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STS教育:大学生社会化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创 《学术论坛》2004,(1):167-170
从高等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STS教育是通过从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联系中改进科学教育的内容及方法以实现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文章认为,要实现STS教育的中国化,在STS教育促进大学生社会化方面应注意调整学科结构,增强教育内容的社会性;运用角色理论及方法培养大学生的决策能力;在课外活动中贯彻STS教育精神。  相似文献   

2.
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STS教育是通过从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联系中改进科学教育的内容及方法以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文章认为,要实现STS教育的中国化,在STS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方面应注意调整学科结构,增强教育内容的社会性;运用角色理论及方法培养个体的决策能力;在课外活动中贯彻STS教育精神。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年代后,科学知识社会学(Sociologyof Scientific Knowledge,简称为SSK,又时常被称为"强纲领SSK"或科学的社会建构论)以激进的姿态登上学术舞台,开始了对科学的全方位文化解构,引发了20世纪末的"科学大战",也激起了库恩的强烈不满。正如库恩所说:"强纲领SSK"在科学中的谈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与社会:文理交融的研究领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孙小礼 《齐鲁学刊》2003,(5):102-107
"科学、技术与社会"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交融的研究领域。它在20世纪后半叶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应运而生,并在以后得到蓬勃发展。回顾20世纪我国有关STS研究的热点和特点并展望21世纪中国的STS研究可知,我国的STS研究既要与国际接轨,更要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相似文献   

5.
"强纲领"是爱丁堡学派所构建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理论的核心。它的提出实现了科学社会学研究由非认知科学社会学向认知科学社会学转型,标志着科学知识社会学的诞生。科学知识社会学从此取代了默顿科学社会学的理论主导地位。但是,强纲领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相对主义立场否认了科学的客观性标准,受到了科学家、哲学家和科学社会学家的猛烈批评。爱丁堡学派针对这些批评尽管作出了积极的辩护,但仍难化解其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6.
苏共在制定本国的土地纲领时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其土地纲领始终服从于无产阶级为争取社会主义而进行阶级斗争的利益。俄国同时也是个农民的国家,它的土地纲领的实质完全是"农民的纲领"。因此,苏共的土地纲领把阶级斗争与农民的革命运动紧密结合,并根据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不断调整自己的土地纲领,并最终实现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南京大学蔡仲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科学大战与两种文化"(批准号为 04BZX017)日前结项,鉴定等级为良好.项目最终成果为专著<科学大战与两种文化:"科学大战"语境下的科学哲学与"强纲领"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冲突及其出路>.  相似文献   

8.
社会性是反思工程本质的逻辑起点。区别于动物基于本能的社会性,"人的规定"决定了工程的社会性的人类属性。由于实践,人的规定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外化于工程活动中,通过进一步的符号化过程,工程的形而上本质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9.
运用"历史-伦理"方法,揭示制度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及其演化,把理论、历史与政策融于一体的研究框架是熊彼特曾称之为"施穆勒纲领"的主要内容.施穆勒纲领经过新新历史学派经济学家桑巴特、韦伯、斯皮索夫等人发展后,对熊彼特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同时,它也对美国老制度学派的诞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作为演化经济学最重要的两个流派,新熊彼特学派和美国老制度学派在德国历史学派中有其起源.施穆勒纲领虽然是一种朴素的和直觉上契合了现代宇宙观的原始形态的演化经济学研究纲领,但它却强调了现代演化经济学发展中所忽视的伦理要素和欠发达经济等问题,特别是在当代社会,如何减少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排斥已经成为演化经济学的研究前沿.因此,重新认识作为演化经济学先驱思想的以施穆勒为代表的德国历史学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二次革命论"作为陈独秀政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对此的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研究视角更加宽广,研究方法不断创新,研究成果更加丰富。研究的内容和争论主要集中在"二次革命论"的来源是什么、"二次革命论"与中共二大纲领的关系、"二次革命论"与两步走思想之间的对比等。  相似文献   

11.
<诗式>的结构可从文本形式与内容两方面来梳理,重点在理论内容及体系的梳理与构建.其理论思想可以"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为纲要,统辖了四个大的内容:以"诗有四深"为纲领的作诗之法,以"诗有五格"为纲领的评诗之法,以"辨体有一十九字"为纲领的风格论,以"复古通变"为中心的诗史观.这样就构成了<诗式>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理论界》2015,(11)
"理性"和后天社会性,其中任何一个,都难以从根本上把人类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亦即都难以说明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在于二者的统一。这既是马克思的社会关系说和劳动本质论在逻辑上的必然结论,也是摆脱卡西尔的符号本质论之困境的可选之路。"理性"是指只在人类独特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作为人类创造活动之必要条件的人的一种独特功能。后天社会性是指由人类理性参与所创造并反哺锻炼个体理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文明机制。后天社会性不同于动物的先天社会性。缺少理性,人类社会就与其他动物社会无异;离开人类的后天社会性,个体的理性就无法得到培育锻炼。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历史道路理论的具体化纲领,包含着极为重要的思想遗产。黑格尔历史道路理论的存在论基础是思辨理性的自我活动,由之而来的"现实"概念则从根本上开启出其历史-道路理论的具体化纲领。这一具体化纲领意味着:(1)绝对理性的逻辑在历史领域中的对象化;(2)历史领域的本质性被导回到客观精神;(3)理性——作为本质的和必然的东西——在历史的实存及其展开过程中的具体化。虽说这一具体化纲领在存在论上包含着偏谬,但黑格尔却藉此不仅开展出对先天论、抽象理智以及外部反思的深入批判,而且使对历史道路的理解在客观的"民族精神"领域中综合普遍者与特殊的实体性内容,并开展出内容丰实的和全面的具体化。批判地重返这一具体化纲领,无论是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的历史道路理论,还是对于正确把握当今中国的发展道路,都将是意义深远的。  相似文献   

14.
《哥达纲领批判》原是马克思对德国社会民主党之纲领而作的批判,其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异质文化和历史处境的影响.因而,不同文化处境中的《哥达纲领批判》诠释始终在文本与处境的张力中发展.作为中国20世纪20年代初最系统的《哥达纲领批判》诠释,郑振铎所著《我们要怎样干社会革命》一方面"照着讲"马克思在纲领批判中所提出的原...  相似文献   

15.
李猛 《中国社会科学》2012,(10):87-106,206,207
帕森斯提出"霍布斯的秩序问题"是现代社会理论发展的核心问题,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会理论应该如何理解由个体组成的现代"社会"的社会性。通过考察格劳秀斯和霍布斯的自然法学说,可以发现社会理论关注的"社会"概念是从自然法哲学的自然社会性概念基础上产生的,并在自我保存与社会性的张力关系中形成了个体与社会的二元概念结构,这一社会性概念的演进是理解从17世纪的政治哲学到20世纪现代社会科学思想变化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6.
社会管理:“性质”与“内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管理"科学化",要求规范、准确地把握社会管理的"性质"与"内容"。社会管理是对"社会子系统"进行管理。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子系统不同,社会子系统是人们围绕"社会性公共资源的供给与配置"构成的关系系统,人们期待"均等地"获取社会性公共资源,期待"平等地"享有获取均等的社会性公共资源的规范性权利。"均等性、平等性"遭到破坏的结果是爆发社会冲突。社会管理的性质,是促进"均等地"配置社会性公共资源,"平等地"利用到获取社会性公共资源的规范性权利。通过这样的社会管理降低社会冲突发生的频度和烈度,维护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的内容,包括四个具体方面的内容。社会管理中必须完整对四个具体方面的内容进行考察,把握社会管理的状况,评价社会管理的绩效。  相似文献   

17.
"中国梦"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关联体现了其文化意蕴:作为民族共同追求,中国梦丰富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容;作为社会发展目标,中国梦指明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构方向;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梦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作为强国兴邦的精神旗帜,中国梦增强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凝聚力与认同感;作为造福于民的民生纲领,中国梦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指明了根本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8.
金融危机爆发后,俄罗斯各主要政党在“应对危机”的同时也带来政党体系思想和行为上的变化。金融危机推动了政党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的政策纲领;政治体系的社会性因素进一步加强,民意在各政党中受到重视,公平与正义的理念获得了更加广泛的认同。但从总体上说,俄罗斯政党在应对金融危机时的变化尚在继续,且本身还面临着诸多风险。随着政党的进一步规范整合,真正意义上成熟的政党必将出现。  相似文献   

19.
主体之为主体,既然不再是由于意识的内在性,而是因为具有社会性特质的"劳动",那劳动是一种自然性事实还是以文化象征或某种社会性为前提的活动?它作为主体性的新奠基是意味着自然性在先还是社会性在先?由此,为新主体性奠基的"劳动",根本上首先是一种先验的自然性事实,还是后天的、随历史变迁而不断变动的社会性事实?马克思的劳动主体性理论在根本上是一种先验的自然性理论还是非先验的社会性理论?本文力图阐明劳动的社会性之表现:第一,劳动者依赖于相互触发和相互承认;第二,劳动的实现受制于市场供求;第三,劳动还受到文化符号和象征逻辑的内在牵制和冲击.  相似文献   

20.
学界荐书     
《学术界》2012,(4):240-241
〔英〕伊恩·伯基特著:《社会性自我:自我与社会面面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本书通过介绍历史上主导人文社会科学的那些有关自我的争论,社会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探讨当代西方世界中自我问题的不同方式,剖析了自我与社会性、权力、不平等、社会阶级、社会性别、性态的关系,深入探讨了"我是谁?"这一问题,最后得出结论:我们的一切作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