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周姝函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Z1)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城市社区的地位、作用日益突出,但由于种种的原因,目前现行的社区管理模式却有存在着不少的弊端。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出城市社区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必须加强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新型社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
周兴茂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经济的转型不可能脱离中国传统伦理的制约与影响,特别是在经济结构、经济运行、经济管理等方面,伦理的制约较为明显。当前,重建伦理价值,必须坚持中国传统伦理中-以贯之的理论元点──"德-得"相通的价值原理,必须坚持集体主义、公正、功利等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任丽娟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4):26-28
学校文化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载体和精神寄托,其转型也必将对学校德育的重建具有重大影响。受制于市场、网络、大众化教育趋势的驱动,学校文化的属性、结构、体系、路向必将随着时代的脉搏而嬗变。在新形势下,德育课程需要呈现复式、开放、动态、多样化的样态。 相似文献
4.
论农村社区合作与灾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标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35-38
针对农村社区结构所存在的部分问题:原有社区结构被消解、社区认同度降低、互助传统弱化、成员间的社区合作意识淡薄、缺乏通过集体行动应对突发危机的能力等,分析了在这种状态下农村社区合作及灾后重建工作的重点,认为:灾区的重建是灾区社会结构乃至集体社区的重建,应该以恢复激活原有社区的传统并增加新的内容作为工作重点;作为灾后重建的主人和受益人,农村集体社区重建的主体应该是农民;农村社区合作与灾后重建应该充分调动和保护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出实施性高、操作性强的重建方案,以加快农村集体社区的重建速度。对于四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和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城市贫困区位化与社区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云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9(1)
对城市"贫困聚居"的区位化趋势进行分析,提出了"分区居住与混合居住"、"住区清理与住区提升"的城市贫困社区改造新路径,认为社区重建必须尊重各阶层在地位、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素养等方面的差异;要间隔分区,控制低标准住房的集聚规模;要重视对贫困社区、落后城区的追加建设和改造,以缩小贫富社区在硬件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上的差距等. 相似文献
6.
华平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1):93-96
伴随经济改革,中国的城市社区经历了根本性的重构。历史因素、住宅供应方式的变迁、房地产市场化以及人口流动是城市社区重构的基本动力。一些学者认为城市社区将走向阶层化。这一论断更多限于纯理论描述的层面,考虑到市场转型前和转型过程中历史效应的影响和城市居民住房能力的分化,城市社区的走向是多元化的,主要趋向还是阶层融合。 相似文献
7.
李左人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1(6):75-80
在工业化、城市化时代,"回归社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修补和矫正现代化对人的扭曲与异化,避免市场经济发展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其目的在于让人们回归到人本的另一面--善良、互助与共生."回归"既是对传统社区本质精神的皈依,又是要超越传统的狭隘亲情和人际关系,走向更为广阔的人际互助.新的社区精神体现了群体精神与个性精神、传统精神与创新精神的结合,民主与自治精神的张扬,群众参与、领导垂范、长期实践是提炼和培育社区精神的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8.
乡镇城市化进程中社区教育需要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文章提出了创建政府主导、教育部门主管与群众自治相结合的决策和执行机制;从内需驱动与外力牵引相结合的角度建立起有效的动力机制,制定一定的激励政策与资金筹措制度,将城市边缘社区巨大的教育需求和潜在的经济优势变成推动杜区发展的真正动力;从规范政策法制与物质保障方面建立起必要的保障机制,合理整合教育资源以保障物质条件,逐步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法律制度;本着社会化的原则建立起督导与激励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9.
孝道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道德准则,是养老敬老的前提和基础.随着农村社区的的不断发展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孝道的维持机制失去了效力,乡村孝道的评价标准变得功利化和理性化.为了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出现的养老问题,要对我国传统孝道进行重新解析和定位,转变孝道关系双方的观念,实现公众舆论的正确引导和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0.
移民的社区重建与文化适应是一个统一的过程,有效的文化适应从根本上确保了移民社区重建的顺利实施,而持续的社区重建又推动着移民文化的调适。本文基于宁夏闽宁镇移民社区的实地调查,分析了移民社区文化适应的表现,从移民社区重建的实践中,探查文化适应与社区重建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并认为传承移民传统文化内在机制基础之上的文化适应是促使移民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途径。① 相似文献
11.
苏前辉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6):62-67
本文诠释了“全球化”的概念,指出全球化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领域,其中核心内容是文化。只有作为世界文化资源的各区域文化融合为一种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国际文化”或“世界文化”,才可以说进入真正意义的全球化。论述了全球化的文化转型和文化的多元化构建。 相似文献
12.
邓达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6)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伦理秩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并因此带来了种种社会问题 ,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 ,维护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 ,必须重构伦理秩序。结合新的形势 ,重构伦理秩序应该遵循这样的思路 :整合旧的伦理秩序与新的伦理秩序 ;引导伦理共识与养成宽容心态 ;克制技术理性与追寻伦理精神 ;有效的制度供给和充分发挥学校道德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辉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2):5-8
城中村改造的根本目标是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城市整体水平。但一些地方政府错误的角色定位,导致暴力拆迁频现,不利于社会的公正和谐。地方政府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完成自身的角色转换,成为为民服务型政府,为城中村改造的顺利进行提供有效服务。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已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经济结构转型形势紧迫,社会分化程度加深,利益格局差距整合难度加大,由此引发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文化模式、价值理念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变迁,对原已形成的社会心理结构形成巨大冲击,中国社会心理正进行着艰难的重构。而社会心理的重构需要持续、稳定的动力支持系统。转型期中国社会心理重构的动力主要有物质利益动力、精神文化动力、社会结构转型动力和全球化动力。这四种动力既相互独立,又构成完整的社会动力系统。它们不仅为中国社会心理重构提供了适度动力保障,也给中国社会心理重构指明了实现路径。社会心理重构的最终目标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得益彰的、符合民意的社会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15.
刘海萍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87-91
在以政府主导的城市化进程的村社转型中,武汉市Z镇出现资源匮乏、结构重组、职能转变和正式组织威信降低的组织困境。为此探求在资源配套、结构优化、职能定位、正式权威的重建与非正式权威的适度作用方面的解决途径,以实现村社组织顺利转型。 相似文献
16.
张师伟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45-49
自19世纪开始,西方现代政治思想涌入中国,它被接受和吸纳的速度与程度等受到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向现代转型程度的制约,其中传统政治价值的现代转型又是关键中的关键。传统政治思想的现代转型,首先是传统政治价值体系的现代转型,其次是以现代政治价值体系筛选、改造、吸纳传统的政治工具理性,最后是以现代政治价值为导引,注重从整体上改造和吸纳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视角、方法等精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政治思想体系,只有在完成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现代转型之后才能形成。 相似文献
17.
刘慧兰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77-81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首次对老年监护制度予以明确规定,但对该制度的实践运行却需要立足于现实、立足于国
情进一步研究。《民法通则》相关条文规定了“居委会”特定条件下的监护职责,但对老年人的社区监护却是该法的立法空白。
通过走访、调研社区组织,明确老年监护制度的良性运行离不开社区基层组织作用的积极发挥与相关机制的构建。在对社区
养老、社区老年监护等概念进行界定、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社区老年监护的现状以及社区老年监护的作用,最终提出了社区
老年监护的机制构建及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8.
灾后重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使之既能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灾后重建的积极性,又能保证灾后重建工作的有力、有序、有效进行.本文就援建部门协调机制、民间组织参与机制、农民利益分享机制以及相应的监督机制等几个方面,对震灾后旅游恢复重建的协调机制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