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地政策与金融政策是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最主要工具,基于土地政策与金融政策的最优调控模型以及实证研究其调控效果表明:土地政策与金融政策调控工具对房地产的供给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利用土地与金融调控房地产业建设规模具有滞后性;房地产业的发展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调控;土地政策应保持系统性、连续性和稳定性;政府应通过提高非房地产部门的效率,从根本上改变银行信贷与地方政府的“房地产偏好”。  相似文献   

2.
从土地、金融、税收三方面阐述了近年来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将2009-2011年间房地产开发投资、开发量、销售量、房价、保障性住房建设变化与2003-2007年间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当前房地产业虽然仍保持较快发展,但是商品房销售量和房价的增幅都明显回落,说明当前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出现了过热现象,房地产价格增长明显。为了稳定房地产价格,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包括金融政策。本文利用协整模型和脉冲响应分析方法,对金融政策对房地产价格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利率对抑制房地产价格效果不明显,而货币供应量对房地产价格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4.
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效应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经济出现波动时,政府的宏观调控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发展的必要手段,在房地产市场同样如此。文章从近几年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执行结果分析入手,结合宏观调控的目标,从市场需求差异、调控政策的特点、规则效应与时机选择等方面,对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效应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房地产政策的系统分析和科学论证问题。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针对各地房价上涨过快的现象,国家对房地产业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作为调控手段之一,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强房地产土地增值税的通知》。借鉴确定合适的利息扣除方式、分散收入法、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法等方式降低土地增值税,以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梳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将我国1998年至2010年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按时间顺序分为五个阶段进行梳理,接着分析了我国2011年最新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内容,最后总结了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分类、目的并且对调控政策提出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现今房价上涨过快时,政府却出奇地沉默,也许正是到了对调控本身反思的时刻中央政府2004年以来,动员了9个部委和各地方政府,启动了税收、土地、金融、行政四大手段对房价进行调控。无论从政策使用的力度还是广度上看,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都是空前的。但在这种既有明确政策导向,又有政绩压力的调控政策下,近几年房价似乎陷入"越调控、越上涨"的怪圈。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2007—2017年上半年139条国家层面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进行收集和梳理,从政策力度和政策措施两个维度设计评分标准,构建政策协同度的量化模型,对新能源汽车政策和相关部门的协同及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管理已形成以国务院为最高决策层、各部委依职能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模式,逐渐由依靠单一措施向综合利用多种措施演变,由“政策”驱动转向“政策+市场”驱动。同时,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存在着政策措施协同程度不均衡,协同部门过于集中,部门协同形式有待改善等问题。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合理匹配政策措施力度和政策措施内容,激发系统合力;(2)加大金融、技术和法规管制措施与其他措施的协同,补齐政策短板。  相似文献   

9.
在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中,如果政策制定者(政府)的政策目标与公众的政策目标预期相统一就构成政策信誉,否则就是政策信誉失衡。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目标的转变,使得住房供应体系发生了改变,以保持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稳定为重点的政策目标被放弃,于是,公众政策目标预期突出表现为超前购房透支需求、投资和投机获利的预期逐渐强烈以及非理性的住房需求等。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和市场绥靖立场,构成地方政府在控制房价问题上履责的反作用力。政策目标的转变和地方政府的履责不力,是造成政策信誉失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宏观调控的过程。调控的目标是“三个基本”: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以2003~2009年的数据分析,上述三个目标均没能实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执行力度不足、部门利益和集团利益的掣肘以及房地产市场的自然属性等。完善房地产调控机制的基本着眼点是优化房地产政策过程,防范房地产市场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