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两汉之交,佛教东传,在中国经历了初传、兴起,至隋唐便在空、有二宗分野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天台、华严、净土、禅宗等中国化的佛教派系和独具特色的中国佛学。其在思想理论上,集数百年之美华,援儒入佛,重点阐述心注问题。特别是禅宗,把心外佛变为心内佛,由外在超越转向内在超越,实现了中国佛学的第一次革命。宋元以降,佛教在经历了鼎盛之后转入了全面渗透的阶段,特别是禅宗直觉体悟、凝思寂虑等非理性思维方式,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随缘任运的生活态度,恬膻幽隐、亦庄亦谐的审美情趣,直接影响了知识阶层,并渗透到整个社会…  相似文献   

2.
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是史学发展的重要标志。所谓深入,除了理论规范的创新之外,其中较为重要的应是学术思路的转换和学术视野的拓展。新近由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出版的刘学照教授的专题学术论集《洋务思潮与近代中国》比较突出地反映了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3.
<正> 由蒋俊,李兴芝合著的《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一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大量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的产生、发展、衰落,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具有如下特点。一、领域的开拓。学术界对中国无政府主义的研究是从50年代后期开始的,但长期以来,绝大部分论著涉及的范围局限于“五四”时期,其重点则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无政府主义的批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研究的范围拓宽到辛亥革命前后,“天义派”和“新世纪派”的思想成为讨论的热点,但对1907年以前和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的研究基本上仍属空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促成了中国的一大变局,即时人所说的“千古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未有之奇局”。古老的中华帝国经历其开天辟地以来最为惊心动魄的动荡和变迁。面对亘古未有的社会转型,晚清统治集团发生了激烈的分化、变化、不同的政治人物怀抱不同的心态,作出了不同的回应。赵慧峰撰著的《晚清政治研究》一书,注意视角的多维,对大变局中的晚清政府、晚清统治集团进行了全方位的综合研究和具体、细致的分析,得出了新颖、合理的结论。尤其是在以下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清新的印象。第一,展示晚清政权、晚清统治集团在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转型中跌跌…  相似文献   

5.
晚清民族主义思潮与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申剑敏 《人文杂志》2001,(6):123-128
中国传统民族认同符号以华夏中心主义为思想基础,形成一牢固的泛化政治文化秩序.在世界殖民体系的冲击下,华夏中心主义被动突破,导致了整个传统文化认同符号的结构性危机.中国先进分子从种族、文化、经济、政治四个方面,试图重新构建新的民族认同符号,形成一复杂交错的多元化态势.四种认同符号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最终无法构建新的民族认同符号.民族认同危机无法解决,直接导致了中国近代现代化的停滞与中断.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由于探讨不够,关于社会主义思潮传入中国的史事和过程,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模糊不清,尽管在某些方面不乏较见功力的论文和著作,但从总体而言,传入的过程仍然缺乏系统探索。这在视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为研究显学的中国学术界,实不啻为一桩憾事。现在,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案头终于有了一本这样填空补缺的作品,这便是皮明庥的近著《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觅踪》(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该书在政治与学术的双重层面上为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思想作了一次较为成功的尝试。充分体现了学术性与思想性的整合与统一。是著以流畅的笔墨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输入中国的来龙去脉予以系统勾勒,在众多切面抉幽剔微,有不少发前人未发之见。如将西方社会主义的讯息之进入中国的时间上溯到十九世  相似文献   

7.
陶季邑同志的学术新著《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派与社会主义思潮》一书已于1997年12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共七章。凡31万余言,是作者多年潜心研究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派这一领域所取得的一项新成果,是一部很有学术价值和学术水平的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方面的论著...  相似文献   

8.
《浙江潮》与晚清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由于中国救亡图强的现实需要,各种政治文化思潮风起云涌,其中民族主义思潮十分突出,浙江留日学生创办的《浙江湖》杂志促进了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他们详细论述民族主义思想、积极重塑国民重铸国魂、大力提倡尚武精神,为民主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最近,山东社会科学院老朋友戚其章先生,寄来他的新著《晚清海军兴衰史》(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拜读之后,特别读到书中的精彩处,或自己过去从未读到过的新问题,或读而不深的新发现;便对此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全书共分成七章。第一章:英舰叩关与海防运动在中国的兴起。讲的是林则徐七战七捷的中英粤洋海战,以及中国海防论的勃兴和近代海防论的两位先驱——林则徐和魏源。第二章:清政府试办海军。从湘军水师  相似文献   

10.
晚清文化保守思潮与"近代文化"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文化保守思潮深刻地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文化走向,这主要表现在其对"近代文化"--新学构建所起的作用上.为使中国文化重新焕发活力,文化保守者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改造,结果恰恰起到了突破传统藩篱的作用;其引进西学、中体西用的文化活动和思路客观上规定了"近代文化"的大致格局;而其具体的学术实践则促进了儒学、哲学、史学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1.
关于《四六丛话》的骈文艺术蕲向,有"取法汉魏"与"推重欧、苏而薄徐、庾"之说。但是,将孙梅在《四六丛话》中关于汉魏、六朝、唐代、宋元各个时期骈文书写的相关论述综合起来看,孙梅认为唐代是骈文的极盛时代,他的骈文艺术蕲向或者说艺术宗尚,是唐代的骈文书写,而不是汉、魏或宋代以欧、苏为代表的骈文书写。孙梅之所以以唐代的骈文书写作为自己的骈文艺术蕲向,一是唐代的骈文将审美性与实用性合而为一,无六朝、宋代骈文之短而兼有两者之长,较好地解决了意义表达与形式之间的内在矛盾;二是唐代骈文最能体现庙堂文学的格调。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近代文明的输入,中国社会各阶层在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变化,作为文化核心的思维模式、认知模式、价值观念也同样发生了重大转变。这种文化核心价值观念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义利之辨"的突破及"本末"观念的转变上。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逐渐被抛弃,"工商立国"观念逐渐确立,重商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潮兴起。依据相关资料,重点分析晚清时期本末、义利观念的初步变化,或还揭示中华文明核心价值观念近代转型的内在路径与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新人新作辈出,构成了当代中国学术史上蔚为壮观的奇景。最近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胡维革先生的《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即是其中的一部力著。通观全书,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4.
晚清海防与近代日本海权之战略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鞠海龙 《中州学刊》2008,3(1):206-210
加强海防与拓展海权是19世纪末中日两国面对海洋危机提出的不同战略.晚清海防以本土安全为目标,以分区设防为特征,强调海军的防御功能,严格将海防范围锁定在本国海岸和沿海一带.日本海权以俄国、中国为假想敌,强调海军攻势战略,将朝鲜半岛和中国领土视为利益所在之地.由于日本海权目标直指中国领土,而中国仅以沿海为前沿阵地,因此,战略提出之际,中国已处劣势.面对强调海外利益和超过正常国家安全利益要求的海权战略,中国将对本土危机作为海防建设和海防战略的主要参照系,在战略实践中否定海上防御,实施海岸防御等战略方针使中国海军的战略效能消耗殆尽.以海防应对海权的战略错误不但决定了战争结果,而且使中国地缘战略空间完全塌缩.  相似文献   

15.
1840~1949年,中国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为跌宕起伏的时间段落.这一时期中,政权的更替,制度的变迁,矛盾的张弛,文化的冲突,整个社会风云变幻,从而引起了各种社会思潮的涨落——政治、文化、经济、进化、改良、革命……等等,此起彼消,给人以扑朔迷离、眼花目乱之感.正因为如此,近代中国的社会思潮自八十年代就成为近代史学者们关注的一个热点.但10余年来,不管论文,还是诸如《清末社会思潮》之类专著,对个别思潮作专题研究者多,综合性研究者少;分阶段研究的多,对近代社会思潮全过程研究的少;对主要社会思潮讲得多,对其他社会思潮,如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合作思潮等讲得少;此外,分析当时各社会思潮间相互关系的少将思潮同当时社会发展相结合研究的少等等.针对这些不足,原《清末社会思潮》一书的编撰吴雁南、冯祖贻、苏中立、郭汉民等先生再次联手,商议主编一套四卷本《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对1840~1949年这一历史阶段的主要社会思潮作一全面而系统的详细阐述,以凸现这100多年中社会思潮兴衰涨落的立体全貌.  相似文献   

16.
前年,吴雁南教授和我谈起,他正和许多位中国近代史专家、思想史专家合作,编写一部《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篇幅较长,规模宏大,时间跨度从晚清到新中国建立之前的半个多世纪.时隔两年,现在这部多达4卷、200余万字的煌煌巨著,已经杀青,即将由湖南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参与工作的主编和撰稿人中很多是我的老友或新交,我由衷地为他们取得的成绩感到鼓舞、欣喜.  相似文献   

17.
无政府主义刊物<新世纪>与近代科学思潮有着密切联系.该刊注重知识、智能和科学的传播,认为科学是社会进化的利器;对宗教迷信进行了激烈声讨,提出"以真理的科学破迷信"主张;特别是它以科学公理推导革命,认为革命全凭公理.<新世纪>的这种科学特色使其政治主张披上了一层理性色彩,但机械论式的科学主义倾向显然是不足取的.  相似文献   

18.
吴雁南、冯祖贻、苏中立主编的《清末社会思潮》一书已于1990年8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由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等七家单位的几位历史研究者合力撰著,是一部探索之作,很有特色。其特色主要有: 一、系统性强。从明清之际到清末的社会思潮,不断发展变化,先后形成与出现了爱国主义思潮、变法维新思潮、民主革命思潮、君主立宪思潮、教育与实业救国思潮、国粹主义思潮、无政府主义思潮和社会主义思潮等等。这些思潮在当时以至今日都不同程度地产生影响。清末社会思潮显然是一个很重要的课  相似文献   

19.
由葛荣晋教授主编、邀集全国众多名家集体撰著的《中国实学思潮史》,是海内外第一部系统论述与揭示中国实学基本观点、演化过程、发展规律及其当代价值的学术专著。它的出版已引起海内外学术界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 这本书给人明显的感觉是集中反映了近年来实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十九世纪上半叶,一股强悍的火力从蒸气机轰鸣的西方咄咄逼人地向古老的东方冲过来。鸦片战争的炮声,宣示着中华帝国对外封闭的文化藩篱被打碎,历史徐徐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帷幕。 这是一个动荡不安、令人窒息、又催人猛省的时代。尽管依照传统历史分期法,这一时代不到一百年,但其独具魅力的多变性、复杂性以及与当代中国的关联性,长久以来引起众多学者的强烈兴趣。 然而,建国以来的近代史研究,虽然创获丰富,但由于复杂的政治、文化因素,存在着无可讳言的诸多理论失误。例如,中国近代史学以革命史为框架,革命史又多侧重于反帝反封建的暴力斗争,而相对忽略社会生产方式或经济形态的变革;再如某些被人们称作历史规律的结论既不是从历史条件和历史事实出发,也不是遵循严密的逻辑演绎规则,而是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对人物事件的评说往往沿袭非好即恶的机械思维方式,缺少细密的文化分析。 近年来,随着视界日益开阔,思想日趋活跃,学术界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上开始出现一系列理论突破。袁伟时教授的力著《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