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社会的本质及其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社会、网络社会概念进行分析,认为网络社会是由人与人之间通过相互交往而组成的有组织的系统,是人类社会最新的存在方式,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以互联网为纽带,通过信息交换而形成的虚拟社会 。网络社会的存在以现实社会为基础,其存在的技术基础是现实社会的软件和硬件,其存在的主体基础是现实社会中的人,网络社会中的内容都是现实社会存在内容的电子化形式。网络社会作为现实社会在互联网上的映像不是简单的反映,而是具有不完整性和扭曲性。不完整性表现在参与网络社会生活的人只是现实社会成员的一部分,主要是有一定经济基础和技术的年轻人,扭曲性表现在人们往往在网络社会中刻意表现出和现实社会不一样的方面以及作为网民群体一员而表现出的群体无意识状态。  相似文献   

2.
刘娟 《河北学刊》2014,(3):223-227
"人的尊严"有着丰富的内涵,其语义主体、理论依据及实现标准等方面均存在可探讨之处。"人格尊严"作为与其词义极为相近的概念,经常被与之互换或等同。虽然两者均指向人的尊贵和庄严,在含义上具有相通性,但仍存在一定差别。从思想角度而言,"人的尊严"较之"人格尊严"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从法律概念分析,"人格尊严"这一称谓亦不可替代。人的尊严是人格尊严的本源和思想基础,人格尊严是人的尊严的精神实质与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3.
黄平  龚勇安 《兰州学刊》2001,42(3):33-34
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人们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针对有人提出"自然界是独立的、有其自身的价值,人应服从自然的利益"的观点,本文分析了"以人为中心"作为价值命题而并非存在命题、价值的主体归根到底是"人"或"人类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应该是共生的一体化的关系,指出提倡环境价值不仅不与"以人为中心"相矛盾,而且必须"以人为中心",只有这样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才能最终得到解决,真正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制造现代人。这一重新塑造主体的过程是通过"理性人""经济人""政治人"的逐步设定而完成的。历史唯物主义开启了全新的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通过反思现代人的概念,它发现了"无产阶级"这一"反现代性的现代性"的存在。无产阶级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人"是超越和克服资本主义现代性危机的关键主体,因此,对无产阶级的理解必须从直接的经验现实层面与反思的批判层面这双重层面入手。资本主义走向当代,世界经济秩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与此相伴生的是生态危机成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之一。历史唯物主义所设计的无产阶级将在现代社会尝试进行历史的生态的重新建构,以"生态社会人"的模样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9,(6):35-40
马克思关于人的尊严思想,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核心。马克思在其思想体系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人的尊严的概念,但人的尊严思想贯穿其中。从人的尊严思想的萌芽,到探索人的尊严的存在形式,最终提出实现人的尊严的方式,马克思关于人的尊严思想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摆脱了将尊严归于绝对理性,或人的生物本能的西方传统尊严观,有独特的内涵。分析和理解这一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和提升人的尊严。  相似文献   

6.
<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要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终级目标.无论是自由人的联合体,还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都暗含着社会和谐和社会主体和谐.社会和谐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又是其保障.社会和谐的关键是社会主体和谐.它包括人的自身和谐,人与人关系和谐,群已和谐,天人合一和以人为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晏辉 《江海学刊》2023,(1):23-36
成为主体,这是个体的宿命,也是人类的使命。只有成为主体才能完成人并实现人。通过成为主体,人才创造了一个属人的世界;通过改造自身自然和改变身外自然,才造成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因此可以说,人的所有秘密均由成为主体过程而源出。成为主体原本就自在地具有伦理性质,亦即:每个理性存在者自在地就是目的;而成为目的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做与目的相对称的事情,亦即使自己的行动具有道德性,这是获得自尊和尊严的坚实基础;成为主体就要担负对自己、他人、社会和人类的责任,放弃成为主体的机会就是放弃成为人的责任。在个体成为主体的道路上,在人类使个体成为真正主体的历史进程中,却经历着自在自为的原初形态的主体、自由任性的独断形态的主体和自由而合理的辩证形态的主体三种形式。真正的主体是就自由而合理的主体而言的,它既超越了原初形态的主体,又矫正了自由却任性形态的主体。为这样一个真正的主体进行伦理基础的奠基,旨在寻找主体形态的道德基础和客体形态的实践法则。这是一种新型的人类文明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为使人成为真正的主体进行伦理基础奠基的根本道路,其核心就是使人成为自由而自觉的目的论者、公正的旁观者、正确的言说者和正当...  相似文献   

8.
“法治社会”辨析——以“社会”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法学界主流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平面特质,决定了对法治社会内涵理解的单一性。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然、社会与实践属性,以及人的国家、社会与共同体身份之存在方式的理论,法治社会应包含法治"人民"社会、法治"臣民"社会与法治"公民"社会三个层次。法治"人民"社会主要体现社会主体的"政治人"属性,其核心内容是法律规范与限制权力;法治"臣民"社会主要体现社会主体的"经济人"属性,其核心内容是保障权利与依法行政;法治"公民"社会主要体现社会主体的"法律人"属性,其核心内容是法律意识与遵守法律。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新时代美好生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美好生活"构成其思想体系中提纲挈领性的核心概念。就存在语境而言,它作为新一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目标而存在、作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一极而存在、作为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需要而存在;从主体向度而言,党和政府是其领导主体与责任主体、全体人民是其创造主体与享受主体、世界人民是其关联主体与共建主体;从时代内涵来看,主要包括国内层面的"五位一体";从实现途径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其必由之路,"辛勤的劳动"是其根本动力,"美好的世界"是其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人类社会日益涉入风险社会。应当说,在人类历史的任何一个时期都存在风险,甚至在某些时期出现过危机事件集中爆发的状况,但那些都不足以构成风险社会,而只有当今人类所处的社会可以被命名为风险社会。在风险社会中,人们所遭遇的所有风险都是社会风险(尽管有些风险被认为来源于自然界);风险社会中人的存在的现实性不是个人,而是人的共生共在;唯有合作行动才能为人的生存创造机遇。社会重建任务是身处风险社会中的人类需要面对的首要任务。人类只有基于风险社会的现实开展积极的合作行动,才能在人的共生共在得以实现的前提下获得自我生存的保障。而既往历史中生成的许多观念及信条,只要与风险社会的现实相冲突的,就都应当抛弃。  相似文献   

11.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的发展观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的社会的可持续全面发展,指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可持续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的全面实现。也可以说,如果社会主义的本质真正全面实现了,那么我们的社会也就能文明地、健康地、持续地发展。这首先有一个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有一个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价值评判问题。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超繁动态巨系统,是多方面本质的统一。从生产活动上看,社会主义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经济关系上看,要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生产关系;从政治上看,要坚持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从意识形态上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价值观念。只有实现了这些本质,我们的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才能得到不断提高,社会才能健康持续发展。此外,社会主义还应有一个核心性或轴心性的本质,那就是马克思为未来社会所规定的“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的其它本质都是这一“核心本质”的辐射带,都围绕这一“轴心”而旋转。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以实践为核心观点的主体哲学,而主体概念正是其关键环节。马克思的主体概念并不是关于某种单纯要素的简单概念,而是内在地包含着多种要素及其矛盾关系的复杂概念。其基本内容是:作为"宏观主体"的社会与作为"微观主体"的个人,通过各自的"自我生产"活动和二者之间的"相互生产"活动,彼此嵌套,相互结合,形成了严整的、动态的、有机的"双重结构"整体。只有在实践观点、生产范畴、辩证方法,以及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历史视野的基础上,才能完整地理解马克思的主体概念,客观地阐发其理论价值和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把"人是什么"变换为"'人'是什么",澄清"人"的概念的不同用法及其意义,有助于避开本质主义的追问方式及其困境.从不同角度或以不同标准去理解人,必然导致"人"的概念规定的多样性.某一时代的思想家通常只能以自己所处时代的人作为现实原型来刻画和建构"人"的概念.与实然之"人"的概念不同,应然之"人"的概念并不是经由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的抽象概括,而是经由从描述到规范、从现实到理想的提升建构而形成的."人"的概念的二重化是一种潜在的方法论模式.人文社会科学中那些最常见的关于"人"的概念规定,与其说是对于实然之人或本然之人的客观描述,还不如说是关于应然之人的某种理想建构.人道主义主要依据本然论证应然,其特点是从本然之"人"的抽象假定导出人的应然状态,而马克思主义则主要依据必然论证应然,其特点是从实然之人的真实存在出发,以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依据,来设定和论证人自身发展的应然目标.  相似文献   

14.
任建党  郗戈 《云梦学刊》2008,29(3):69-73
马克思摧毁了超越于现实历史进程之上的"永恒的、超历史的人"的观念,而把人理解为在现实社会进程中通过劳动实践活动能动地创造自身、开放性地发展自身的历史的人、发展的人和开放的人.通过这种"非形而上学化"的思想策略,马克思全面地拆解了"实体性奉质"的观念和由此建立起来的"形而上学的主体"的概念,同时以"历史性"概念为核心重建人学理论,创造性地建立了实践主体哲学,从而开启了西方现代人论的主流趋向.  相似文献   

15.
论社会公正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求社会公正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是人类苦苦追寻的理想目标。人是建立和实现社会公正的主体和基础。而社会公正对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并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提供社会保证。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公正实现的最高境界 ,同时也是人全面自由发展的阶段。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自诞生以来,经历了传统社会、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社会主义现代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因其构建的伦理基础的差异,其生成方式也就呈现出不同的样态。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建构的伦理基础是以"人的依赖性"为特点的身份伦理,它极力为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的预先设定的合理性和注定的德性、职责和命运的合理性辩护。西方现代性社会建立了一套以契约伦理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及其相应的社会核心价值观,虽然"资本主义的精神"通过理性契约的方式摆脱了人的依赖和人格化的神的依赖,但又陷入"工具理性"的泥淖里和物的依赖关系的异化世界里。社会主义现代性社会通过生产关系的革命,构建了彰显"人民主体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并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实现了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关于人是社会发展尺度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发展的尺度 ,作为社会发展问题的基本前提和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指南 ,是人们观察、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发展中许多重大问题的基本原则。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对人是社会发展的尺度进行哲学思考 ,认为以人的发展和进步为核心评价一切人类实践活动是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论社会资本概念的分类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资本"是社会科学界争论最多的概念之一。其争论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社会资本概念的内涵;二是社会资本的承载主体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承载主体和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层次可以把社会资本分为个体层次的社会资本和集体层次的社会资本两类。这种分类是认识社会资本的理想类型,可以为经验研究提供一个清晰的概念工具和分析框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会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历史上的各种社会理想包括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都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核心理念,而人的全面发展也永远不会失却其超越现实、高于现实的理想性质。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性质,是由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与个体的全面发展之间的特定关系、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内涵、实现条件及其根本特点决定的。确认并深刻地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性质,有利于我们摆正人的全面发展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充分发挥其对人的发展的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观体现了人类对自身主体性地位的不同理解。由传统发展观中体现的人类主体性地位绝对化到社会可持续性发展中人类主体性的重新定位。在我国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应该对人与外部世界的主客体关系、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个体与自身的关系这三方面有清楚的认识,才能正确"待物"、"待人"、"待己",促进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