊用法,一直持续到清末这种特殊用法才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15.
张国艳 《兰州学刊》2006,(11):94-96
居延汉简“最凡”用作范围副词,表示数量统计;后世文献中“最凡”的这种用法间或可见,同时也可以用作程度副词。但由于“最凡”语法功能及自身构成的特点,不管是作为范围副词还是程度副词都没有在较长时期内被大量使用。  相似文献   

16.
肖应平 《理论界》2012,(2):134-136
本文从情态意义的角度对语气副词进行分类,得到了一个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的分类系统。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语气副词与静态动词与动态动词同现选择性的问题,命题语气副词、事件语气副词与静态动词同现能力有差异;命题语气副词、事件语气副词与动态动词小类中的持续动词、终结动词、瞬间动词的同现也存在不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张国艳 《殷都学刊》2007,(3):130-136
居延汉简为屯戍记录,簿籍类文书占有很大的比重;与材料的性质相适应,居延汉简出现了很多统括性范围副词。这类副词共有20个,有的是承袭先秦汉语而来的,有的是汉代新产生的;其中"往往、大凡、最凡、与此、并"等统括性范围副词的用法较有特点。  相似文献   

18.
出现于诗词曲语中的"最"表示的是其基本意义:动作或状态程度高,并不具备时间副词"正"的语义特征:时间性,因而必须看作程度副词;"最"在句中的序位有时比较特殊,远离其修饰的成分,但从语义来看,只能指向其所修饰的形容词;有时"最"的比较功能弱化,并不表示程度最高,而是表示程度的确认,相当于"极、很",但这种变化并不会影响到"最"作为程度副词的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9.
“全”字句歧义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副词“全”根据变换的不同以及在句中出现的不同条件,将传统意义上的范围副词“全”分为范围副词、程度副词以及语气副词三类。据此,我们对“全”字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全”字句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我们发现“,全”字句之所以会产生歧义是因为副词“全”内部的几种用法在语义和句法功能上存在着不小的差别。  相似文献   

20.
张永奋 《浙江社会科学》2012,(9):136-139,160
本文以台州方言"有"的用法对比《诗经》里的"有"的用法,主要考察其作为动词和副词时的语法作用和语义功能。可以发现,尽管数量并不太多,但"有"在《诗经》里已经出现虚化的副词用法。这种用法至今在台州方言里仍非常活跃,而我们从副词的角度观察《诗经》中后接形容词的"有",就能得出相关诗句较为合理的释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