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深厚热烈的情感,歌咏富有时代特色的社会生活,同时表达了宏伟的理想抱负,充满理想主义精神。杜甫的秦陇之行充满曲折与酸辛,而秦陇诗歌在诗人的创作历程中却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表现了诗人在现实困境或逆境中,坚守儒家理想,同情下层民众的博大情怀。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对于形成诗人诗歌笔力苍劲雄厚、感情沉郁顿挫的风格有重要影响。杜甫诗歌中那种刚毅执着,不屈不挠,永不停息的奋斗精神,不惜以身殉道,让有限生命放射出不朽的奇异光彩。这也是杜甫作为伟大诗人的可贵感人之处。  相似文献   

2.
闻一多的诗歌意象有两类 :一类充满“古典”气息 ,笼罩着华宴的芬芳和沉醉的诗意 ;另一类裹挟“现代”色彩 ,流转着天地间变幻的风云。诗人进退在“古典盛宴”和“现代窗口”之间 ,用两类意象表达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冲突。闻一多笔下的审美意象 ,其生成有多方面的原因 ,给读者带来了特殊的美感。  相似文献   

3.
千百年来,基于对人类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追求,西方思想家向世人勾勒了诸多尽善尽美的人类理想共同体蓝图。然而,由于理论和实践的缺陷,这些人类理想共同体蓝图最终都遭遇了空想的命运。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为理论指南,回归生活世界,拓展了思考世界历史发展大势的新视野;立足现实的人,迎合了满足人类美好生活需要的新规定;依靠人民群众,提供了克服“虚幻的共同体”的新动力;坚持“五位一体”,开辟了迈向“真正的共同体”的新道路。在此基础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了对西方理想共同体蓝图的革命性变革和现实性超越,推动了人类理想共同体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相似文献   

4.
罗伯特·洛威尔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大半辈子按照新批评的理论、原则写诗,颇有成就,成为新批评派的后起之秀,一颗上升之星。当新批评理论走向式微,不能适应创作需要之时,他努力探索、大胆实践,从客观主义的非个性化转向主观精神的发掘,创作出《生活研究》这样继《荒原》之后最具影响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现代诗;开创、发展并超越自白体诗歌。他不断改革创新,他的创作生涯成了美国诗歌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5.
索罗斯的“反射性理论”为突破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困境提供了新的范式,颠覆了“理性经济人”假设,重新审视了经济理性在市场中的作用,更加重视真实复杂的人性中非理性因素在市场中的体现。本文运用马克思的“现实的人”观点对“理性经济”人及索罗斯范式中的“人”作出新的批判和评价:现实的人就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的、历史的人,“理性经济人”是抽象的、孤立的人;索罗斯将人的不完备性、易错性、不确定性等加入了他的新的范式中,这种对人的认识,相对于西方主流经济学是一个进步,但是,它对人的抽象,仍然没有完整地把握人的规定性,特别是本质规定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人的"独善"往往表现在"逸乐"中,而"逸乐"在西方的美学观念里与"颓废"相对应。逸乐作为现代性的特征之一,在陶渊明与白居易的诗歌中却表现出很大的差异。陶渊明开创的是乡村的逸乐之美,他的逸乐是生命与自然的融合;白居易开创的是都市的逸乐之美,他的逸乐是生命与世俗的融合。逸乐是生活的艺术,具有现代性的永恒之美,不仅对于古人重要,对于崇尚休闲的今人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德国著名汉学家、文学理论家、美学家卜松山先生的新著《中国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一书,从外部视角对中国古代美学、文论进行了独特的审视:在思想史大背景下叙述美学、文论史;跨文化的比较视角;现代阐释学的考察理路。该观察方式表现出了一些与中国学者书写的中国美学、文论著作不同的、有新鲜感并极富启发性的要素,能够帮助照亮中国在此类研究中的某些盲点,并以这种方式推动中国学者与西方同仁富有成效的交流。  相似文献   

8.
如何看待政府与市场的相互关系是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指针。共生互动关系是当下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现实反映,良好的共生和互动是政府与市场之间理想的、动态的一种关系状态。政府与市场孰大孰小不是问题的关键,有效的政府与有效的市场及建立政府、市场间良性共生互动机制才是应有之义。金融海啸是政府与市场关系处置不当的不良恶果,其危害波及全球,中国亦未能幸免。另一方面,金融海啸也为中国宏观调控提供了难得的借鉴和变革契机。抓住机遇,立足实际,以社会的稳定繁荣为根本宗旨,努力实现政府主导权与市场自主性之间的协调,亦即对过度监管与监管不力的有效调校,并进而实现政府与市场之间“对称互惠共生”的行为模式和“一体化共生”的组织模式之构建,应该是当下中国宏观调控的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不仅具有个体美,还具有提高中国古典诗词审美情趣的综合美。本文介绍的是意象常用的三种组合方法,也是我们对中国古典诗词进行审美鉴赏时要特别注意的方面。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来界定艺术和艺术美,如果扬弃他的“理念”的客观唯心主义性质以其作为艺术用感性形式显现的生活现实和人的思想情感存在的虚体符号,便可见出艺术美的创造对于自然状态的超越,以及艺术创造对于艺术创作者的自我创造和对于现实观照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仰状况是衡量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他们在理想信仰方面出现的问题,需要高等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以特别关注,并需要切实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2.
毛姆的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士》揭示了人性自由的追求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主人公无法割舍身边的"六便士",又执着追求虚幻的"月亮",凸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显示毛姆对人性的矛盾以及人生内涵的复杂性的深刻探索.  相似文献   

13.
客观现实的世界具有二重化的特征,因为它同时包含着物理现实和理想现实,并且,在这两种现实之间具有相互反映的性质。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为信息。在最广泛意义上,信息是现实世界的客观属性,它是物质和能量在空间和时间中分布的差异性(不对称)的表现,这些表现存在于所有自然发生的生命界、无生命界,以及人类社会和意识活动的非平衡过程之中。信息贯穿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有组织的物质和能量的各个层次,它是物质和能量运动的首要的原因,并决定着它们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的方向。信息是进化的决定性因素,它决定着自然和社会进化过程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随着多媒体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 传播媒介由传统纸质媒介开始向网络化跨越, 学报质量观在此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新的质量观是什么、现阶段的科技信息传播理论应如何跟进, 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不断认识和把握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把理想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的基本方式就是把握和建构两者之间的合理张力,其根本旨趣是确立两者上达下贯之道,避免陷入极端化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形成一种富有活力的思维方式、解释系统和实践方式,获得理想与现实的双重推动,更好地反思历史,把握现实,展望未来,不断探索从现实通向理想的正确道路。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而言,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把握和建构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社会现实之合理张力。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社会现实之合理张力是一种历史性建构,需要根据时代和国情的重大变化不断地建构、维护和调整,并因此具有不同的时代内容、思想重心和理论形式。只有把握住这一内在张力,我们才能深刻理解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关系。  相似文献   

16.
《手铐上的蓝花花》通过追叙和顺叙两条线索交互迭进的艺术形式.描写了女主人公阎小样被判为死缓罪犯的缘由和被押往西安省城监狱途中展现出的人性之大德大愿、大善大美;通过多层铺垫手法扩殁了悲剧的题材范围和内含底蕴,凸现了人物性格的悲中之美和美中之悲,形成一种独特的悲柔之美的美学风格,丰富了悲剧关学的审美视域。使悲剧在人性美中得以深化与升华。  相似文献   

17.
<暴风雨>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一部传奇剧,<收藏家>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福尔斯的第一部小说.两部作品在结构上有着相似之处女主人公米兰达都被恶人觊觎并囚禁,但他们的命运和处境却截然不同.本文通过两个米兰达生活的不同环境、遇险后的不同的处境、遭遇到的恶的势力、爱情的经历的比较,来勾勒出莎士比亚笔下仙境一般的世界和福尔斯笔下的地狱般的世界,清晰地看到人类的美好理想和现实世界中的种种痛苦和无奈.  相似文献   

18.
思维的本性是辩证的,当然人类自觉到这种辩证本性要有一个历史过程。休谟的怀疑论对促成人们的自觉起了重大作用,黑格尔在发扬康德关于主体能动性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自觉的辩证法理论,不过他混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有”,片面夸大了理性范畴的作用。但对其唯物主义的改造,长期没有实现。马克思试图把它建立在人类生产实践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