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茂名市滨海旅游资源丰富。在全国范围内,茂名市现代滨海旅游资源开发起步较早。但在滨海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也产生的一些问题,如招商引资为主要方式的资金链融资问题、部分滨海旅游资源遭过度开发的问题、滨海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问题、如何更好地尊重消费者的问题等。为此,应在开发中遵循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可持续开发及消费者体验原则,并促进相关法律制度在实际运用上的协调和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2.
周杰 《山东社会科学》2006,(12):115-118
济南发展环城游憩带的SWOT分析,即从环城游憩带形成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等方面对济南旅游发展的资源条件、要素投入、经营管理、市场供求、环境变化、发展趋势等内容进行分析。发展济南环城游憩带应树立旅游目的地意识,加快旅游名城建设;科学地进行市场定位,确定旅游产品细分市场;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整合资源,提高旅游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吸引力;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滨海生态旅游资源的内涵和特征,并以福建为例对滨海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对生态旅游开发条件进行分析,提出了福建滨海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构想.研究表明滨海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具有生态性、脆弱性、开发利用的永续性和易损性、广泛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移植性特点;滨海生态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多样,品位较高;资源分布较集中,组合较合理.从开发条件来看,对外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较好和较好旅游资源开发基础.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努力建设三条生态旅游合作通道,大力开发适宜滨海旅游活动的生态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4.
根据我国滨海旅游功能区地域结构特点,以53个沿海旅游城市所构成的沿海城市带为主体,以11个沿海省市为依托,建立类—亚类的滨海旅游功能分区方案,按照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的三大沿海区域格局,系统分析我国沿海地区旅游功能区布局特点及开发重点,提出合理安排不同旅游功能区开发时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一带、三圈、多极滨海旅游产业总体空间格局等发展对策,并在交通、人才、法律、资金等方面为滨海旅游功能区建设提供相关保障,以促进我国滨海旅游功能区建设与滨海旅游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不断扩张市场份额,风景名胜区游憩景观开发越来越重视游人能够参与其中的历史人文景观及其存在环境的保护和开发.文章将历史人文景观及其存在的“环境”(自然环境或人工化的自然环境)作为风景名胜区游憩景观开发的对象,强调保护与开发相互促进方式,提出了一个较为系统的、针对性强的的保护性开发要素、指导思想、原则和策略构成的体系,为其游憩景观保护性开发建设的实施与决策提供理论保障.  相似文献   

6.
以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为例,基于新生态范式量表(New Ecological Paradigm Scale,NEP)设计大陆赴台游客环境意识和旅游行为问卷,调查大陆赴台游客环境意识和旅游行为特征。研究发现,大陆赴台游客的环境意识得分为3.641(5分制),比洪大用2003测量的城市居民环境意识分数61.24%高,但比Dunlap和Van Liere1978年测量的分值3.0(4分制)低,比被访者的自我评分70.82%高。大陆赴台游客的旅游行为得分为2.337分(3分制),旅游行为的正面效应较好。大陆赴台游客的环境意识与旅游行为之间、环境意识与旅游次数之间、旅游行为与旅游次数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管理者未来规范出境游客旅游行为,从提高游客的环境意识入手是必要和可行的。由于赴台游客环境意识和支付意愿呈现显著正相关,管理者可在旅游中通过购买环保产品等方式对游客进行有效的环境意识教育,多途径提高大陆出境游客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7.
欧美国家公园发展已历140余年,形成相对完整的制度体系。生态保育和游憩(旅游)利用是国家公园功能定位的两个基本目标。因此,国家公园游憩利用与生态保育协调机制就成为欧美国家公园管理研究与实践的重点。如政府立法机制、管理机制、旅游发展监管机制、非政府组织协调机制、社区参与机制、游客管理机制、自愿者服务机制、环境教育机制等。我们通过梳理欧美国家公园旅游利用与生态保育平衡机制研究的趋势、重点、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现阶段国家公园试点区域旅游监管机制研究的若干主题,对于刚刚起步的我国国家公园制度建构和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确评估景区游憩价值是一个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多方案条件价值法(MPCVM)的理论基础是福利计量理论和要素价值理论,能够评估出各资源要素的游憩价值,其科学性和准确性优于仅能评估出整体价值的CVM.文章结合太姥山景区的实地问卷调查,在计量模型的比较研究基础上应用MPCVM评估景区旅游资源各要素的游憩价值,并进一步揭示各要素间的互补/替代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受访游客的年龄、教育程度、月收入、认知度、满意度都与改善方案的选择概率呈显著正相关;旅游资源各要素间的游憩价值差异较大,而且双要素之间存在替代效应,三要素之间存在互补效应.总的看来,MPCVM在评估要素价值、揭示要素间关系、降低研究偏差等方面较之CVM具有更好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景区资源是景区文化的重要载体,借助景区旅游资源开展低碳环境教育对于宣传和发展低碳旅游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和实践意义。在构建景区低碳教育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以南岳衡山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引入单要素评价模型,从游客的角度评价了山岳型景区的低碳环境教育现状,结果表明南岳衡山的低碳环境教育效果并不明显,游客的性别、居住地类型、学历水平和年龄均是影响游客低碳环境教育感知的重要因素。景区低碳环境教育现阶段仍应加强低碳旅游知识的宣传与普及。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广东省茂名市澳内海社区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分析,结合当地乡村旅游建设及市场需求,以滨海旅游资源为基础,提出了拟构建由4大类旅游产品组(休闲度假、渔业体验、户外休闲、节庆赛会)组成的旅游产品体系,从休闲渔业旅游、节赛事活动游、休闲度假游、亲子休闲游四个方面对当地的体育旅游产品进行开发。建议:建立与完善管理体系;完善服务体系;加强现代渔村建设;实施区域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11.
滨海旅游产业是推动蓝色经济发展,打造美丽滨海城市的重要途径。作为粤西主要滨海旅游城市,阳江逐年加大对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在带动当地经济增长、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外部影响。在此背景下,应实施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适宜的发展路径,以促进该市滨海旅游业长久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建设,应在分析比较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建设的资源导向观、市场导向观和科学发展观基础上,形成以游客体验为主导,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托,以统筹兼顾为重点,以竞争导向为关键的旅游景区规划和开发建设新理念,切实抓好旅游景区规划的原则、景区定位、开发内容和建设方式,统筹好旅游景区与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景区内各类项目建设,以及旅游景区建设与社区发展、市场开拓、资源环境保护等主要问题,促进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新时代全新的旅游发展定位下,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应得到更科学的整合和利用。本文以最具云南省少数民族旅游资源特色的云南民族村作为研究区域,构建云南民族村旅游资源指标体系,通过运筹学理论AHP模型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民族村民族文化底蕴较好,具有较高的参与价值和观赏价值;研究区环境条件对旅游开发的可持续性支撑不足;游客对民族文化的参与互动是当地旅游资源发展的重点。应从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的考量来优化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开发模式,并突出自然和人文特征,保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互补性和共通性,以便合理地开展少数民族地区全域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从而达到旅游扶贫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旅游复合资源价值体系强调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应对旅游资源本体与其所依附的环境、时间和空间资源价值要素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和把握。本文立足于这一价值体系,结合武汉生态休闲旅游资源的现状,对其系统性和整合性开发,充分挖掘旅游复合资源的价值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赫哲族民俗旅游资源丰富,无论是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还是语言民俗旅游资源,均具有浓郁的渔猎文化特色。在当前城镇化深入推进的社会背景下,赫哲族民俗旅游开发具有适应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塑造民族旅游文化品牌、促进赫哲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就赫哲族民俗旅游开发进行SWOT分析,针对民俗旅游开发现状,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主题旅游和特色旅游,是增强赫哲族民俗旅游开发深度,加深游客旅游体验,打造区域旅游品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正> 旅游经济是用旅游资源和提供各种旅游服务,在满足游客旅游需要的过程中取得货币收入的活动.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经济必需的物质基础.旅游资源的含义是广泛的.概括说,凡能吸引游客的事物都是旅游的资源.具体讲,旅游资源可分为两大类: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包括自然山水、风光和人工利用各种自然环境修建的各类公园等;人文资源包括古迹名胜、文物、博物展览馆、体育、艺术活动、商业市场以及民族习俗等等.旅游资源可以说包罗万象.但要让各种资源成为可供游览的现实资源,而且能吸引人们来游览,还要进行各种人工的开发和利用,这就要对本国或本地区旅游资源的性质、特点进行分析,发挥资源优势,进行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发和利用,才能充分利用旅  相似文献   

17.
闫娟  何佳梅 《理论界》2006,(11):202-203
近年来,乡村旅游在发展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吸引了众多游客,发展前景广阔。这篇文章从乡村旅游的涵义、特点、山东省发展乡村旅游的现状入手,指出其优势和问题,阐述了开发的意义,并提出了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8.
民族村寨作为青海民族地区最具代表的"地方"成为众多旅游者向往的旅游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对青海民族村寨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旅游发展这一背景下,民族村寨原住居民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生了"利他"到"利己"观念转变,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发生了从"敬畏-依赖-和谐"到"无谓-开发-破坏"的转变,人与文化的关系发生了从"继承传统"到"消费传统"的转变。这一系列的转变是在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巨大的经济效应与民族村寨原住居民文化变迁的冲突;也是游客追求深层次旅游体验与民族村寨文化表象化的矛盾。而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原住居民的文化自觉、建立文化自信,掌握自我文化的解释权,这将是未来民族村寨开发需要努力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张璟  曹阳 《社会科学家》2007,(3):120-124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国沿海城市已经开始新一轮的城市滨海城区建设。新兴滨海城区的旅游开发也随之成为热点和急需讨论的问题。本文从新城建设的起源及内涵出发,介绍了新兴滨海城区的概念和特点。并以上海市新兴滨海城区为例,阐述了上海新兴滨海城区旅游开发的现状、开发依据和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20.
乡村休闲旅游技术创新研究——以浙江临安白沙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的乡村休闲旅游不仅起步早而且发展快,但就其整体水平而言,尚处于发展和提升阶段,存在着诸如旅游产品单一、宏观管理欠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等问题,迫切需要对其实行技术创新。本文以白沙村为实证对象,在分析白沙村乡村休闲旅游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就乡村休闲旅游技术创新主要的三个方面(产品创新、管理与服务创新、营销创新)展开探讨并提出发展对策,以期对其他类似地区的乡村休闲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