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和平演变”是战后以来西方国家一直坚持用来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战略。在这种强大的外部攻势和内部因素的合力作用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发生剧变,并最终解体。西方又把“和平演变”的矛头对准了中国。我们只有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抵御西方的“和平演变”,使社会主义的中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2.
当前,国际风云变幻,错综复杂,国际共产丰义运动处于低潮,马克思列宁主义面临严峻挑战。在这种形势下,重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唯物史观的理论,深刻领会唯物史观的实质,对于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出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进行反“和平演变”的斗争;以及捍卫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阵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国际风云突变、世界形势动荡不安的时候,如何更有效地抵制西方资产阶级反动势力对我国的渗透,防止“和平演变”,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会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也才能保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同志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之后要防止“和平演变”的观念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毛泽东同志的防变观要作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分析,继承并发展其正确的理论;批评并纠正其偏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保证党在反“和平演变”斗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从反对和平演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了在全党普遍深入持久地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并强调指出:“要通过学习和教育,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无产阶级思想体系与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界限。”在反共反社会主义大合唱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当代民主社会主义,就是资产阶级思想体系中一股危害极大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近些年来,随着帝国主义加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这股思潮更加猖獗和泛滥,不仅继续强化其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作用,而且重点已转移到改变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方向,加速了一些国家由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蜕变。因此,弄清它的基本特点和阶级实质,划清它同科学社会主义的界  相似文献   

6.
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和平演变愈演愈烈。东欧、苏联剧变的教训告诉我们:要取得反和平演变斗争的胜利,关键是要把我们党建设好,而在党的建设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又处于首要地位。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繁重的国内任务,党必须在理论上更加成熟起来。”“必须努力提高全党的乌克思主义水平”。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的讲话,充分认识加强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对于把党建设成为更加坚强的工人阶级先锋队,从而更好地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取得反和平演变斗争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反和平演变的理论,就其基本方面而言,是高瞻远瞩的,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科学性。它是我们反对资产阶级“和平演变”的锐利思想武器和重要的战略策略及理论依据. 一毛泽东的反和平演变理论,阐明了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存在着“和平演变”的危险性、可能性,强调反和平演变是社会主义国家长时期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论申志诚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党的基本路线要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国家要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关键在于我们党,在于坚持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和平演变”是当今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威胁。反“和平演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一项紧迫的、长期的任务。回顾四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反“和平演变”斗争的经验教训,对坚持这场斗争,直至取得彻底胜利,使社会主义国家永不变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和平演变”的外部因素是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策略的总和。内部因素是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存在着可能被演变的不利条件。内因是主要危险。认真分析这些原因,对于我们坚持反“和平演变”斗争,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与社会主义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已经成为现代国际间阶级斗争的主要形式。因此,以历史事实为根据,考察几十年来帝国主义“和平演变”战略的历史演变过程,总结帝国主义“和平演变”与社会主义反“和平演变”斗争的经验教训,对于人们特别是对于青年人全面、正确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和当代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状况,正确认识帝  相似文献   

12.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我们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根本方针和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工作方针,努力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相似文献   

13.
项启源 《中华魂》2013,(17):11-14
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改革开放观,这是江泽民1991年在庆祝建党七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提出的。他说:“意识形态领域是和平演变和反和平演变斗争的重要领域,资产阶级自由化同四项基本原则的对立和斗争,实质是要不要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斗争,但这种政治斗争大量地经常地表现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理论斗争。思想宣传阵地,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要划清两种改革开放观,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开放,同资产阶级自由化主张的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化的‘改革开放’的根本界限。”  相似文献   

14.
我国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性质。而要坚持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必须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反对“和平演变”;总结高校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高校培养的学生符合党和人民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反“和平演变”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毛泽东反“和平演变”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本文论述了邓小平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加快人民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继承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毛泽东防止“和平演变”思想中正确的内容 ,同时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确立并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拓展了反和平演变的斗争领域 ,探索出一系列新的切实有效的斗争方式和策略 ,并被“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下来。邓小平的反和平演变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反和平演变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 ,其基本精神和原则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理论和实践上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最基本的内容是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发展动力是改革开放,提出了在社会主义这个很长的历史时期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唯一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gr想,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科学指南。”o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Q部分。研究邓小平新时期的军队建设思想对我国的军队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加强思自政治建设,强调军队建设的革命化“以革命主义为基础的革命政治工作是一切革命军队的生命线与灵魂。”0他指出军队“不注意思想和政治工作,成天忙于事务,……很危险,”D“帝国主义搞和平演变,把希望寄托在我们以后几代人身上。……所以要把我们的军队教育好。”o要永远把坚持正确…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当代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卓越领导人,善于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坚定地认为社会主义中国不能搬用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政治,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思想理论观点,为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前,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思想,对于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准确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要求,深入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政治多元化”,有力地开展反对和平演变的政治斗争,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叶剑英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到邓小平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再到江泽民提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再到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即“四个文明”,最后到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今天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发展变化,对于新时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