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译者则是两者之间的桥梁,作为桥梁的译者不可避免地受到主体文化的影响,进而对源语进行处理以达到被目的语读者接受的目的。本文以Francis Baring致两广总督的信件翻译为案例来说明主体文化对译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广告语言翻译与接受美学理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选择品牌及宣传语的翻译作为考察对象,从译者和译文读者角度出发,探讨了接受美学理论对广告语言翻译的积极作用和影响;主张广告翻译过程中应视读者为主体,把握其能动性和接受性,使广告语言翻译保持其固有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语言的意义表达依靠语境.文学作品翻译除了受语言语境影响,还受非语言语境各个因素的共同制约.作为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分支,儿童文学翻译的成人译者与儿童读者构成翻译过程的内在困境:成人译者在翻译时很难做到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恰如其分地处理原文中的文化背景、语言情景等,使译文符合儿童读者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因此非语言语境在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格外凸显.结合功能对等理论,通过对任溶溶先生翻译的E.B怀特小说《夏洛的网》的原文和译文的对比分析,从文化背景、情景场合及人物主观因素三大方面探讨非语言语境因素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制约及解决成人译者与儿童读者之对立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归化和异化作为两种翻译方法或翻译策略,从根本上讲是在原语和译语间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产生的。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选择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原作文本类型、译者的语言水平、译者的翻译目的、译作读者水平、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强弱等。多数情况下,归化论者和异化论者都努力保持一种平衡以避免走向极端。  相似文献   

5.
翻译语言的文化性、审美性和翻译语言的情感化、性格化取决于译者的语言素质。要到达到一定的翻译水准 ,掌握语言“活”的灵魂至关重要。在译文中一方面要正确地理解原作 ,另一方面要恰当地表现原作 ,既不可太过 ,也不能不及。译者要较好地完成“文化桥梁”任务 ,必须要有深厚的母语功底 ,具备相当丰富的有关两种文化的修养 ,既要有准确感受原语文化、语言的领悟力 ,又要有得体反映其在译语文化中的可接受性和自由驾驭译语的表达力  相似文献   

6.
严复、林纾的翻译之所以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 ,与他们根据社会需要及读者接受能力对文本和信息传递方式作出理性选择密切相关。选定翻译文本之后 ,采用哪种信息传递方式加以译述 ,应该充分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翻译根源于人类交流文化、传播文明的需要 ,翻译活动只有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 ,重视语言与文化的时尚性 ,才能使翻译成为有意义的社会行为。可见 ,评价翻译 ,不仅要着眼于原著、译著与译者的关系 ,更要着眼于译品所产生的社会效应。译品价值如何 ,主要应从是否适应整个社会进步的需求这一角度来衡量  相似文献   

7.
从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读者关照看平遥景点名称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平遥旅游国际化时代的到来,景点名称的翻译成为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景点名称的翻译是一项目的性明确的交流活动,其目的的实现主要依赖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在景点名称的翻译中,译者应充分考虑中西文化、语言和审美习惯的差异及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重视对译文读者的关照,而不能一味消极地迁就读者,要超越读者、创造读者,拓宽读者的"期待视野"。通过景点名称的译作向国外读者推介中国的特色语言、宣传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从而提高译文读者的语言和文化修养,这才是更积极意义上的读者关照。  相似文献   

8.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的文化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通过翻译把中华典籍及其经典文化介绍给世界,对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大有裨益。由于中西语言存在着较大差异,外国人学习汉语面临着实际困难等现实,要想有效地传播中华典籍,译者应该借助英语这种世界语言。译者在中华典籍英译时应该了解西方读者的文化倾向,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使典籍翻译切实起到宣传介绍典籍和文化传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以沟通思想情感、传播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文明,特别是推动译语文化兴旺为目的。任何一部译作都是时代的产物,因而翻译的策略受到翻译目的的影响。从翻译目的论出发,对比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红楼梦》,探讨翻译目的对他们翻译策略的影响,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比较译本优劣不能单纯以译本是直译还是意译来进行,而要结合译者的翻译目的,分析译者在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时,要着眼于译者在进行文化传递过程中具有什么样的特色及他们各自对文化交流所做的创造性贡献。  相似文献   

10.
文学翻译是跨文化的语言转换艺术。在面对文化差异和语言转换的困难给文学翻译所带来的挑战时,创造性叛逆往往成为译者自觉或不自觉的一种选择。创造性叛逆既可能造成译本在新的接受环境中增值,又不可避免地导致原作文化信息的失落。得失之间,恰好凸显了翻译研究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接受美学扩大了翻译研究的视野,给翻译研究引入了读者接受之维。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看,《域外小说集》由于其读者的缺席,它的译介是"大为失败"的。其译介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当时读者与译文无法达成视野融合,主要表现在:在翻译选材上,译文在文体和作者方面超越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在翻译方法上,尽管文言迎合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但"直译"使得读者期待受挫;此外,翻译的叙事模式远远超过了当时读者的期待视野。其译介的失败给当代译者提供了借鉴:译者在翻译时,要立足于当代语境,站在译文读者的角度进行翻译材料及翻译策略的选取,以期达到译文与读者的视野融合。  相似文献   

12.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行为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而且是发生在一定语境下的有目的和有意图的行为,因而任何译作都会受到译者翻译目的的影响。翻译目的论的理论对研究萨班·贡嘎坚赞的《萨迦格言》的两个英译本有适用性,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导致两个译本出现了诸多差异。将译本置于翻译目的论的视阈之下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本的优劣,不是单纯以译者采取的翻译方法来判断,而应该结合译者的翻译目的,着眼译文在译语情境中的预期功能和译者对文化传播的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翻译必定是语言的诠释和重构,语言重构必然导致原文的信息嬗变。这种变化既由于不同语言的自身特点所致,又和译者的思维和遣词造句的风格以及文化身份紧密相联。尽管传统翻译理论忽视译者的作用,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所以,译者的重要地位显而易见。同时,译者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必然受到所属社会文化的影响。由此可见,他们的文化身份对于翻译作品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明确译者的文化身份可以让译作更好地传递出原文中承裁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陈岚 《南方论刊》2010,(12):58-60
古往今来,译者的社会地位底下,并不时成为翻译活动中的"替罪羊",这使得译者和翻译活动处于尴尬的境地;然而我们依然能看到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性发挥及其能动的作用。成为一个合格的译者,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还要有丰富的文化素养,更要有肩上承担的文化传通的使命。本文研讨了译者面临的窘境与能动性和译者的素养与责任。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文化缺省是译者无法回避的问题。面对李白诗歌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缺省现象,译者应本着有利于保留原作语言文化内涵和符合译文读者阅读习惯的原则,采用恰当的翻译补偿手段,充分体现诗作的文化价值,从而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谢红秀  冯卉卉 《云梦学刊》2013,34(2):142-145
接受美学扬弃了"文本中心论",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倡导把文学作品与读者的关系放到研究的首位,肯定读者对作品的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建构意义。电影是一种属于大众化的传播媒介。任何高水平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需要具备很好的语言驾驭能力、文化理解力和艺术理解力,还要预见译语观众的期待视野,考虑他们的情感需求、语言和文化审美习惯等,让译语观众与原语观众的审美体验融为一体,而这些正是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魅力。  相似文献   

17.
李琼华 《云梦学刊》2006,27(2):147-148,153
汉语成语是人们长期沿袭使用的、结构基本固定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它体现了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和风土人情,因此,将汉语成语翻译成与原文对等的英语比翻译其它语言成分更困难,更需要译者注意东西方文化的异同。由于东西方文化既有共同也有差异之处,在翻译汉语成语时就要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使成语翻译尽量能传达我国民族形象和文化特点,引导读者接受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8.
人类语言模因的传递是以基因般的模式进行的。从翻译的角度看,翻译要实现的是一种语言模因跨语言环境的复制和传播,这一过程是由译者对源语语言模因的解码、编码和新的语言模因在目的语中的传播两部分构成的。文章以基因型网络文化用语模因为例,探讨了基因型语言模因的翻译和被接受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的文化负载词汇清晰地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特殊性.面对中德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译者库恩以寻找中、德语中共有义素的词汇为着眼点,灵活运用以达意为主旨的归化翻译策略,使无中国文化前见的德语读者得以理解小说的深刻含义.中、德文化间的差异性,注定要产生翻译过程中的张力.正是这种张力,为译者库恩对《红楼梦》进行中、德语间的文字转换,寻找最适宜的表达语符和创造新的文学魅力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也使译本获得了独立的文本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成语典故英译既要忠实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又要满足目的语读者的期待,实现翻译的文化交流目的。本文认为目的语读者对文本的接受都要受到原有期待视野的制约,然而同时又都会修正、拓宽期待视野,其期待视野是不断变化的。接受者固定视野与文本之间的距离需要读者的创新期待来弥补。译者在翻译成语典故文化时,要重视受众,了解受众的期待视野,满足其创新期待,以充分实现翻译的等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