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神生活的理论构成——置于现代性背景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20多年的现代化建设,从物质生活来看,今天中国已经进入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指“物质生活的改善”,而且也包含“精神生活的充实”。然而,当前在学术界,讨论“物质生活的改善”与探讨“精神生活的充实”方面严重地不成比例,尤其对物质生活大为改善后的当下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状况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作为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十大举措之一,教育部社政司于2003年下半年启动了“重大课题攻关计划”,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资助旨在“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联合攻关项目。在公布招标的40个课题中,华东师范太学以童世骏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研究》竟标成功,成为上海高校中唯一中标课题。在未来两年内,该项目将由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社科院近30位学者组成跨学科联合攻关组,通过对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个体状况、日常情境和专业领域的社会调查和理论分析,系统地探讨在:见代化、全球化和世俗化时代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中所发生的文化转向和文化矛盾,以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精神生活目标的具体途径。以下两篇文章就是该课题组的两位成员对“精神生活”理论探讨的浓缩,它从一个方面展现了怍者对精神生活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2.
人类的社会生活可以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决然不能分开的统一体,甚至可以说,二者在内核上是互相包容的。精神生活是个体内心对客观现实的一种体认、载录和诠释。作为一种体认,它反映的是个体内心静态形态,而作为一种载录和诠释,它反映的是个体内心的一种动态形态。无论是静态形态还是动态形态,都表明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之间存在着固有的、天然的内在关系。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实际上是其精神生活从“内部”向“外部”的延续,是精神生活的“物化”表现。从这方面来看,精神生活无疑就具有物质性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丁璐璐  王斌 《现代交际》2014,(7):199-19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精神文化的灵魂,是我国思想文化的代表体现,而大学生又是构建、宣扬、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落实到大学生思想中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自主追求,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在要求满足物质文化的需求外,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大大增强了。而艺术则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关系着生命存在与发展的生理的需求、社会的欲求,而且也是人们渴望生命自由的必然选择。中国画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们生活发生着紧密的联系,不仅作用于人们的物质生活同样大大的作用于人们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5.
本文立足我国东部大都市郊区农村的基层治理实践,从权威组织、集体资源和治理规则三个层面,揭示了以“集体”为媒介的行政整合机制及其后果。首先,基层政府通过村干部的正式化和选举程序的制度化,推动了“集体”组织的行政化,实现了基层政府与农民的组织化联结。其次,通过将村级组织的治理实践纳入规范化的行政管理体系,基层政府实现了对农村集体资源的制度化控制和规则化分配。再次,村集体资源的再分配形塑了村民较高的组织认同,重塑了基层组织的权威结构。最后,以农民“集体”为媒介的行政整合机制深刻改变了郊区农村的团结模式,形成了村庄社会的治理性团结。这种“集体”团结模式体现了国家与乡村社会在实践中的“二元合一”关系。  相似文献   

6.
潘璐 《社会学研究》2023,(5):1-22+226
在农村集体经济研究中,社会学面临如何将“集体”概念化的挑战,马克思的公社思想为此提供了理论启示。马克思在古代社会史研究中确立了公社作为人类社会组织形态的历史普遍性,总结了氏族公社、家庭公社和农村公社的多元形态及其演变过程。马克思“公社”概念的核心是在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社会联结和共同性,公社体现了个体与集体的融合统一。本文将马克思的公社思想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对当代中国的“集体”进行了概念阐释,为理解与指导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略论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社会结构类型的两重划分 1.社会的功能结构 社会功能结构的基础是人们社会活动中的分工、交换关系,分工、交换关系不仅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而且存在于精神生产和公共管理领域以及三者之间。社会功能结构的变化也就是社会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的变化。以此为依据,可以把人类社会的功能结构区分为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和以自由经济(产品经济的提法不科学)为基础的“未来”社会三大历史形态。以分工、交换关系为基础考察社会结构可以称为功能分析法。  相似文献   

8.
历史唯物主义在时代变迁的过程中一直占据着一席之地,历史唯物主义是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关键的元素,更是体现社会进步发展的一个科学的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并不是呆板的内容体,而是指导我们行动的一个重要的指南。历史唯物主义向我们表明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是推动一切历史事件前进的重要的源泉和动力,而促使生产力进步的推动力是生产方式的变革,这更是区分不同社会阶级的标尺。历史唯物主义更加注重对现实社会事件、现实人类的生活的关注,这不仅是历史唯物主义存在的价值所在,更是历史唯物主义对现实关注的重要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内涵并非是抽象空洞的,它注重对社会实践的研究,引领人们在与自然相处的时候要持有自由、平等的心态,更是在传达倡导一种勇于直面现实、不断改革创新的精神动力。当下,我们倡导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是对历史唯物主义本真精神的一种传承和发扬。[1]  相似文献   

9.
邱燕 《职业时空》2008,4(9):193-193
由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困”,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突出。因此,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事关高校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本文从贫困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入手,探究贫困大学生如何进行自我调整以及在矫正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社会、高校、家庭的责任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已经在世纪之交步入老龄社会,并成为世界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的赡养问题、特别是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同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并列为老年人赡养的三个重要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在精神方面的需求也更加突出,需要构建多层次支持体系对老年人进行精神赡养,使老年人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都能“老有所养”。  相似文献   

11.
通过了解,我们看到,近几年来,随着优抚对象月生活费的逐步提高与增加,他们的物质生活质量不断改善,虽谈不到小康水平,但他们普遍反映能保障正常的生活水平,即“钱够花”。只是对于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的优抚对象来说,生活自理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有的甚至非常突出。这是因为他们年龄偏高且体弱多病,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导致他们“手中有钱购物难”的状况。这种生活状况往往使他们感到不安、恐惧、寂寞甚至失望,内心深处蕴含一种说不出的压抑感。他们在享受物质服务、物质照顾的同时,更渴望精神安抚、精神服务。所以,作为社会…  相似文献   

12.
社会结构转型诱发了社会分层结构的迅速嬗变,社会闲散青少年的现实存在,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隐患。闲散青少年“不在学、不在业、不在管”的现象中内含着其社会性资源分配、教育环境影响、社会工作作用等诱发闲散青少年状况的深层原由。  相似文献   

13.
当年,我们物质贫乏得很可怕,但是,物质摆脱贫乏状态之后,精神的贫乏更可怕。穷人可以“人穷志不穷”自慰,但得了软骨病的富人没有“精神”,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成为精神的“奴隶”。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公民素质、精神生活是正相关的,没有发达的文化创意产业,有素质的文化公民也无从谈及。随着国民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未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可能逐步转化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对落后和公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这是中国走向大国之路上必须逾越的一道坎。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中国,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开始有了飞跃式的发展,与此同时,精神道德危机也随之出现。纵观中国传统哲学,伦理思想一直是组成社会美好与智慧的基础,对当代中国道德教育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导刊》2010,(25):10-10
社区社会资本理论:社区社会资本是一种集体视角的社会资本,关注社会资本对集体的重要影响,进而会在整体上推动群体的存续和发展,其主要体现为和谐的关系网络,有效的制度规范,群体间的信任、凝聚力,互惠互助、共享合作的价值观和合作性的社会组织等。这种以社区参与为基础的社会资本属于居民共同体。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己所处的自然、社会和家居环境有了更高的追求。绿色、自然、舒适的生活环境和设计理念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人们对于家居室内环境已不仅仅是满足生活需要,更多的是满足精神生活,体现个人品味和内涵。加之“重装饰,轻装修”的设计理念,使得室内软装设计受到广泛关注。同时,室内软装设计可以更好的表达不同地域、文化的室内设计风格,可以更好的体现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相似文献   

17.
代际性和阶层性是当代青年文化的基本特征,"80后""90后"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存在代际差异和阶层差异。"80后""90后"青年对国家层面价值观最认同富强,对社会层面价值观最追求自由,对个人层面价值观最注重诚信。在代际差异上,"90后"更向往自由等后物质主义价值观,"80后"更看重富强和法治,并且"90后"的内部异质性大于"80后"。在阶层差异上,富裕家庭青年最认同文明、自由和法治,中产阶层家庭青年最认同民主,城市贫困家庭青年最认同平等和公正,外来务工青年最认同富强、文明和和谐,体现出不同阶层青年在物质和精神追求上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8.
今天的中国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面临着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地处西南边疆的云南也不例外。这种变化尤其体现在物质和精神文化等方面。本文对大理剑川县和鹤庆县白族居民的语言、建筑、服饰、宗教信仰、传统节日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对其进行了客观论述,总结分析了白族人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民族高校特色校园文化,体现出不同的文化气息和文化色彩,是整个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民族高校在发展特色校园文化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为民族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在谈论西方文化的时候,人们常常不假思索地引用这么一个观点:即西方后工业文明社会物质丰富,但人们精神空虚、贫乏,人与人之间感情淡漠。我认为这种批评是没有多大道理的。这里所说的丰富的“物质”,并不是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