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日本和韩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德〕Ch-K.科本文作者在《马克思主义更新》杂志第26期里批判地探讨了“儒教”经济学的观点,同时指出了对“亚洲”资本主义从文化方面加以阐述的片面性。作者认为,关于“亚洲”资本主义的讨论应该把文化差异以及政治经济的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儒家与宗教”的关系特别是“儒家(或儒学、儒教)是不是宗教”的问题是一个具有历史性与世界性的问题,它早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学术话题,远不限于中国学者所论,西方及日本、韩国等国学者关于儒家是否为宗教的观点,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从历史上看,关于儒家是不是宗教的争论最初是由西方传教士引发的。公元16世纪起,历史上先后展开过五次大规模的“儒家与宗教”问题的争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马克斯·韦伯的“儒家伦理不发生资本主义”的命题和东亚一些学者的“儒家伦理有助于经济发展”的假设的分析,探讨了儒家经济伦理对我国经济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全面转变的历史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作者认为: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一些所谓“后工业社会”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宗法经济伦理被用以救治其种种社会弊端,这反映了儒家文化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某种积极作用。但儒家经济伦理作为自然经济的产物与商品经济观念是根本对立和互相排斥的,我们在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不可盲目照搬资本主义国家对待儒家文化的经验,对儒家经济伦理的痼弊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1958年元旦,生活于海外的四位现代新儒家,牟宗三、唐君毅、张君劢,徐复观在香港《民主评论》上,联合发表了《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宣言》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研究中国文化的态度和方法,表明他们对中国文化出路乃至人类前途的根本看法。可以说它代表当代新儒家共同的愿望、理想、情调和心境,在当代儒学史上居有重要的地位。今天读来,仍值得我们深思、玩味。一、“同情”和“敬意”的研究态度和方法当代新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严峻挑战的一种回应。它的渊源,在我们看来,可以上溯到康有为的儒学改造运动。康有为试图借资产阶级之尸,还儒学之魂,大胆地将封建圣人孔子塑造成资产阶级的教主。实质上,他努力想建立一个资本主义的儒教之国。故当时他有“孔教之路德”之称。但他的儒学改革  相似文献   

5.
试论儒教文化对韩国现代化进程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儒教文化在韩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分析归纳了儒学在韩国表现出的作用特点Z包括强烈的国家意识,崇尚忠孝的儒教秩序,德业双修的处世思想和重教育人传统等,并对韩国经验在东亚诸国的影响力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日本传统文化与日本经济现代化——关于日本式市场经济特色的若干思考辽宁大学张锐智从传统文化角度讲,日本属于东亚文化圈,带有浓厚的儒教色彩。就其经济模式而言,日本属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东方的儒教与市场经济在日本成功地兼容,构成了日本式市场经济的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日本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及地区的经济发展为背景,对儒家资本主义经济文化作探讨。文章提出,儒家文化本身是一个对立统一体,是一个悖论。在政治观念上,儒学是一个导向封建专制主义的体系,但又主张开放改革,倡导民本、人本和民主意识。在经济观念上,儒学是重义轻利,甚至否认利的学派,但又主张重利节本裕民。在价值观念上,儒家主张“明哲保身”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惠意识,也是矛盾的。文章强调应以辩证逻辑的流动范畴来审视儒家文化的悖论命题,实现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基础上的新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日本人接受并热心地学习伟大的儒教和佛教,把它们改造为适合于自己生活需要的形态,即“日本化”的形态。即使现在,中国的儒教和佛教仍被视为日本伦理思想的源流而受到尊重。日本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为何不能发展及获得成功,国内外学术界有种种说法。马克斯·韦伯的“儒教伦理阻碍论”是西方很有代表性的一派。这一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中国的宗教:儒教和道教》书中。本文作者认为,韦伯的伦理比较理论中有不少不尽合理和自相矛盾之处,并认定中、西伦理是相通的,而并不是如韦伯所言:其差异是绝对的,是无法沟通的。  相似文献   

10.
王小红 《唐都学刊》2002,18(2):96-100
西方对东亚崛起在“现代意义”上的理论关注 ,最初起始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 ,而且主要是从文化和种族的角度去加以关注的。继日本之后 ,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也迅速崛起 ,这就客观上促进了东亚文化解释理论的发展。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 :“现代儒家”文化理论 ,庸俗儒家主义理论 ,东亚现代化“情感模式”理论 ,亚洲价值论等。文化解释理论研究者认为 ,文化因素已成为东亚崛起和发展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11.
《求是学刊》2015,(6):130-137
清中叶之前,词集笺注一般重在注解语辞典故,清中叶至清末民初,词集笺注主要以疏证体的形式出现,重在人事考订,笺注转向注重知人论世,为编年笺注的兴起提供了重要基础。民国时期,随着新学术思想的影响与现代词学学科的建立,以龙榆生、夏承焘、唐圭璋、邓广铭等为代表的新一代学人将词集校勘、笺释、编年等内容融为一体,极大推动了词集编年笺注的兴盛与成熟,既体现了词集文献整理走向学术化与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标示着20世纪词别集整理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郭弘 《社科纵横》2004,19(5):132-133
民国时期甘肃藏区的教育体制呈现多元并立的格局 ,本文试就其近现代新式学校教育的历史沿革、理论渊源、运行实践及其历史地位予以分类述评。所涉资料均以民国时期的历史档案及社会调查等第一手资料为依据 ,并参照有关学术著作予以参佐、补充和考证。作者认为民国时期甘肃藏区新式学校教育的蕴生与发展 ,是甘肃藏区社会的重大历史变革 ,研究其理论与实践活动 ,对推进新时期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仍有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进  吴金艳  刘海虹 《创新》2010,4(2):64-67
民营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而上市民企是民营经济及上市企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武汉市上市民营企业债务风险变化情况的分析,发现民营企业债务风险在危机时期得到不同程度的显现,变动情况与宏观经济走势高度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民营企业的自身属性以及不完善的市场机制是债务风险形成的重要制度性因素,必须重点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4.
儒家宗教性研究的趋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诗朗 《求是学刊》2002,29(6):27-36
本文对晚近四十年来英语世界中儒学研究的概况进行了精要的说明。透过本文 ,我们可以掌握当前英语世界儒学研究的整体情况与主要动向。本文首先介绍了儒学研究在英语世界中最近的历史发展 ,继而说明了儒学研究在当前英语世界中的几种不同类型。在此基础上 ,着重指出了从宗教性角度研究儒学的最新动向 ,并通过对代表这一动向主要人物如狄百瑞、杜维明等人相关思想的分析与探讨 ,使我们对这一研究动向能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关注城市老人群体的养老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双秋  李少虹 《社会》2003,(11):16-18
自2000年我国步入老龄型国家以来,随着社会进步、社会福利的推进,城市老年人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群体。 为此,笔者根据接受的民政部科研课题调查的需要,利用假期组织本校民政行政管理专业的近1200人的调查队伍,分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部分城市,实施“城市社区老人问题调查方案”。其中所涉沿海地区6个省、3个直辖市,中部地区10个省,西部地区11个省、自治区和1个直辖市,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共调查社区5125个、老人4856人,完成有效样本2246个。调查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反观20年的文献资料,我国关于教学管理队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该队伍自身建设、问题分析与对策、专业化和素质要求等方面,成果丰富,但仍存在基础理论研究有待深入、应用性研究亟需加强等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教师要分析俄语专业教学的现实难题,了解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该文深入慕课时代教学工作在技术、师资等方面面临的新挑战,包括:网络教材资源不足、师资专业水平有待提升等.针对这些问题,该文提出了相应对策:通过强化师资培训增强师资专业水平、重视俄语专业课程内容的开发等措施,不断提高俄语专业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的俄语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8.
赵文洪 《求是学刊》2000,(3):105-108
为了推进中国的世界史学科在新的世纪中健康发展并获得长足的进步,必须首先回答这样的问题中国的世界史学科应该如何发展?一种答案是同国际史学接轨、对话,像发达国家史学家那样从事世界史研究。另一种答案是吸收国际史学研究的营养,根据中国的需要来发展世界史学科。对此,本文逐一进行较为深入且有见地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2008年下半年以来石油、铁矿石、煤炭、钢材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下跌,一方面将使中国相关行业收入减少,给财政收入和就业的持续、稳定增长以及世界范围内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的研发进展造成困难;另一方面,也促进中国物价水平的全面回落,并为生态和社会环境的改善以及贸易条件的改善作出贡献。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这两点,乐观面对负面影响并充分利用正面效应,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机制改革。  相似文献   

20.
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分析了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状况 ,认为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总体水平低和劳动力转移滞后 ,其结果使得西部地区农民纯收入偏低。其次 ,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 ,提出扩大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