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按亚里士多德的本意,"形而上学"恰恰是要扬弃存在的分离或者分裂,因而它本身是拒绝抽象的.可是,千百年来,形而上学却作为一种抽象形态扎根于人的头脑之中.其根源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脱离形下的形上诉求,这是形而上学走向抽象形态的思维根源.以追求世界终极解释为旨趣的本体思维犹如一个蒸馏装置,会把一切现实的内容都过滤掉.二是人的矛盾性存在方式,这是形而上学走向抽象形态的生存论根源.人本身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存在,人的灵魂总不满足于有限性的束缚,企图超越肉体、"小我"以及有限性的约束而实现永恒.  相似文献   

2.
本体论代表着哲学的形上本性。在一定意义上 ,本体论就是哲学本身 ,或者说 ,任何一种哲学都带有本体论维度。另一方面 ,从人的存在角度看 ,人在其活动中不断追问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总在超越现有而指向无限。这是人存在的根本。哲学作为人之存在的理论表达 ,其本体论理论正是人之存在所求的理论体现。  相似文献   

3.
克服哲学的知识化与智慧的遗忘,是当代哲学面临的重要问题.克服智慧的遗志,同时意味着走向具体的存在.作为存在的理论,形而上学既致力于回归存在的统一,又联结了智慧之思的不同向度,从而在双重意义上体现了哲学的以上品格.从存在与价值关系的辨析,到自由之境的诠释,存在本身展示了其多重维度和意蕴,世界之"在"不断呈现了与人之"在"的内在关联.与认识、审美、道德的本体论之维的敞开相应,真、善、美的统一获得了形而上的根据,而存在本身的具体性、真实性则不断得到确证.  相似文献   

4.
形上追求是西方哲学内蕴的核心价值取向,从而构成了西方哲学历史发展中一以贯之的线索.从古代本体论到近代知识论,再到黑格尔逻辑学及其开启的现代哲学的演化,并非是形而上学逐步消亡的过程,面是形而上学不断克服旧形态、走向新形态的自我跃迁——如果用斯特劳森的范畴来表达,即形而上学的修正与描述史.同样,西方哲学中国化的演进逻辑,与西方形而上学的自我跃迁理路正相契合.在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的30年、改革开放启动至20世纪末的20年、21世纪初的10年这三个阶段,西方哲学中国化走过了从接受到辩证、从辩证到认同、从认同到融通的演进过程,学界对西方形而上学的重建趋向获得了日益清晰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5.
白刚  张荣艳 《东岳论丛》2006,27(6):184-190
形而上学在本质上是关注人的,是人之为人的超越性生存本性的理论表达,因而追寻形而上学一直是人的“宿命”。形而上学有两个密切相关的内在向度:“本体论向度”———知识何以可能;“伦理学向度”———生活何以可能。形而上学的历史,实质上就是这两个向度的斗争史。当代形而上学向“后形而上学”的转变,并不是消解了形而上学,而是指形而上学从“本体论向度”转向了“伦理学向度”,因而,这种转向不是纯粹理论性的,而是生存实践性的。  相似文献   

6.
黄徐平 《理论界》2011,(8):114-116
马丁·布伯的哲学开创了一种与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世界观有别的新的思想维度,代表了一种与西方传统哲学社会本体论不同方向的全新的理论努力。本文对布伯的"关系本体论"进行讨论,在与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的比较性的解读中,彰显马克思社会关系方法论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7.
苟小泉 《社会科学》2012,(9):108-115
在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终极视域是一个绝对超越的无限世界,对于终极视域的探讨产生了终极本体即"虚极"、"太极"或"太虚"。终极本体不是从逻辑性、知识论,而是从感应性、感通性的维度实现主体对终极本体的发现。由于感应性、感通性往往具有主体所赋予的价值性规定,所以,终极视域的本体论形态最终表现出价值论的特征。从理论意义看,终极视域的本体论提供了解决有限性视域或经验世界的终极根源问题的根据。  相似文献   

8.
西方传统哲学的哲学观是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的哲学观。这种哲学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从哲学的"一般本质"出发去解释各种特殊形态的、现实存在的哲学。马克思的哲学观是从现实的历史条件出发去解释哲学,是历史的、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哲学终结论"实质上是"形而上学终结论",它要终结的不是所有哲学,而只是作为形而上学的那种特殊哲学。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本体论哲学仅仅具有"解释世界"的功能,因而那些哲学家们只知道解释世界;马克思创立了一种以改变世界为宗旨的新哲学,也同时提出了一种以改变世界为宗旨的新哲学观。  相似文献   

9.
西方形而上学在其产生的初端就蕴含着形而上学本身的旨趣、规定与功能,形而上学作为高端的本体论理论顶点本质上面对着神性的纯粹至上的对象,但仍然隐含着对在世处境与境遇的表达以及对实践功能的间接回应。形而上学尽管高耸入云,实质上却是以抽象的方式迂回地说明了其在世和实践的重大问题。而且形而上学的历史也证明了形而上学有其与在世相互关联、与实践相互翻转的互动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马克思哲学在形而上学的在世规定与实践功能问题上提出的变革性思路。  相似文献   

10.
自巴门尼德始,形而上学经历了一个学科逐渐趋向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中黑格尔哲学将其推到了顶峰和完成.形而上学在现代哲学看来已落入不可自拔的理论窠臼,成为被诘难的标靶和被遗弃的对象.然而,痛贬形而上学学科化的种种时弊并不意味着形而上学本身超越性意义的终结,更不意味着哲学致思的终结.在马克思哲学中,形而上学是关于人的生存本性理解的形上视阈、本体论维度和哲学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1.
生存实践性的主题意识在后形而上学的合法性上占有自身的"席位"。要真正理解"后形而上学"的深层根据,必须置越于纯粹理论话语的圈子,从"实体思维"转向"实践伦理思维"的界面,看到后形而上学的理论命运与人生存命运之间的内在生存的隐喻关涉,而非单一的在某一限定的维度里进行单一形式的逻辑思辨或置界、越界,这才是后形而上学生存的旨趣,同时也是伦理学维度在其"晦蔽""去蔽"后的"敞亮"。  相似文献   

12.
文兵 《学术研究》2012,(7):7-12
早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左翼学者就"马克思与正义"的问题展开了争论。罗伯特.塔克最先提出,马克思并不认为资本主义是不正义,或者,马克思并没有谴责资本主义的不正义。艾伦.伍德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胡萨米则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认为正义等观念既受生产方式的制约,也受社会阶级的制约,马克思完全可以提出一个无产阶级的正义观念。杰拉斯考察了两方的争论之后,提出马克思是依据超历史的、非相对的正义原则对资本主义的一种控诉,而这种规范标准是有关利益与不利、资源与责任的社会分配。如果超出词语上的不同理解,可以把这场争论从另一个侧面来加以考察:"批判"是基于"正义",还是"正义"基于"批判"?"批判"在这里被理解为对资本主义的现状与趋势的揭示与分析。这样,以上的争论可表述为:是基于某种永恒的价值观念而后展开对资本主义的道义谴责,还是基于对资本主义主义的科学分析而后阐明无产阶级的价值选择。这也就牵涉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维度与价值维度是否统一以及如何统一的问题。伯恩斯坦与阿尔都塞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或者偏执于价值维度,或者偏执于科学维度,他们的理论主张皆存在自身难于自圆其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本体论”在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核心地位。本文追溯了本体论发展的历程 ,指出传统本体论哲学忽视人的缺陷 ;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文精神就在于 ,它确立了实践基础上的主体性维度 ,蕴涵了哲学是人类对自身活动的反思 ,体现了哲学是对人的现实生活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4.
叶泽雄 《江汉论坛》2006,42(12):39-41
人的“价值”实质上指的就是人的“自我价值”。这种自我价值就其表现样态而言,对“个体”表现为内在价值,对“社会”表现为外在价值。同时,在传统理解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问题上,与其说人的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映现或体现,不如说是社会价值得以可能的本体论前提或存在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依托思想史的分析方法可见,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由三个相互关联的本质维度构成,经济维度规定着共产主义的核心任务和目标,人本维度规定着共产主义的价值立场和对象,实践维度规定着共产主义的实现手段和途径。明确这三个本质维度,不仅有利于纠正对共产主义思想的形而上学理解,而且有利于提升中国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16.
形而上学的地位只有从政治哲学的视域来考察,才能真正地获得比较深入的理解:广义形而上学意义上的本体论(尤其是上帝神本论)无疑是对世俗政治权力及其掌握者最有效的消解或解构,使之工具化、相对化而不具有终极的合法性和目的性。西方文明史上经久不息、源远流长的广义形而上学(思辨理性哲学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基督教神学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以及这两者的混合化、世俗化、形而下化之变种中世纪基督教哲学、近代哲学),最终使得有限政府论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得以确立并合法化。事实上,在西方思想史上,每一套具有原创性的形而上学体系产生后都逻辑地范典着一段历史时期政治哲学、政治思想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7.
文学本来就是历史的一部分,历史和文学从来就不能分割。2 0世纪下半叶西方文学理论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历史维度的重新发现。历史维度在文学批评中越来越得到重视,并呈现出多向展开的特征,诸如理解的历史性、互文的历史性、对话的历史性、文学文本与历史文本、话语的历史性等。历史维度对文学批评的介入,有着深刻的现实作用和重要的理论价值,诸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破除文学批评中理论体系建构的欲望与冲动;重建文学批评的语境意识;使一些新的文学研究理论形态在实际运用中更具现实性。  相似文献   

18.
认识之"蔽"与生存之"蔽"相互关涉。解蔽就不仅仅关乎于一个正确思维的方式问题,它还是对自我本身的揭露、发现过程,是对"我"是怎样的"我"的反思性追问,是对自身生存状态的自觉性批判过程。荀子围绕其时代人们思想认识的偏颇包括诸子学说的蔽曲之论,展开其"解蔽"理论的建构。这一理论的本体论基础即是确立人类自我在宇宙、社会、认识领域的主体地位。在对"解蔽"的论述中又蕴涵其对人类自我生存景况的反思及对生存价值、意义的确证。"解蔽"之归宿亦透示出荀子对人从在世走向终极超越的深切关怀。荀子思想虽有其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但也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9.
郝立新  陶小白 《中州学刊》2023,(4):108-116+2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具有丰富内涵,有必要从多向度进行梳理把握。可以从实践维度、社会历史维度、科学维度和价值维度对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进行解读:马克思立足实践阐述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深刻揭示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成与建构;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阐明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深刻把握人、自然、社会的有机统一;在科学视域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以指导人们修复人与自然新陈代谢断裂;在价值场域中阐明人与自然间的价值关系,通过实践明确以人为主体的价值关系中自然对人的多重需要的满足。依据上述思想,对“工具价值论”和“自然内在价值论”进行辨析,可以澄明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避免价值错位,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20.
祈向虚灵的真实--西方价值形而上学窥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哲学的运思不是冰冷的数理筹算,它的迂远而拙真的寻问自始就燃烧着人生终极眷注的热情.心灵的价值祈向是"形而下"欲求超越至"形而上"关切的真实契机,哲学家们由此创构的形而上学可恰当地称之为"价值形而上学".西方哲学先后在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胡塞尔这里形成三个不可替代的运思枢纽,这三个运思枢纽也是"价值形而上学"的三种典型形态.它们分别在西方"轴心时代"、近代和现代的出现,使西方哲学之思的赫拉克利特之河呈某种节奏有致的律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