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美国有八十万印第安人,其中有不少人失去了土地和财产,流入城市,逐渐抛弃了他们的文化,丧失了他们种族的特征。但是,传统主义者越来越多,他们想回到森林和大草原,去当首领和巫医。目前他们正在呼吁世界人民支持他们争取民族自决权的斗争。他们向设在日内瓦的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申诉,白人仍在欺骗他们。  相似文献   

2.
关于俾路支人的家园和他们的原居住地问题争议颇大。一些学者认为他们是阿拉伯人的后裔,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他们与波斯人有血缘关系,还有的历史学家把他们归为土库曼人的后代。英国历史学家白特顿和拉森就主张俾路支人是波斯人的后裔,M·L·坦姆斯也同意此看法。而哈尼加夫和帕坦节则认为他们是土库曼人的后裔。托马斯·哈尔迪爵士和其他一些历史学家都主  相似文献   

3.
依哥族迁居泰国已经有60多年。他们中的一部分是从缅甸和老挝移居过来的。中国内部的战乱和民族歧视,迫使一些少数民族迁往他国。泰国边境地区丰富的资源和肥沃的土地,使依哥族居民的生活逐渐稳定,因此,他们长期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繁衍起来。依哥族除了自称外还有他称,他们自称“阿卡”,泰国和老挝人称他们为“依哥”、“哥”、或“卡哥”。中国人称他们为“哈尼”。依哥族语言属藏缅语族倮倮语支,同么瑟族、傈僳族语言相似。他们曾经居住  相似文献   

4.
在南诏历史上最使人伤脑筋,也是最基本的问题之一的,可能就是南诏国的民族组成。关于这个问题不同观点的分歧之大是令人惊异的。南诏国统治着广泛而复杂的民族,对他们的识别是争论的主要课题,但是关于这些民族的详细情况,尤其是在人类学与语言学方面的材料,几乎一点也没有,致使我们难以确定和识别他们。关于这些民族的知识,如他们的地域,他们的基本经济状况和他们的某些特点,差不多完全局限于汉人对他们的描述。迄今为  相似文献   

5.
吉卜赛人是个令人很难理解的民族。事实上,人们越研究他们,就越感到他们不可思议。譬如,彼特·马斯写了一本名为《吉卜赛人之王》的书,读者甚广并引起人们的争议。书的护封上印有这样一段话:“美国可能有100万或更多的吉卜赛人,没人准确地知道他们的人数,甚至政府也不清楚。他们不再住在马拉的大篷车里,移动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他们住在城市中,开着汽车,有电话和信用卡。他们不上学,不读书,不写字,也不纳税,仍按历史悠久的传统谋生手段和方式生活。他们自己也承认吉卜赛人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并为  相似文献   

6.
耍猴人老杨和他的戏班像候鸟那样夏天去北方,冬天去南方。为了生计,他们走南闯北;为了儿女,他们任劳任怨。而他们的一把辛酸泪或许只有身边无言的猴子能理解。  相似文献   

7.
2002年3月,邹正金同志从“鱼米之乡”的枝江市调任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委书记,在扎根深山的四个春秋里,他不辞劳苦地为这方土地上百姓排忧解难,勤勉务实的作风在五峰各族人民心中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老百姓都说,邹书记是他们的贴心人,是他们的主心骨,是他们相知多年的老朋友。他们心中有什么解不开的疙瘩,有什么想不通的理儿,有什么无法解决的问题,都愿意和邹书记说一说,聊一聊。因为他们深信,只要和邹书记说了的事儿,准会得到满意的答复,总会让他们心中亮堂起来。  相似文献   

8.
一些人常年居住在一个固定的地点:城市或农村,就他们的生括方式而言,通常把他们称之为定居人。可是,还有不少的民族,他们的传统经济活动与季节性迁徙联系在一起,他们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文化和殊异习俗的生活方式,这样的民族被称为游牧民族,其人就叫作游牧民。然而,这种称呼不完全正确,对这些人最恰当的称呼应为“不定居人”,因为他们不仅包括真正的游牧民和半游牧半养殖牲畜和鹿等动物的人,而且还包括猎户和按传统生活方式经营非农业的流浪人,其中有茨冈人、“海上游民”等。他们的一部分人伴随着畜群  相似文献   

9.
当回鹘人在公元840年失去了他们对现今蒙古大草原的一百年统治时,这个民族的很大一部分人逃向了他们的近亲——高昌王国(今天的吐鲁番、塔里木盆地)的突厥人。他们与这个绿洲国家早已建立了频繁的贸易和政治联系。他们肯定清楚,在那里他们会遇到有着共同信仰的宗教徒,即吐火罗、粟特的佛教徒和突厥、粟特的摩尼教徒。可是,这个国家只有天山以北的那部分地区才适合于他们到那时为止的生活方式——半游牧生活,而这条高大山脉的  相似文献   

10.
<正>百姓常说钱难赚,老板却说难赚钱。现实生活里,早起的虫儿赚得到钱,他们是工作和事业中有了一定成就的白领阶层,之所以他们在工作和事业上有一定成就,是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比其他人感悟的更深刻,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把握得更准确,他们是事业的弄  相似文献   

11.
侯奕璇  李立 《民族论坛》2013,(12):41-44
他们是长沙的老知青,他们的艺术梦曾因那段特殊的岁月而耽搁;他们是执著理想、心态年轻的追梦者,在湖南知青艺术团继续当年未完的梦;他们是用心灵歌唱与表演的艺术家。赢得了海内外观众的阵阵喝彩,捧回了多项荣誉;他们将曾经的“下放地”亲切称为“第二故乡”,怀着赤子之心,他们一次次回到故乡,回报当年无私接纳和拥抱了他们的土地和人民。  相似文献   

12.
每当少数民族参观团来北京的时候,我们总要找俄罗斯族的同志攀谈。近几年来,由于党的各项政策,特别是民族政策的落实,俄罗斯族的同志总是兴高采烈地和我们谈起他们的劳动和生活,那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们有一个强烈的感觉是,他们作为祖国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感到非常自豪;生活在祖国母亲的怀抱里,感到非常温暖。他们的日子很幸福,他们的心情很舒畅。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的俄罗斯族共有2,900多人。他们主要居住在新  相似文献   

13.
英国王富文 《民族学刊》2013,4(5):74-75,118-126
中国的苗族被分为三到四个族群,他们所讲的语言相互不通,而且在当前来看他们在文化上几乎没有共同之处。这些族群中的一支自称为“蒙”(Hmong)。在过去200年里,“蒙”苗从广西和云南不断移入越南和缅甸,然后进入老挝和泰国,并在那里的山地建起了小村寨。整个过程里他们与来自云南的回族和汉族保持着贸易关系。本文作者于1981至1982年在泰国北部做田野考察时,老人们仍然会讲汉语云南方言,而现在的他们已经忘记了汉语,只会讲他们自己的“蒙”语以及他们当前居住国的主要语言,如泰语、老挝语或者越南语。  相似文献   

14.
巴西的核开发直接影响着亚诺马莫人的生存。亚诺马莫人是亚马孙地区较大的印第安民族之一,他们仍然保持着自己的传统生活方式。他们狩猎,捕鱼,季节性地迁移到新的村庄和地区。他们也称做亚诺阿马人、西里亚纳人、瓜亚林博人或瓦依卡人,总计约有两万人。他们居住在一块巴西和委内瑞拉有争议的土地上。  相似文献   

15.
关于富裕境内柯尔克孜族的迁徙原因、年代和路线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一 富裕县的柯尔克孜族同中亚地区(今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吉尔吉斯”)和我国新疆的柯尔克兹是同一个民族。他们的遥远的新疆迁到黑龙江地区。关于迁徙的原因和过程,他们有自己的传说。他们的传说未必完全符合史实,但是也有要予以适当的注意。因为这个传说是他们世代流传下来的,有一定根据,而不是随意编造的。传说主要讲述的是他们的首领达瓦齐(实有其人),如何骄傲,沉湎于玩乐,以至受骗被俘的经过。传说中有阿穆尔桑  相似文献   

16.
在我们国家里,被压迫的各少数民族占加拿大总人口的大多数。在整个加拿大的历史中,他们已发展成为具有很多特色的民族集团。在所有的被压迫的少数民族中首先是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他们在欧洲人开拓殖民地很久之前,就占有这个国家的大片地区,尽管他们遭受种种袭击和摧残,他们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今天的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还有梅斯提索人成了一个巨大  相似文献   

17.
三个穆斯林     
西安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二千多年前,当第一队人马从这里出发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历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正从他们的脚下翻开。的确,一切伟大都产生于平凡。谁敢断定,在我们的身边,没种下伟大的种子,将在未来生长出构建历史的大树呢? 本文所讲的,是西安市3个穆斯林的故事。其实说不上故事,应该把“故”字去掉。我和他们只有一面之缘。一个上午,加上中午,我不过一直在听他们讲话而已。我愿意把他们的话转述给读者,但我记不清哪句话是哪个人说的。因为他们说的只是一件事。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  相似文献   

18.
澳大利亚人口有1530万,其中土著人有16万,他们在1788年英国殖民者到达澳大利亚之前就已经居住在那里了。现在,过着完全传统式部落生活的土著人已经很少了。他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环境已扩展到广阔的范围。澳大利亚政府承认他们是社会中处境最不利的民族集团。由于过去不公正的对待和对他们福利名义上好意,但实际执行不当的计划,使这个民族集团具有特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杨成志和徐松石都是我国西南民族研究的早期开拓者,他们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既有契合之处,又有一定的差异.相同的时代背景和学术潮流是他们治学趋向一致的根本原因,而人生际遇和知识结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使得他们的研究各有侧重,备有千秋.他们凭借各自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在西南民族研究领域,分占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0.
芷江漫行     
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热情、真挚、好学。他们的时代或许尚未到来,还不敢自称继承传统,影响未来。但他们景仰筚路蓝缕的先驱、勇于牺牲的英雄和以手艺传世的民族匠人。 他们要寻觅前人的足迹,他们要探问中国文化的精髓,他们想知道芷江城前辈们的业绩是否光泽依旧。 于是,他们启程了。 历史铭记受降坊 当凯旋门跃入眼帘,当受降纪念坊巍然矗立于我们面前,我们的心情甚至呼吸也凝重起来。这里有中华民族五千年最有历史意义的胜利,更有胜利背后华夏三千五百万军民的血泪。 “八年烟火起芦沟,一纸降书出花江”。1945年8月21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