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掌握医疗纠纷处理技巧,妥善处理医疗纠纷,最大限度地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这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而且有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医患关系出现转入“冰冷期”的趋势,其原因在于医疗纠纷频发以及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协调医患关系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妥当地解决医疗纠纷.探索适合于医疗纠纷的解决机制,既应立足于医疗行为的人身侵害性、高度风险性和试验探知性等特点,同时应以医疗纠纷法律性质为基石;本质上,医患双方属于民事法律关系,医疗纠纷可分为医疗合同、侵权和无因管理三个层次,医疗纠纷法律适用应回归到以《民法通则》和《侵权责任法》为核心的民事法律框架内;应充分考虑医疗行为的不确知性和伦理性,坚持公正、保密和有助于医疗技术创新的价值取向,构建能为当事人所用且行之有效的医疗纠纷多元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3.
生命健康权是每个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人身权利。目前 ,侵害患者权益的医疗事故日渐增多 ,医疗纠纷数量呈上升趋势。由于法律的不完善 ,以及现有法律法规适用上的争议等原因 ,使得医疗纠纷不能得到妥善处理。为了切实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必须解决医疗事故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和医疗纠纷中涉及的几个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4.
医疗纠纷本质上属于民事纠纷,民事诉讼巴成为我国医疗纠纷的重要解决机制,但目前医疗纠纷诉讼仍存在诸多争议问题,如程序设置缺陷和法律适用混乱等,极大阻碍了医疗纠纷快速、公正、有效和经济地解决.文章分析了我国医疗纠纷民事诉讼解决机制中存在的若干争议问题,并对相关的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徐祖林 《云梦学刊》2000,21(2):20-23
目前我国医疗纠纷法律制度严重滞后,改革呼声日趋高涨。但学界对改什么和如何改的问题缺乏细致深入的研究。本文在对现行医疗纠纷法律制度进行全面评析后,对消除该法内部固有矛盾、改革医疗鉴定体制、完善医疗诉讼程序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医疗卫生事业关乎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一直以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应逐步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医疗机构现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医疗机构的立法思考。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医疗纠纷的处理面临多元救济渠道缺乏、专业机构建设滞后、司法审判的权威性公正性有待提高等诸多难题,当事人面临的一系列救济困境又反馈到医疗纠纷的社会治理与演变进程中,甚至导致单纯的医患关系发展为严重的社会公共事件。医疗纠纷的解决也不再只是医患双方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医疗纠纷的解决应当秉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和综合治理相结合的理念,在社会治理创新的大背景下,创新治理途径,建立以法治为核心,预防为首、多元结合,专项基金做保障的纠纷解决体系。  相似文献   

8.
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医疗纠纷是医院和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对医疗纠纷进行类型化研究,分析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结合现实案例,对侵犯知情同意权纠纷类型划分为:未取得患者同意而实施治疗行为、告知义务存在瑕疵以及侵犯知情权引起的纠纷三种。  相似文献   

9.
有效地防范医疗纠纷,在当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省内外医疗纠纷的情况,结合我们在处理医疗纠纷过程中的体会,对医疗纠纷的产生原因和防范措施作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 ,我国消费者协会直接收到有关医疗纠纷的书面投诉逐年至上升趋势 ,医疗投诉在全国消费者“愤怒”程度排行榜上位居第五位。① 医疗事故不只关系到医学 ,也触及到法学 ,所以应以医学与法学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医疗事故 ,使医疗纠纷处理的合法、公正、科学。尽快完善我国医疗损害赔偿法律制度 ,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已成为学术界和实践部门的共识。本文拟提出些粗浅看法 ,以期能抛砖引玉。一、我国医疗损害赔偿案件的法律适用性问题目前 ,各级人民法院在审理医疗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时 ,依据的法律、法规主要是 :( 1 )基本法即《民法通…  相似文献   

11.
我国《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已经生效,但其制定过程中所产生的立法争议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平息。该条例将行政调解明列为一种独立的医疗纠纷解决途径,并对医患双方自行和解不设定索赔额的限制,是综合考虑各种意见所作出的理性抉择。未来,该条例的立法名称应当修订为《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并系统整合医疗损害和医疗事故的规定,以全面取代《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功用。除法律特别规定外,应更加明确地规定患者有权复制全部病历资料,同时尽快启动医疗损害鉴定管理办法的专项立法,着力构建科学、统一的医疗损害鉴定制度。  相似文献   

12.
肖平辉 《学术研究》2023,(11):76-80
新冠疫情爆发,中国卫生领域内第一部“牵头管总”具有基础性、综合性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施行,引发了学术界对卫生法新的一波关注。学术界提出卫生法学集法学、医学、公共管理学、伦理学等多学科交叉,其特殊性需要突破传统法学理论构建。文章探讨了以传统部门法为生成逻辑的法教义学、社科法学在卫生法基本理论上的困局,提出领域法学作为卫生法学方法论上的理论重构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南方论刊》2008,(11):120-121
随着改革开放的强劲节奏,30年来,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深圳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巨变。医疗卫生这一牵系千家万户的民生事业博采众长、不断创新,蓬勃发展。全市医疗卫生事业从单纯的救治走向加强预防、注重保健,从单一的医疗服务走向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全方位健康服务,卫生基础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卫生资源更加优化,医疗卫生科研成果积极引进应用,医疗卫生管理日益科学规范,医疗卫生水平进一步趋向纵深发展,各类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有力地保障了全市人民的身体健康,促进了全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值较大幅度的增长。为了展现深圳市卫生系统30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本刊特推出专栏“改革开放30年巡礼”,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各种职业活动中,医疗卫生系统则是一个重要的窗口。因此医疗卫生系统如何弘扬白求恩精神,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救死扶伤人道主义和无私奉献精神,这既是医疗卫生系统的职业道德范畴,屯是医疗卫生系统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弘扬白求恩精神,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什么是白求恩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三九年写的《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把白求恩的精神概括为;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白求恩的这种精神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5.
医疗责任保险及其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讨医疗责任险及其有关法律问题 ,认为医疗责任险是解决医疗纠纷 ,化解医疗风险的重要途径 ,完善相应法律法规是我国医疗责任险开展和发展的保证。建议推行强制性医疗责任险 ,完善卫生法律法规 ,改革医疗体制。  相似文献   

16.
《南方论刊》2008,(11):130-131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深圳市的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21世纪初,全市医疗卫生事业从单纯的救治走向加强预防、注重保健,从单一的医疗服务走向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全方位健康服务。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宝安区福永卫生监督所(预防保健所)于2003年从福永医院分离出来,成为了一家执行卫生法律法规,组织实施辖区内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医疗卫生单位。  相似文献   

17.
CEPA协议的深入实施,为我国内地与港澳之间进行医疗卫生方面的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契机。然而,目前CEPA框架下三地医疗卫生合作仍存在一定的法律障碍,要克服这些障碍应从四方面着手:一是完善CEPA关于"医疗服务提供者"的规定,二是在区域合作中规范自由贸易与公共健康的关系,三是运用灵活的产权结构发展医疗服务,四是构建注重医疗专业特色的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8.
邓进 《南方论刊》2006,(5):36-37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精辟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指导医德医风建设的理论基础。当前医院医德建设的主流是好的,但一部分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出现滑坡也是事实。医疗纠纷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医患之间的信任急剧滑坡,医患关系已经成为社会焦点问题、热点问题。因此,加强医风、医德建设,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确保医疗卫生事业为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服务,已是当务之急。医学是国家乃至全人类的事业,而不仅仅是“养…  相似文献   

19.
医疗纠纷近年来呈现上升与恶化趋势,某些纠纷甚至爆发成恶劣的刑事案件。目前,全国各地已经纷纷构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解决医疗纠纷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由于医疗纠纷具有特殊性,所以,对于医疗纠纷中调解方法,将结合医疗纠纷的特点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20.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小区化、家庭化是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的方向。目前存在服务配套政策不完善、专项经费投入不足、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社会各界与政府部门之间配合力度不够、宣传力度低等问题。因此,应创造良好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政策环境,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进小区、进家庭提供政策支持;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参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小区化、家庭化建设,并为其提供经费保障;加大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小区化、家庭化宣传力度。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进小区、进家庭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