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重要的改革实践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缘起且发展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选择为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奠定了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造与完善为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发展机制;政治权力资源的启动为富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是否及其实现程度,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世纪之交,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非公有制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与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具有相容性。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全面落实需要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其必要的保证。现阶段,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以公平为基石,缩小贫富差距,使社会各阶层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形成合力,以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但市场经济本身具有的自发性、盲目性等弱点,同样也产生了一些非人道的现象与行为。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必须认清人道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辩证关系,协调两者之间的发展,充分发挥人道主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精神生产理论是马克思阐明的全面生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和谐社会的生产结构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和谐发展;精神生产是与物质生产相对应的哲学范畴,是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置精神生产于恰当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共同富裕”虽然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但同样需要正确处理好“先富”与“共同富裕”的辩证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共同富裕;强调“共同富裕”并不是要否定“先富”;需要依靠“先富”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和途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理顺分配关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7.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它坚持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否定和纠正了片面地按照所有制形式来区别姓“社”、姓“资”的错误倾向。它坚持了在会主义经济必须建立在生产社会化的物质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抛弃了商品生产、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异己事物的传统观念,为把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的伟大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引起了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给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等各方面带来重大影响,使人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显现具有了全新的特征.市场经济对人的发展具有双重影响,要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限制市场经济对人的发展的不利影响,最终建立"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的、归宿、落脚点就应当是人而不是物.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以人与人和谐为核心,以人与社会和谐为目标,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等系统要素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苏联模式失败后,罗默没有动摇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他积极探索其他可行的社会主义方案。他在保留苏联模式中合理的社会主义成分基础上,借鉴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成熟体制,提出了证券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未来走向将是其市场社会主义模式,而中国有走市场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能。事实上,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罗默的市场社会主义尽管在某些方面有相同之处,二者却有着本质区别。我国已探索出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而证券的市场社会主义仍停留在空想阶段,所以,我国没有走罗默的市场社会主义的可能,但是可以借鉴其有益之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和平发展的社会制度基础--兼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世界构成威胁。这是中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及作为这种制度的思想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制度与和平,与和睦共处、共同发展有着本质性的联系。本文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证:其一,主张和平是马克思主义一个突出的价值取向和思想理论传统,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社会主义国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强行对外兜售自己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其二,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它要实现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这就决定了它对资源的需求是适可而止的,从而也不会因争夺资源而与其它国家处于尖锐的对立;其三,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消除两极分化,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正,这是社会平安稳定的根本保证,这也为消除内乱以及由内乱波及的外乱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如何看待现阶段的贫富差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贫富差距与收入差距在产生根源、表现形式和治理手段等方面存在不同。现阶段的贫富差距并不必然源于经济中的收入差距,而主要是由各种非法非正常收入导致的。解决贫富差距问题,首先是解决收入差距,同时要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3.
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践行共同富裕要避免两极分化,强调先富只是手段、共富才是目的,要认识到共同富裕历史进程具有长期性,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条基本伦理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的内在要求。它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致富光荣,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二是实现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更不是平均富裕;三是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在全社会倡导正确的致富观和先富带后富的高尚道德,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入活力和内在动力,保障市场经济规范、有序地运行,从而为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价值目标提供伦理支撑和推助。  相似文献   

1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实际发展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共享发展的理念。这不仅是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之下,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更是基于我国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而产生的新的发展模式,也是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必然要以坚持和实现共享发展为价值追求。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不仅有利于传承、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我国根本矛盾的解决提供了理论指南,更为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国“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供了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成果迸发的时期,因其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契合而进入国内学者的研究视域。围绕什么是市场社会主义,产生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说、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说、多含义说等;针对市场社会主义经历的几个发展阶段,国内学者产生了三阶段说、四阶段说和五阶段说等;就市场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他们探讨了二者存在的异同之处;而且从市场经济体制、政治文明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等方面考察了市场社会主义的多维度价值。但是国内研究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末,科学社会主义的主题发生了由批判到建设的转换,"构建和谐社会"是宣示这种转换的方向性口号.从发生这种转换的基本历史经验出发,人们能进而认识构建和谐社会是对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新适应, 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矛盾--平均价值和奖励价值之间矛盾的能动驾驭.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道德化社会,在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诸要素中,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内容;民主法治、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社会局面的形成离不开社会主义道德的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