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强 《唐都学刊》2005,21(4):97-99
"穷而后工"是我国传统文论中的重要命题.从主体视域角度看,这一文学现象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从文学本体看,"穷"后之作往往情深意切,恰好暗合了文学审美价值的体现需要作品具有真情实感的要求;从作家主体看,"穷"之潦倒虽磨砺了文人身心,但却成就了文人的文心,激起他们创作的欲望;此外,中国传统文论强调"知人论世"与"真善美"统一的解读方式,这为"穷而后工"现象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阅读语境.  相似文献   

2.
爱因斯坦等人用EPR论证,揭示量子力学内在地允许超光速现象存在--这和相对论相矛盾,以此反对以玻尔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认为量子力学体系是完备的观点.可若干年后围绕检验贝尔不等式一系列实验表明,微观粒子确实存在超光速关联的现象,这就引出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这两大理论存在不相容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围绕上述问题的争论,启发了同时代及后来的科学家、哲学家,激励他们对以往的物理概念作深入思考,加深了我们对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辩证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孙国华 《求是学刊》2004,31(6):84-86
文章认为狭义的法律解释只不过是法律解释的一种,即仅指国家授权的一定机关对法律作的有相对的普遍约束力的解释,而不是法律解释的全部。如果用这种法律解释的概念取代人们通常理解的法律解释的概念(或所谓广义的法律解释的概念),势必引起许多无谓的争论。承认狭义的法律解释的概念,既无必要又有害处。法律解释按照解释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有权解释、学理解释和任意解释。  相似文献   

4.
贺来 《求是学刊》2004,31(1):34-38
运用二元对立的知性思维方式来理解马克思哲学,并由此而形成抽象的理论教条,直接妨碍马克思哲学研究的进一步扩展和深化。本文着重反思和分析了在马克思哲学中有着重要影响的两个教条,即"成熟"与"不成熟"二元对立的教条、"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二元对立的教条,指出二者并无充分的学理根据,也违背哲学存在和发展的本性,因此,克服这类抽象的理论教条,是推动马克思哲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5.
《求是学刊》2019,(2):138-145
不确定概念的问题是现代行政诉讼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法院要在司法解释与行政解释的争议中平衡对法拘束的坚持与对行政空间的尊重。然而现有的对行政解释的审查方式都过度强调审查中司法权与行政权的界限,而忽略了不确定概念问题的正确性本质。不确定概念在行政诉讼中形成的主要问题是法律获取过程中行政解释与司法解释的冲突,司法审查的任务是在关键解释命题的二次证明中排除不正确的行政解释。在对不确定概念的行政解释进行审查的过程中,法院应进入到解释正确性问题的内部,并受到审查内容与方法上的"软约束"。  相似文献   

6.
高校人事管理改革对"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双肩挑"管理模式虽然在当下仍具有重要的管理效能,但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其不足之处开始凸显,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理顺教研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关系,推动人才评价体系的转变,最终促进"双肩挑"向"一肩挑"的转变,是其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今天我们所熟识的"法"字是古文"灋"演变来的.由于时间的隔阂,从"灋"到"法",含义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一段时间以后重新疏证,是文字学研究的必要工作.所以,古时的"灋"究竟何义,需要不断的研习.通过解读大量的古代文献,"灋"在不同语境下呈现出来的含义仍然不能让我们对"灋"进行简单的定义.  相似文献   

8.
《求是学刊》2018,(1):75-87
"法律思维"的基本含义是"根据法律的思考"。很多人把其中的"法律"仅仅界定为法律规定,这样,简单的"依法办事"就成为法律思维的主流思维。这种简单的基于文义解释方法而衍生的思维方式只能解决行为判断的合法性,而难以解决法律解释和运用的恰当性问题。法律运用是法律方法的综合使用,不仅包括文义解释,还包括体系解释等其他方法。中国人的思维属于整体性思维。整体与体系思维关系密切,本应容易接受体系解释方法。但由于这种整体思维不重视形式逻辑,整体就成了各要素的简单相加,不重视运用法律方法寻求要素间的融洽性。法治建设需要把整体性思维改变为体系思维,运用多种法律方法以解决司法、执法的合法性、恰当性以及正当性要求。  相似文献   

9.
中国自古以农为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存.因此人们对"天"既崇敬又畏惧,认为顺之者昌而逆之者亡,所以在中国传统社会产生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共存的必然反映,是不可逾越的自然之道和社会之道.而以此为理论依据,中国古代产生了顺应自然、效法自然的法律思想,主要体现为法律制定时遵循的"则天立法"原则,法律实施时实行的"司法时令"等制度.因此,立法与司法中"顺天则时"的观念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自然规律与人间法度相类相通.浑然一体的格局."天之法"因此具有了实用价值,而"人之法"也因此具有了合理性和神秘性.这一切都说明中国传统法律的自然观有其独特的内涵和特征,与西方自然法思想存在诸多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10.
陈振一 《学术交流》2005,(11):54-56
我国实现现代法治的制度性建构尚需在四个方面进行:其一,建立一个以私法基础、公法优位和社会法制约为格局的完善法律规范体系;其二,形成具有自治地位和足够资源的独立司法系统,当务之急是保障司法权力行使的合法性与司法裁判所具有的公信力;其三,奉行与严格的法律解释传统不同的富有创造性的自由解释理论;其四,形成具有独特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的法律职业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