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愁,是黑暗的封建社会中失意文人的常见情绪,其中也不乏有识之士在那种专制制度下横遭压抑、无所作为的愤懑。我国古典诗词中写愁的极多,其中往往用很生动形象的比喻。 这类诗词中喻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用一种东西即一个词来作比,如秦观《千秋岁》:“落红万点愁如海”,以海喻愁,有的是用一种现象即一个词组作比,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忧端  相似文献   

2.
风起了,花落了,心便似一道梦一般,随着弦音滑入那抹不去的雨丝中。忘记是谁说的,少游的词,总离不了一个愁字,而看到这里,这一个愁字却无端地凝重起来,在平淡中随着雨落浸透土壤,慢慢地化成一种情绪,立也愁、坐也愁,而偏偏这样的愁和闲交织到了一起,浓得化也化不开。化不开也好,纠缠进了一种缠绵,随着那一个愁字逐渐滋生出来,最终成就了一个永远。——《春梦何处》美丽彩虹  相似文献   

3.
寻找精神的家园──论戴望舒诗歌的抒情主体形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说是遥远的海的相思。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烦忧》“烦忧”是戴诗中一种最典型的心理情绪。翻开戴诗,除《灾难的岁月》外,大量的诗歌是抒写类似于寂寞的清愁与无名的烦化的。这种“烦优”,是生命的烦优,还是现实的烦忧?杜衡说他写诗“差不多是他灵魂底苏息、净化。从乌烟瘴气的现实中逃避过来,低低地念着‘我是比夭风更轻,更轻,是永远追随不到的’这样的句子,想象自己是世俗的同所网不到的,而借此以忘记。”‘’‘看来,戴望舒是想把诗作为个人灵魂的逃薮,寄托自我的哀越,排遣现…  相似文献   

4.
莫愁女在我国古代是影响很大的文学故事人物,然而正是在此著名的人物身上,古往今来却产生许多讹传和误解,我们曾为此撰文加以辨析。前不久,又出现了一种“石城莫愁并非女子”之说。此说见于广东中山大学编辑出版的《历史大观园》一篇题为《“石城莫愁”并非女子》文章。(载该刊1989年第五期,作者黄飞英)中。文中提到古今三莫愁,即洛阳莫愁、金陵莫愁和石城莫愁(按:即湖北钟祥石城莫愁,我们称之为“钟祥莫愁”;但由于钟祥县古属竟陵郡  相似文献   

5.
曹植《叙愁赋》“承师保之明训,诵六列之篇章”句中“六列”一词,赵幼文《曹植集校注》认为“于此不可解”,而校改为“列女”。清代孙星衍曾指出“六列”是指《列女传》中的六篇。此外,“六列”有时还是帝王后宫不同等级妇人的总称。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分析了作为中国古代诗词一个基本主题的“愁”的四种基本形态及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并指出“愁”作为一种悲剧性情感,同样具有深刻的社会内涵,强调应以审慎、公正、科学的态度研究它。  相似文献   

7.
“暝色起愁”情境是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揭示《诗经》抒写思念艺术范型之一,本文基于中国古代诗文中“暝色起愁,,抒写情怀的内涵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基础上,对其“暝色起愁”这种抒情范式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现代派诗人戴望舒在他的诗歌中营造了一系列梦的意境 ,在朦胧与显隐之间透露了复杂的思想情绪 ,这是戴望舒既逃避现实又反映现实的一种介于“隐藏自己与表现自己”之间的最佳表现形式。《雨巷》中的“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一般评论界认为“丁香姑娘”是作者理想幻灭的暗示。实际上 ,应当是戴望舒自我情绪在“梦”中的投影 ,是戴望舒潜意识中“自我”的形象象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语言论》中的“意义”作为分析对象,以原著中的具体阐述为例证,指出了《语言论》的轻视意义不是作者的一种理论认识,而是一种从研究方法论上回避意义的选择。文章还对原著中术语“意义”一词的多种不同的含义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就《语言论》对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混淆及其表现进行了例举说明。最后,本文从哲学根源和具体表现上探讨了《语言论》中混淆词义及其客观所指的错误  相似文献   

10.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近年来见到不少对这首诗的考证和分析文字,真可谓注家蜂起.其中关于“江枫渔火对愁眠”,究竟是什么“对”什么,就有四种不同的解释:①《唐诗三百首新注》:“江枫,江边的枫树.对愁眠,愁眠人(实是因愁而未能眠)与渔火相对.”据此,相对的是双方一  相似文献   

11.
蒲松龄是一位善于营造悬念的大师。《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性作品 ,几乎篇篇有悬念。恰当地运用悬念是《聊斋志异》建构艺术大厦的一大特色。蒲松龄就像一个高明的魔术师 ,他充分运用悬念调动、控制读者的情绪 ,让读者始终跟着他手中的那根神奇的魔术棒走———时而愁 ,时而怒 ,时而提心吊胆 ,时而心花怒放。  相似文献   

12.
清敏 《人力资本》2009,(9):36-37
近日,浙江《青年时报》有一篇报道,说是刚跳槽到杭州庆春东路某酒店做管理公司工作的小谢,为一瓶香水犯了愁。  相似文献   

13.
该文指出索利斯《情绪意义》一文的错误在于把语用学和语义学两个不同的问题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讨了《金瓶梅》的特点,指出正是《金瓶梅》本文的复杂性造成了《金瓶梅》接受中的歧见百出。同时,通过崇祯本批语与张竹坡批语的比较,分析了《金瓶梅》接受中的两种态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在宋词中经常得以表现。在具体创作中,词人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情感指向的意象进行传达。本文着重指出"落红"与"幽月"二意象来阐释词人的言"愁"情怀。  相似文献   

16.
潘影 《社区》2011,(11):12-12
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嗅不出、听不到的情绪。古代诗人却运用种种修辞手法。将愁绪转化为有重量、有长度、有色彩、有声响、有生命的形象,并与诗人的情感结合。构成新的意境,妙言迭出。  相似文献   

17.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用冷冰冰的笔调和近似病态的语言给人一种另类的审美情绪,使得她的作品呈现奇谲色彩。为此,从语言学和符号学的角度,从形式层面上分析了其作品《贪婪》的魅力,以实践后结构理论同美学相结合的文学批评之途径。  相似文献   

18.
韩爱青 《社区》2012,(34):54-54
“在选择终身伴侣时,良好的判断力远比情绪和感觉更重要。《为什么女人更需要爱》一书作者,美国作家亚伦·皮斯和芭芭拉·皮斯在“皮斯国际网?上最新载文指出,新恋人在交往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10年6月18日晚,由著名作曲家何占豪作曲、南京小提琴家沈净改编的小提琴与乐队协奏曲《莫愁女幻想曲》在南京首次公演,沈埠女士亲自担任小提琴独奏。在美籍指挥家徐志廉博士的指挥下,南艺的演奏家们将富有浓厚南京特色的莫愁女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日前,本刊记者与沈埠女士就莫愁女和南京文化等话题进行了交流。  相似文献   

20.
《青玉案》是北宋词家贺铸的代表作,词中体现了愁之广、愁之密。其所写之愁包括仕优而不能仕之愁、望美人不至之愁、悼亡妻之愁、暮春之愁。这四愁是作者心境的表达,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